《孩子:挑战》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摘录分享(二)

作者简介:

        鲁道夫•德雷克斯(1897-1972)Rudolf Dreikurs: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书中推荐的方法是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生活哲学理念及人类生活观。

                                              对孩子的了解

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最强烈的心理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感。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基于他有没有归属感。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定位。他的行为有目标导向。所有他用来寻找自身价值感的方法,都是他自己通过直觉找到的,而不是通过理智推断决定的。

孩子是观察的专家,但在对观察到的事情进行解释理解时,却容易产生错误。

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的内在环境。他们观察,学习,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接收各种消息,进行自己的解释和理解。通过一次次的经验,包括成功和失败,他们对自己的内在环境进行认知和调整,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孩子学习应付自己的内在环境的同时,他和外部环境也有了接触。外部环境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孩子性格特质的发展。

第一个是家庭氛围。孩子通过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体验经济条件、种族背景、文化宗教和社会习俗对他们的影响。父母的关系,是孩子在发展自己个人价值观时的重要指标和行为。

第二个是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每个家庭都存在特定的形态。在成员互动及相互影响下,每个人发展出不同的特质。每个孩子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确立自己所占的位置。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是在给其他孩子提出问题:我要对他的行为做何种应对?孩子们的决定,取决于他们怎么诠释自己的地位和其他孩子的表现。

事实上,没有所谓的“最理想的子女数量”。不论一个家庭有多少个孩子,都会有自己家的问题。没有某个因素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人都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发展有主动的影响。

孩子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各不相同,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让父母提前预测。

第三个孩子是如何做出反应的。孩子建立的每个关系都取决于这个关系中双方的互动和贡献。有时候孩子会发现,同一种方法未必处处适用。那么他会有两种选择,要么不再尝试,不再发展这个关系;要么采用新的方式,发展不同的人际关系。

没有所谓的完美关系,我们需要的是有所进步而不是完美。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容易想当然地把自己处在同样的情况下的所想所为套用在孩子身上,而不去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孩子自己的行为逻辑。

di

孩子天生尽其所能寻找归属感。如果成长健康,孩子保持内心的勇气,能够随遇而安、顺其自然,通过展现能力和积极参与找到归属感。如果孩子觉得气馁,没有得到鼓励,他的归属感就得不到满足。于是他的重心就会转向通过他人得到归属感和自我认知。这样的孩子一般通过四个错误的目标来寻求归属感。

感到气馁的孩子的第一个错误目标,是通过得到“过度关注”来寻求归属感。孩子认为只有当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时,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感。

感到气馁的孩子寻求归属感的第二个错误目标,是“权力之争”。通常出现在父母强制制止孩子要求关注的行为后,孩子会决心用权力之争来击败父母,从拒绝父母的正当要求中得到满足。

要求“过度关注”和“过分权力”的重要区别在于:当孩子的行为被大人纠正时,想要得到关注的孩子一受到斥责就会停止自己让人恼火的行为;而想要得到权力的孩子则会加强自己令人恼火的行为。

感到气馁的孩子寻求归属感的第三个错误目标,是报复。他的价值感要通过伤害他人来体现,这是为了补偿自己受伤的感情,他的错误目标就是反击和报复。

彻底气馁的孩子会产生的第四个错误目标,表现为自暴自弃。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

 

 

 

声明:本文仅限于个人分享。

欢迎关注公众号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