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城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交通通行压力也在不断变大,在机动车出行越发拥堵的情况下,绿色出行、个性化出行意愿不断提高,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出行的群体明显增多。但由于城市道路通行空间有限,导致非机动车通行连续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在非机动车通过路口时,面临停车等候空间不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织冲突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公安部推出了优化城市路口非机动车交通组织措施,重点推广城市路口慢行一体化设计方式,通过拓展非机动车等候空间、科学设置隔离设施等措施,引导非机动车有序等候、顺畅通过,减少通行干扰。对具备条件的路口,推广非机动车左转一次过街措施,便利非机动车安全快捷通过。
慢行交通的矛盾点主要体现在路口交通流冲突的问题上,需要首先解决交通组织问题,在机动车通行层面常规采用的做法是路口提前设置机动车右转专用道,路口三角区的非机动车和行人进行分流、隔离。其次就是针对不同路口进行慢行交通过街区域和通行区域的设计。下面我们就这两点进行具体阐述。
机动车右转分流
设置右转专用道
左转与右转交通流冲突
在路口提前设置机动车右转专用车道,禁止机动车路口右转弯。可以物理分离右转空间与慢行交通等候空间,防止大型车辆因内外轮差与行人、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
交通慢性等候区
(一)缩小路缘石半径,减小右转机动车转弯半径使其自然减速,圆曲线处采用石墩、交通柱等方式将等候区与机动车通行区物理分隔,辅以线型诱导标引导非机动车通行方向。
缩小路缘石半径
(二)人行道边缘圆曲线半径在满足人行道宽度的前提下取较大值,扩大等候区面积,从而容纳更多慢行交通、提升过街等待舒适性。
(三)隔离设施带延伸至交叉口,规范非机动车行驶轨迹,配合非机动车禁左标志、二次过街告示标志等对非机动车二次过街引导和管制。
非机动车禁止左转标志及二次过街告示标志
(四)等候区整体使用彩色涂装或彩色沥青,并配套施划“等候区”文字,将交叉口慢行交通等待空间分离。
慢行交通过街区
(一)设置慢行交通过街通道,满足慢行交通过街需求,配套设置非机动车信号灯。
(二)行人一次过街距离较大时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
慢行交通过街通道、二次过街安全岛
机动车通行区
简化交通流组织
在机动车通行区合理设置左弯待转区、路口导向线、中心圈等,简化交通组织,减少交叉口内不同交通流的交织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