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Sentinel 系统自适应限流从整体维度对应用入口流量进行控制,结合应用的 Load、CPU 使用率、总体平均 RT、入口 QPS 和并发线程数等几个维度的监控指标,通过自适应的流控策略,让系统的入口流量和系统的负载达到一个平衡,让系统尽可能跑在最大吞吐量的同时保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
Sentinel系统自适应限流参考了TCP BBR实现,根据系统能处理的请求和允许进来的请求来做一个平衡,而不是通过一个系统load来做限流,它最终的目的是在系统不被拖垮的情况下,提高系统吞吐量,而不是load一定要低于某个阈值
系统规则
系统保护规则是从应用级别的入口流量进行控制,从单台机器的 load、CPU 使用率、平均 RT、入口 QPS 和并发线程数等几个维度监控应用指标,让系统尽可能跑在最大吞吐量的同时保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
系统保护规则是应用整体维度的,而不是资源维度的,并且仅对入口流量生效。入口流量指的是进入应用的流量(EntryType.IN),比如 Web 服务或 Dubbo 服务端接收的请求,都属于入口流量。
指标 |
说明 |
Load 自适应(仅对 Linux/Unix-like 机器生效) |
系统的 load1 作为启发指标,进行自适应系统保护。当系统 load1 超过设定的启发值,且系统当前的并发线程数超过估算的系统容量时才会触发系统保护(BBR 阶段)。系统容量由系统的 maxQps * minRt 估算得出。设定参考值一般是 CPU cores * 2.5。 |
CPU usage(1.5.0+ 版本) |
当系统 CPU 使用率超过阈值即触发系统保护(取值范围 0.0-1.0),比较灵敏。 |
平均 RT |
当单台机器上所有入口流量的平均 RT 达到阈值即触发系统保护,单位是毫秒。 |
并发线程数 |
当单台机器上所有入口流量的并发线程数达到阈值即触发系统保护。 |
入口 QPS |
当单台机器上所有入口流量的 QPS 达到阈值即触发系统保护。 |
原理
我们把系统处理请求的过程想象为一个水管,到来的请求是往这个水管灌水,当系统处理顺畅的时候,请求不需要排队,直接从水管中穿过,这个请求的RT是最短的;反之,当请求堆积的时候,那么处理请求的时间则会变为:排队时间 + 最短处理时间。
- 如果我们能够保证水管里的水量,能够让水顺畅的流动,则不会增加排队的请求;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系统负载不会进一步恶化。
我们用 T 来表示(水管内部的水量),用RT来表示请求的处理时间,用P来表示进来的请求数,那么一个请求从进入水管道到从水管出来,这个水管会存在 P * RT 个请求。换一句话来说,当 T ≈ QPS * Avg(RT) 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允许进入的请求个数达到了平衡,系统的负载不会进一步恶化。
接下来的问题是,水管的水位是可以达到了一个平衡点,但是这个平衡点只能保证水管的水位不再继续增高,但是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在达到平衡点之前,这个水管里已经堆积了多少水。如果之前水管的水已经在一个量级了,那么这个时候系统允许通过的水量可能只能缓慢通过,RT会大,之前堆积在水管里的水会滞留;反之,如果之前的水管水位偏低,那么又会浪费了系统的处理能力。
- 当保持入口的流量是水管出来的流量的最大的值的时候,可以最大利用水管的处理能力。
源码分析
1.自适应限流使用例子
public class SystemGuardDemo {
private static AtomicInteger pass = new AtomicInteger();
private static AtomicInteger block = new AtomicInteger();
private static AtomicInteger total = new AtomicInteger();
private static volatile boolean stop = false;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threadCount = 100;
private static int seconds = 60 + 40;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ick();
//初始化规则参数
initSystemRule();
//开启线程执行流量调用
for (int i = 0; i < threadCount; i++) {
Thread entryThread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while (true) {
Entry entry = 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