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钱该往哪里花?

      在香港大学HKUSPACE CFIM(Corporate Finance and Investment Management)班之“公司财务战略分析”课堂上,老师以腾讯公司公开发布的2009、2010两年度财务报表为例,提出“试用腾讯各项资产运用效率来评价企业的表现,你对腾讯有何顾虑与建议?”的开放话题。

      作为产品概念根深蒂固的非财务专业人员,我做了个发言说,“身处软件与互联网业,在产品创新和基础技术研究上没有什么作为的话,腾讯的钱会花得挺无聊。

       中国的软件与互联网企业,从来就不是靠钱生钱、不是以资金驱动业务、不是资源消耗型增长。财务分析人员,总是想以资金、资产、会计的眼光来把互联网业内企业看个清楚明白,会显得很无聊。身处其中的企业,倘陷入各种财务杠杆、资本运作、资金挟迫之类思维模式下,天女散花地花钱,钱也会花得挺无聊。

       企业,应用财务杠杆,关注健康财务指标本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路子要得当。就如一个知识型企业,对于他的员工-----知识工作者----工作效率也是会非常关注的,甚至可以说知识型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与效果就是企业的成长关键,比许多行业显得更为重要。然而,若知识型企业搞得像制造型企业那样,运用工业工程学,把人当作工具与设备一样,千方百计提高人的动作与生产线效能指数,竭尽全力地榨取操作员每一个闲置的肢体与时间,忽略人的大脑活动与思考价值,役物般地去役人,则会是一件无聊的事。这就是路子的不对。纯粹从财务角度出发,过分关注腾讯这样一个互联网企业的财务指标与资产运用效率,(虽然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总是只能以财务指标作为说服自己与他人的理由),就会是无聊的。腾讯公司自身,倘因为指标所累,被所谓的战略咨询、财务专家支招,想要变资金为竞争力,也会是无聊的举措。

       一直以来,软件与互联网企业,不管是烧钱铺效应、病毒式营销、应用粘人,拼的都是用户聚合与粘性,谁占有了用户谁就拥有了话语权,用户争夺与用户挖掘是竞争的致高点。争夺用户靠的是产品致胜、创意驱动。正是因为这样,在软件与互联网界,基于流量与点击,出现了众多新的经济模式和时新的热门词语,比如眼球经济、鼠标经济、桌面经济、右下角经济、关键字经济、拇指经济、关注经济…..这恐怕也是财务报表放在互联网业里,有时候真的会让资深财务专家门大跌眼镜的根本原因。

       软件与互联网业界,一向是产品为王,赢家通吃,一家独大,既没有什么准入的门槛,也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含量。因而,成功的企业往往是“一发如雷、一败如灰”,一不小心地成功,一不留神地倒塌。这不同于制造型企业等传统工业企业,靠多生产重复式制造分摊成本而获得利润。软件与互联网的产品,一旦推出,复制成本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因而,评价软件与互联网企业,成长的核心动力来自于产品管理机制与产品创新机制。一旦产品获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了致胜的先机,财源滚滚而来,也许自身都还没有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不懂产品,不用全面产品管理的思想来理解互联网,财务永远只会是事后的解释,而做不了事前的预测。

        当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总还是要提供的,我们在这样一个财务课堂,也总还是要从财务角度来看待问题,看看腾讯的资产运用效能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其没有意义的程度,就如同一个画家,出了名,获得了社会大认同,一幅字一张画可以卖上百万千万的,拥有了很多钱,然后财务专家来帮他理财,建议他如何发挥资金的配置与运用。这是多么地多余!因为,最好的配置与增值,就是给画家更为安静的时间,让他能够继续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多画画、多出精品,这个却不一定需要多少钱的。

        腾讯公司公开的财务数据显示,流动比率1.95,现金比率1.78,现金流量比率101%......总之,现金流很高,现金储备由2009年的40多亿元,上升到2010年近百亿元,资产使用效率不高。面对巨大的现金储备,从公开的信息,可以看出腾讯公司这两年来已经在大笔地花钱了,而其花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一系列收购活动。

        2010年7月14日,用3亿美元通过MIN获得DST超过10%的股份,并间接持有ICQ的股份;

        2010年8月初,用8170万港元(约1050万美元)获取泰国Sanook 49.99%的股份;

        2010年8月23日,腾讯收购康盛创想discuz;

        2011年2月12日,腾讯收购gaopeng.com;

        2011年7月7日腾讯8.92亿港元收购金山软件15.68%股权;

        截至今天写稿时,又有最新传闻,腾讯意图收购优酷,对抗新浪拟入主土豆……

    一系列的收购,其真实的本质,似乎还是用户的争夺战而已,至于应用之间的关联与互补,基本谈不上。在互联网上,大家都没有技术壁垒,没有做不了的,只是做不做的问题。而从财务角度来看,也许腾讯就是在解决资金的出路问题吧。

       一系列的收购,资金是有了出路,腾讯是不是就有了出路?面对一系列的收购之后,请问,腾讯到底是做什么的?

       我相信,面对腾讯到底做什么的回答,一定是面越来越大了,越来越宏观了,几乎“互联网应用”这么一个行业性的词语是其最好的回答,其它的,真的会不知所云。

        马化腾是孤独的,也是可怜的,落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商业氛围,没钱的时候,还是很明确地知道去做什么,而一旦有了些钱后,反倒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在过去的几年里,互联网上的应用,腾讯哪项没有做呢?聊天工具、QQ秀、宠物、游戏、信息门户、邮箱、社区、空间、输入法、浏览器、实用工具、多媒体放器、微博、Q币、相册、拍拍…五花八门的互联网、五花八门的腾讯。曾经有一篇流行的文章《狗日的腾讯》,尽述互联网的恩怨,指出腾讯就是互联网的公敌。现在从腾讯的一系列收购对象来看,钱并不能解决自身的顽疾。

        这个顽疾,不仅仅在于腾讯,也是在于中国每一个互联网企业,那就是根基,技术的根基、标准的根基。每一个IT人心理都很清楚,在中国,在IT界、在软件界、在互联网上,我们都是在做着五花八门的“应用”,却是没有根基的!因而,所有的人都在构建应用。就如同今日中国的各大学,都是应用教学型,而缺少科研型。构建应用本身并不具备任何壁垒优势,就算不是第一个,应用的模仿也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也就只有拿应用来争夺用户。去年名躁一时的3Q大战,更是用户与舆论争夺战的表演秀。

        腾讯的出路,是不是可以通过做点基础性的工作来探寻?我一直在纳闷,腾讯做到这么大了,这么多年了,不知道哪一方面的标准,哪一个基础的协议,哪一个核心的框架,哪一个基本的语言或系统,是自家的?(冒昧地猜测一下,腾讯从办公到业务,全部的数据库、网络、操作系统、开发工具、办公软件、开源的资源等,正版版权费购买了几成?)

       上天给了腾讯这么多的钱,做来做去都还是表面一层的应用,根基无处可寻,难道不是一件无聊而可悲的事情吗?对于没有根基的应用,用户的脚在互联网上其实也是不会扎根的。

       要是腾讯认为钱是多大的优势,圈钱之后圈人,圈了人就可以长治久安的话,那恐怕要吃大亏的。说白了,腾讯百亿人民币又才多少钱呢?不就是十多亿美金吗?看看2005年的数据,微软公司380亿美元。2011年7月22日数据,苹果公司现金储备762亿美元,超过126个国家,也没有见乔布斯天天大谈花钱、收购、资产运用效率,而是一代代的MAC电脑、IPhone手机、IPad电子书的推陈出新。

       加强基础投入研究,企业搞科研究,是有益的思考,是一项有利腾讯可持续发展,也是有利于中国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思考。只是在做大,并不一定就是强,也不一定做得长。不要再总是在表层应用上扩大战果,这是一种责任,这是一种使命,这也是一种大气。基础投入,也许金额很大,周期很长,然而,收益率,并不一定就比“短平快”的五花八门的应用低。吃惯互联网轻松饭,享受够赚快钱的腾讯,可不可以在IT技术的基础方面,啃啃硬骨头?!

       啃硬骨头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谁都不能完全地预见。特别是在显而易见的未来,党老大是不会完全把互联网将由民营经济去一枝独大或完全主导,日益放大的互联网经济域与影响力,是不可能由民营经济来一统江湖的。“腾讯帝国”这个名字,在中国这个土壤上,叫多了,会生麻烦的。拥有一些基础与核心的技术,恐怕是最好的政治风险护波堤。至于网民,就算今天不是你的,迟早也会是你的。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