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思想的三大特征
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
一、封装性:
问题①:为什么有封装这个概念?
当我们创建一个类的对象以后,我们可以通过“对象.属性”的方式,对对象的属性进行赋值。这里,赋值操作要受到属性的数据类型和存储范围的制约。除此之外,没其他的制约条件。但是,我们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往往需要给属性赋值加入额外的限制条件。这个条件就不能在属性声明时体现,我们只能通过方法进行限制条件的添加。
所以避免用户使用“对象.属性”的方式对对象进行赋值,则需要将属性声明为私有的(private)。此处,针对于属性就体现了封装性。
*Ps 我自己的理解:
例如我们在创建一个‘人’的类时,‘人’的属性有姓名(name)、年龄(age)等等。
名字是String类型,现在我只想把名字限制在八个字符以下,而用“对象.属性”方式进行赋值的时候,随心所欲,没有办法控制我想要的结果。如果这样的话,只要任意创建人这个对象,都可以随意给名字赋值。现在我想创建对象后,这个对象不能直接调用属性赋值,而且需要满足我的需求,这就只能把属性的访问权限设置为私有的(private),这样只有类中能够访问,再写一个方法来给类的属性赋值,并且再赋值前进行条件限制。这个方法就是我们学的setter。再写另一个方法对类的属性值进行读取。这个方法就是我们学的getter。
假设我们不对这个属性进行访问权限的限制,那么想一下,有些用户对年龄(age)这个属性进行赋值,输入1000。这就不符合现实意义了,是个无效的数据。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就出现了上述的getter和setter方法。
有了这样的方法,我们就要为这种思想起一个名字,然后就叫做封装了。
public class People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
问题②:为什么要引入封装性?
^ 我们的程序设计追求“高内聚,低耦合”。
高内聚:类的内部数据操作细节自己完成,不允许外部干涉。
低耦合:仅对外暴漏少量的方法用于使用。
^ 隐藏对象内部的复杂性,只对外公开简单的接口。便于外部调用,从而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通俗的说,把该隐藏的隐藏起来,把该暴露的暴露出来。这就是封装性的设计思想。
问题③:封装性思想具体的代码体现有哪些?
体现一:将类的属性xxx私有(private),同时,提供公共的(public)方法来获取(getXxx)和设置(setXxx)此属性的值
体现二:不对外暴漏私有的方法
体现三:单例模式(将构造器私有化)
体现四:如果不希望类在包外被调用,可以将类设置为缺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