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算法系列笔记(一)

二分法查找

在有序的数组中,用二分法查找需要检查多少个元素\log_2 n

完整实现代码如下:(笔记都是Python语言实现)

def binary_search(list,item):
    low=0
    high=len(list)-1
    while low<=high:
        mid=(low+high)/2
        guess=list[mid]
        if guess==item:
            return mid
        if guess>item:
            high=mid-1
        else :
            low=mid+1
return None      #没有指定的元素

my_list=[1,3,5,7,9]
print(binary_search(my_list,3)   #=>1 第二个位置的索引为1
print(binary_search(my_list,-1)  #=>None 没有找到指定的元素

大O表示法

该算法指出了算法有多快。大O表示法指的并非以秒为单位的速度,而是比较操作数,指出算法运行时间的增速。大O算法一般运行时间都省略常数,+、-、乘除也都省略。
二分法使用大O表示法表示运行时间为O(log n)。
下面从快到慢的顺序列出了15种大O运行时间:
O(log n),也叫对数时间,包括二分查找
O(n),也叫线性时间,包括简单查找
O(n x logn),快速排序法—速度较快的算法
O(n^2),选择排序——一种速度较慢的算法
O(n!),旅行商问题的解决方法——非常慢的算法

选择排序

数组:所有数组在内存中都是相连的(紧靠在一起)。如果·计算机预留内存不够,就得转移到其它内存去。一般计算机都会预留比较多的内存已让其它数组存进来,但是这也是对内存的一种浪费。
链表:链表的每一个元素都储存了下一个元素的地址,从而使一系列随机的内存地址串在一起。所以在链表添加元素很容易,只需将其放入内存,并将其地址储存在前一个元素中。
所以链表读取速度慢,但是插入速度快;数组插入速度慢。
下面是常见数组和链表操作的运行时间

| |数组 |链表 |
| 读取 | O(1) | O(n)|
| 插入 |O(n) |O(1) |
|删除 |O(n) |O(1) |
数组一般用的比较多,因为它支持随机访问和顺序访问;而链表只能顺序访问,因此经常说数组的读取速度很快。
示例代码:

#查找最小值的函数
def findSmalllest(arr):
    smallest=arr[0]    #储存最小的值
    smallest_index=0   #储存最小元素的索引
    for i in range(1,len(arr)):
        if arr[i]<smallest:
            smallest=arr[i]
            smallest_index=i
 #对数组进行排序
 def selectionSort(arr):
    newArr=[]
    for i in range(len(arr)):
        smallest=findSmallest(arr)
        newArr.append(arr.pop(smallest)
    return newArr
    
 print(selectionSort([5,3,6,2,10]))

递归

每个函数都有两部分:基线条件和递归条件。递归条件指的是函数调用自己,而基线条件指的是函数不再调用自己,从而避免形成无限循环。如下述伪代码所示:

def countdown(i):
    print(i)
    if (i<=1):    //基线条件
      return 
    else:        //递归条件
      countdown(i-1)

快速排序

你有可能会遇到使用任何已知的算法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优秀的人一般都不会放弃,分而治之(D&C)【divide and conquer】是你学习的第一种通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提示:编写涉及数组的递归函数时,基线条件通常是数组为空或只包含一个元素。陷入困境时,请检查基线条件是不是这样的。
例如:请编写一个递归函数来计算列表包含的元素数。

def count(list):
    if list==[]:
      return 0
    else:
      return 1+count(list[1:]) 

找出列表中最大的数字:

def max(list):
    if len(list)==2:
      return list[0] if list[0]>list[1] else list[1]
    sub_max=max(list[1:])
    return list[0] if list[0]>sub_max else sub_max

C语言标准库中的函数qsort 实现的就是快速排序,快速排序也使用了D&C。
快速排序步骤
(1)选择一个基准值
(2)将数组分为两个子数组:小于基准值的元素和大于基准值的元素。
(3)对这两个数组进行快速排序【按步骤一来】
以此类推,对其它数组都进行快速排序


下面是快速排序的代码:

def quicksort(array):
    if len(array) < 2:
      return array    //基线条件:为空或只包含一个元素的数组是有序的
    else:
      pivot = array[0]      //递归条件
      less = [i for i in array[1:] if i <= pivot     //由小于或等于基准值的元素组成的子数组
      greater = [i for i in array[1:] if i > pivot]   //由所有大于基准值的元素组成的子数组
      return quicksort(less) + [pivot] + quicksort(greater)
print(quicksort([10,5,2,3]))

在大O表示法O(n)中,n实际上指的是这样的:c x n(其中C为固定的时间量)。通常不考虑这个常量,因为如果两种算法的大O运行时间不同,这种常量将无关紧要。如下面这个例子:
简单查找:10(毫秒)x n
二分查找:1(秒)x logn
如上述所示,你可能认为简单查找的速度要快于二分查找,然而实际上二分查找要速度快得多。所以常量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在这实例中,层数为O(log n)用技术术语来说,调用栈的高度为O(log n),而每层需要的时间为O(n)。因此整个算法需要的时间为O(n)xO(log n)=O(nlog n)。
在最糟的情况下,有O(n)层,因此该算法的运行时间为O(n)xO(n)=O(n^2)。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小小谢先生

支持知识付费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