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让普通老百姓更好地感受到什么是数字化?今天在看一份麦肯狗锡的报告,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这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数字化案例,就是各种打车平台。这一季我们将剖析打车平台,试图讲清楚一件事情:数字化与传统有什么区别?数字化带来了什么效益?
人、车、生活
故事我们从下面这张思维导图说起
关于打车这件事,主要涉及到三个相关的实体,那就是人、车(为了方便说明,我们把车和司机当成一个整体)还有出租车公司。
- 传统模式:在传统的打车模式里,其实也没有出租车公司啥事,人叫到车,送到目的地,给钱就完事了,这时出租车公司压根就不知道发生了啥事。这整个过程非常的简单,也正是因为简单,所以参与到整个打车过程中的实体,彼此之间都是信息封闭的,他们只能自己各自的信息。打车的人不知道车在哪里,车什么时候来,能不能打到车,全靠运气。出租车司机不知道哪里有人要打车,什么时候要,能不能遇到打车的人,只能全靠运气在城里瞎转。
- 数字化模式:出租车运营公司运营的平台,是整个打车服务的大脑,所有的信息都会汇聚到大脑这里来。这其中包括:
- 与人相关的信息(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打车、什么时候打车等等);
- 与车相关的信息(我是谁[指哪具司机]、我的车牌是多少、我当前在哪里、我车上有没有客人、我正要去哪里等等);
- 与运营相关的信息(对乘客来说:我附近有没有车、车在哪里、我附近塞不塞车、打车优惠活动、车还有多久到等,对司机来说:哪里有人要打车、过去目的地塞不塞车、要塞多久、哪里打车的人更多等)
所有这些信息,都会以数字的形式实时地汇聚到运营大脑。大脑经过对这些分散、零散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形成有用的数据信息,然后下发给到人和车,通过这些数据来统筹协调人与车之间的协同关系(即打车的过程)。而人与车协同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数据,这些数据又反哺给大脑,哺育大脑更加智能,以更好地服务于人与车的协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数字化打车生态圈。
通过对两种模式的对比,可以看出数字化模式的优势明显。而现实中也的确如此,数字化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打车模式,成为主流。正如上一季提到的,传统的出租车公司,就是一匹战马,一匹即将被淘汰的“战马”。而新型的以数字化模式运营的出租车公司,则是“战车”。“战车”将对“战马”形成降维打击,直接KO“战马”。
不止是打车
上面的例子,介绍了打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变。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打车,还是其它传统的企业,在新的生产力元素即将出现或者出现之后,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变革,拥抱新生产力元素。则极有可能会被拥抱新生产力元素的企业所打败。而且,这种对抗,将是不公平的,而是降维打击。有句名言是这么说的:
打败你的不一定是同行,也有可能是跨界!
第三季预告
在下一季,我们将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数据化的到来,为什么是现在?以前为什么没出现数字化?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