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入门指南(专业读者分享)

本文探讨了科幻文学的四大流派,包括古典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媒体一代的特点,分析了硬科幻、软科幻及奇幻的区别,讨论了英雄史观与人民史观在科幻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近年来科幻文学创新乏力的原因。同时,文章还提到了一些非科幻作家的科幻作品,并分析了科幻与影视、游戏的相互影响。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目录:

1.科幻的四个主要流派
2.硬科幻,软科幻以及奇幻
3.英雄史观与人民史观,兼谈为何近年科幻文学有创新乏力的趋势
4.一些不是科幻作家的科幻作品
5.科幻文学与影视,游戏

一、科幻主要流派

(本部分参考了*《大师的盛宴》*一书中的分类)
需注明时间并非流派的划分依据,风格才是,刘慈欣的作品也偏向于20世纪黄金时代的风格。

1.古典时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前,是古典时代,包括一般人们公认的现代科幻小说鼻祖《弗朗肯斯坦》 (其实科幻的鼻祖仍有争议),儒勒·凡尔纳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作品。

在那段时间,科幻小说的定义并没有确立下来,大部分科幻小说家并不会认为自己的作品是科幻,而是大部分将其作为冒险小说来写,只是含有一些未来科技的想象元素,所以抱着看科幻版的《鲁滨逊漂流记》的心态去阅读这个时代的作品也未尝不可。需知在当时十九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初冒险小说依旧十分受欢迎。

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都不注重其中的科幻元素,凡尔纳的作品是既充满想象力又值得考究的,他不但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理论,而且以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使得他的作品十分有趣。代表作有《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八十天环游地球》以及凡尔纳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另外凡尔纳作品可以视为“蒸汽朋克”。

但是威尔斯是个特例,他的作品可以说更接近现代科幻,他将科幻元素,而不是冒险故事作为叙述的核心,与凡尔纳相比,他的“预言”似乎不那么准确,凡尔纳小说中出现的潜水艇以及登月都成为了现实,但是威尔斯小说中的隐身与时间机器到现在看来依旧不切实际,这是不是能说明威尔斯看的更远呢?不过威尔斯过于关注科幻元素,其故事精彩程度确实不及凡尔纳,所以并不推荐入门阅读。其代表作有《隐身人》《时间机器》《世界大战》。
生化奇兵系列从剧情和艺术风格来看较为贴近古典时代

按照雨果·根斯巴克的定义,爱伦·坡的部分作品也属于科幻作品,虽说他现在一般被视为塑造恐怖文学的先驱。我暂未读过其作品,所以不能妄下定论。

2.黄金时代

说到黄金时代,一般以两个人作为其时间节点,雨果·根斯巴克1926年创刊《惊奇故事》为始,1961年约翰·坎贝尔去世为终。

雨果·根斯巴克1926年创《惊奇故事》,第一次定义了科幻小说,即发明了"sciencefiction"一词,并用此杂志专门刊登科幻,因此科幻开始从冒险小说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被接受的文学流派。雨果奖即由他的名字命名,至于为什么不按惯例用姓而是用名,是因为这可以蹭蹭维克多·雨果的热度。

科幻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几位黄金时代作家对传统文学精华的吸收以及对科幻的进一步运用。用我的话概括为艾萨克·阿西莫夫为科幻注入了历史,海因莱茵为科幻注入政治和社会科学,阿瑟·克拉克为科幻注入严谨的科学元素以及与宇宙相通的视野,雷·布拉德伯里为科幻注入诗意的语言。

黄金时代的科幻特点一在于倾向宏大叙事,从人类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二在于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与二战后科技经济快速发展有较大的关系。

阿西莫夫(1920-1992)可以说是科幻创作的天才,不但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科幻创作,而且一生中每个阶段都有著述,与之相比刘慈欣直到三十多岁才发表处女作,完成三体系列后长时间没有新长篇。但这可能也是由于当时科幻可用题材较多给予的优势。

阿西莫夫喜欢用人类过去的历史探讨未来的历史,这点可以参考我的两篇书评《不读史,无以言》和《 纪传体式科幻小说,它更像是历史小说》。其银河帝国系列,更是想象了一个帝国从地球上的发端,到其极盛,再到衰落,最后重生的宏大历史,在其中还提出了“心理史学”以及“机器人定律”等耳熟能详的概念。对于历史比较喜欢的读者读阿西莫夫的作品绝对会喜欢。此外他的作品还有《永恒的终结》以及《神们自己》。

罗伯特·A·海因莱茵(1907-1988),曾参军,曾在大学修读物理学,后成为职业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在政治以及伦理方面极其激进的思想,并且在他的几乎所有作品中都有体现,可以说是将科幻小说作为其政治思想的载体,但同时其科幻设定又让人不得不心服口服。其语言诙谐幽默,大部分作品简单易懂,只要你能忍受偶尔出现的长篇说教(他喜欢用作品人物之口大通大通表达自己观点),阅读起来没什么问题。

可以先从他的短篇读起,《地球上的绿色山丘》收录了其代表短篇,其中《让道路滚动不息》设定了一个以传送带道路为主要交通方式时代的工人罢工事件,《你们这些还魂尸》是一个精炼的时间旅行故事。其长篇《严厉的月亮》《进入盛夏之门》《星船伞兵》较为好读,注意《星船伞兵》中的动力机甲以及外星虫族的概念影响了后世许多科幻电影及游戏的创作,可参考我写的书评《海因莱茵最经典又最不典型之作,平凡人类勇气与责任的赞歌》。较难读的有《异乡异客》和《时间足够你爱》(我最喜欢的书名)。

阿瑟·克拉克(1917-2008),既是科学家也是科幻作家,他提出过使用地球同步卫星进行通讯的构想。他的作品很好阐释了他所说的:“科学发展到一定地步就是神话”。他对科学的描写,的确如同魔术一般奇妙,充满诗意,这点我的语言难以传达。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心灵与宇宙相通,可以暂时脱离对个体的挣扎,将自身与宇宙联系在一起。《2001,太空漫游》一书写尽人类历史(是真的),《与拉玛相会》(又译为《与罗摩相会》)描述了人类进入神秘太空船的探险故事,这两本为其长篇的至高经典,至于短篇可以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神的九十亿个名字》,短小而设定有趣,使用日常语言描绘科学术语,完全可以当成童话来看。

可以看出阿瑟克拉克与刘慈欣的风格比较相像,实际上刘慈欣说过“我的作品就是对阿瑟克拉克作品拙略的模仿”,喜欢刘慈欣小说的可以先读读克拉克的作品。

此外所谓“太空歌剧”的风格也是这个时代产生的,其基本符合前面提到的黄金时代特点,然而忽略科幻设定的严谨性,这种风格深受读者喜爱却为许多科幻作家所反感,代表为《银河英雄传说》,《群星,我的归宿》,影视方面的《星际迷航》以及《星球大战》也属于此范畴。
光环系列比较贴近黄金时代

约翰·坎贝尔起初是一位科幻作家,1937年成为《惊奇故事》主编,在此之后他将自己的才智全部用于科幻事业发展,帮助科幻作家。他在写作出版方面给予阿西莫夫和海因莱茵等作家许多帮助,并组织科幻作家交流会,为他们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这种交流会在北美科幻圈现在依然存在。正是他引领着科幻在那个时代的发展潮流,使得其提升为一种流行文化,黄金时代又称为“坎贝尔时代”。

3.新浪潮时代

1960S至1970S,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停滞,由于古巴导弹危机(1962)使得冷战进入到最高潮,反主流嬉皮士文化的兴起,催生出科幻的新流派——新浪潮。

这其中重要人物为菲利普·K·迪克(简称PKD),厄休拉·勒古恩,拉里·尼文,罗伯特·西尔弗伯格。
新浪潮的重要特点是和黄金时代完全相反的,其倾向于对个体进行心理描写而非进行宏大叙事,其倾向于描述科技对人的异化而不是信任科技的发展,其倾向于批判政府和社会但不像黄金时代一样给出解决方案,即抱着悲观的态度。

菲利普·迪克(1928-1982),一个嬉皮士,精神混乱常常吸毒,感情经历丰富,这使得他对于人内心描写的细腻程度超越了前面所有科幻作家。现实生活的艰难让他文字中常透露出消极态度,但是富有哲理的语言又使这种文字增添一种魅力,我觉得他的状态有点像著名词人秦观。

其风格上的代表作有《尤比克》,《流吧!我的眼泪》,你很难看出其主题是什么,也许只是想表达他混乱的内心状态。当然他的造诣不止于此,《少数派报告》《命运规划局》颇具预见性,《行销有道》《你死定了,福斯特》等精妙地描绘了冷战期间人们的心理状态,《高堡奇人》是假史小说。

他最重要的作品无疑是《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1960),这本书我认为是赛博朋克风格的真正滥觞。比其更早的《十三层空间》虽然提出了“缸中之脑”的困境,人物剧情上仍是黄金时代的风格,而比其晚的《神经漫游者》也只是基于其与《真名实姓》进行整合以及少量创新而已。 《仿生人》探讨了高科技低生活,人何以为人两大赛博朋克的核心论题。同时含有原始的意识上传元素(默瑟融合体验),符合“赛博”的定义。配上迪克赋予特有的衰颓的哲学气息,赛博朋克的风格基调自此被奠定了。 《神经漫游者》更进一步填充了赛博世界的内容,定义了“赛博空间”,但也仅此而已,论开创性是比不上它的前辈的。

虽然迪克的小说喜欢进行复杂的心理刻画,但是并不难读,因为类似的感情体验我们大都体会过。
电子管朋克的辐射系列游戏比较接近新浪潮

新浪潮期间作家开始尝试给科幻套用不同的文体,这使得科幻与传统文学的界限开始模糊。

4.媒体一代

1970S之后。
特点是追求表达形式上的创新,减少对科幻元素的阐释,这大概是由于科幻题材已经被发掘得差不多的必然后果。媒体一代逐渐将科幻视为一种次要元素,即不把叙事核心放在科幻设定上,而是把重点放在传达思想上,并且着重在叙事方式上寻求改变。

所以媒体一代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其它媒介上,如电影,电视剧,动画,游戏等,其中《爱,死亡,机器人》,《黑镜》和《瑞克与莫蒂》可以看作其代表。《爱死机》表现出强烈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即使用的是写滥了的题材,也可以给与观众独特的体验,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齐玛蓝》。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漫画方面阿兰·摩尔的《守望者》某些方面可以说是科幻故事,其探讨了人造的神与人的关系,可能因此而获得雨果奖。当然其议题还不止如此,还有超能义警与群众关系,对于冷战的思考等。

此外在此时代还出现了一些科幻与奇幻双修的作家,如乔治·马丁。

二、硬科幻,软科幻以及奇幻

硬科幻即有严谨科学设定或者说主观上想要有严谨设定,软科幻则反之,但是我认为软科幻和奇幻还是有所区别的,在于奇幻首先需要构建一个自洽的世界观,这和硬科幻需要构建严谨的科学设定一样,而软科幻则两者都不需要,但是其也含有科学幻想元素。

我这里只说一些极硬的科幻和极软的科幻。

极硬的科幻,几乎将小说当成教科书来用,或者是科幻设定过于雍杂导致阅读较为困难,如《龙蛋》(实际上是伪装成小说的中子星教科书),《永世》(文科生写的超难读科幻)。像《神经漫游者》等赛博朋克小说其难读在于可以用混乱的语言表达出赛博时代人类精神混乱的状态(《神经漫游者》开的坏头),并不是由于设定的难懂造成的。

极软的科幻,有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搭车客指南》,几乎是一本荒诞小说,充斥着黑色幽默,迈克·雷斯尼克的《奥杜瓦伊峡谷的七个故事》小说集,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的《群星,我的归宿》,此两者不适合科幻入门读者阅读。

当然,很多时候科幻和奇幻是有点难分开的,像《沙丘》这种可以说是换个星球的奇幻故事,因此雨果奖就将科幻奇幻一起发了。

三、英雄史观与人民史观,兼谈为何近年科幻文学有创新乏力的趋势

历史中的英雄史观就是认为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民史观则反之。

在文艺方面也可以应用相似理论,英雄史观的文学着重描写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并且暗示这些人物是必要条件。很自然的,根据我们所看的科幻电影,必须要有英雄才能拯救世界,即使是诺兰拍的硬科幻《星际穿越》最终也落到父女之爱上,当然这也是同时受题材以及表达形式所限,科幻电影不这样做很难营造冲突和高潮。然而问题是这种现象已经蔓延至科幻文学中了,近年新出版的科幻小说《量子窃贼》《量子魔术师》等也是这种套路。

而人民史观的文学有三种,一是从认为非英雄的因素是决定历史前进的因素,二是以对历史事件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作为描写重点,三是作品的取材直接来自于广大群众。

其中黄金时代的作品在第一点做得都比较好,基地系列的“心理史学”基本上就是说通过群体的行为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阿瑟克拉克则是由于将人类置于宇宙 这个宏大的维度下来看,因此个别人类的行为并不会阻挡这个宏大进程的自然发生。虽然认为一些宇宙带来的宿命是无法改变的(这也是唯物论者的基本认识),但是这些作家都不是以消极的态度接受,而是探讨在这条道路上所能做出的努力,所以说《基地》和《流浪地球》都是对宿命的抗争。

对于第二点,我认为海因莱茵的《星船伞兵》堪称代表,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宏大的星际战争,但是没有选择最能抓人眼球的,决定人类生死存亡的军队将帅或者天才科学家为描述视角,而是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角度描写其军旅生活,其并没有像常见的套路那样,凭一己之力扭转战局。此外,菲利普·迪克的作品也是以小人物为视角,而后期的赛博朋克作品几乎与好莱坞千面英雄的模式同化,好像不写身负重担又愤世嫉俗的家伙拯救世界就没别的好写一样,从这一点来看赛博朋克文学是越来越局限的。

至于第三点则十分难得。那就是从人民群众中获得科幻的灵感,这点我认为我们中国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和韩松,甚至是何夕,夏笳都做得很好。像刘慈欣能从乡村教师与煤矿工人中得到灵感,是令我十分惊讶的,他们貌似是离科幻很遥远的人,但是一旦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与宇宙和未来联系起来,却又如此浪漫。当今许多科幻作家不是在挖掘已经写过多遍的设定,就是想寻找新的设定而不得,他们却很少日常的生活中看到可以转变为科幻的元素,这就是当今科幻创新乏力的因素。

当然,我不是否定有处理设定上很强的作家,像刘宇昆能将计算机与人的关系写得出神入化(当然《结绳记事》这篇灵感是来自于现实的),而特德·姜则总能想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科幻设定,不过这些人毕竟是少数。

四、一些不是科幻作家的科幻作品

《1984》主要是作为反极权的教科书了,这本书的一些设定如电幕是有科幻元素的,而且描写的又是未来发生的事,所以说毫无疑问这也可以归为科幻小说。

《美丽新世界》这本书涉及的科学知识比许多科幻小说都要多了,主要有生物基因技术用于培育人类,未来的致幻药,睡眠教育涉及的心理学,这些都是科幻常见的元素。

《猫城记》老舍写的,飞到火星遇到猫形火星人,其实是为了借猫喻人,针砭时弊。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 《别让我走》 ,写的事克隆人的伦理问题。

所以说很多传统文学也具有科幻元素,这让我时常想未来科幻作为单独的文体是否会消失,而仅作为一种伴生的元素。

五、科幻与影视,游戏

这一部分主要谈谈由小说改的,或参考小说的科幻影视游戏与其原版的关系。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和《银翼杀手》

银翼杀手这个标题存粹是为了好读,和电影没啥太大关系。我是先读书再看电影,毫无疑问电影必然会压缩许多原著的心理描写,但我没想到把其它许多设定也一并删了,所以说最好还是读原著先。

不过电影也是有创举的,那就是出现了霓虹灯管构成的钢铁都市,这几乎成为赛博朋克的标配,还有飞车,基因设计师的装扮都直接影响了后世同类作品。另外,最后的名句是演员即兴发挥说的。

《2001,太空漫游》

小说最早就是作为剧本来写的,后来小说电影几乎同时诞生,不失为一段佳话。由于鬼才导演库布里克,电影和小说的感觉差不多,以致于说起《2001,太空漫游》很多人只知道库布里克而不知道阿瑟克拉克。

《星船伞兵》与《光环》系列

虽然制作人没有明确表示,但是《光环》受《星船伞兵》影响是很明显的,都有动力机甲,都在和智慧的太空虫族打仗,只是星船伞兵没有斯巴达战士的基因改造罢了。

虽说《星船伞兵》影响力后世半个科幻圈过于夸张,但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许多电影游戏都喜欢外太空打仗,这就很难和这部作品脱开关系。《雷神之锤》通过传送门去和怪物打仗和从宇宙飞船空投伞兵下去打仗异曲同工。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