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max光学设计——单透镜设计

单透镜系统参数:

入瞳直径:20mm

F/#(F数):10

全视场:10°

波长:587nm

材料:BK7

优化方向:最佳均方根光斑直径

设计步骤

一、单透镜系统参数

步骤一:入瞳直径20mm

首先需要把已知镜头的系统参数输入Zemax中,系统参数包括三部分:光束孔径大小、视场类型及大小、波长

(1)在“系统选项”面板中打开“系统孔径”选项,将”孔径类型“设置为“入瞳直径”,孔径值设置为20,切趾类型设置为“均匀”

设置完成后,镜头数据随之变化

步骤二: 输入视场

(1)在“系统选项”面板中单击“视场”选项左侧的展开(小三角形)按钮,展开视场选项

(2)单击“打开视场数据编辑器”按钮,在“视场类型”选项卡中设置“类型”为“角度”

(3)在下方点击“添加视场”,两次,插入两行

(4)在视场1,2,3中的“Y角度(°)”列分别输入0,3.5,5,保持权重1 不变

 

步骤三:输入波长587nm 

 (1)在“系统选项”面板中单击“波长”(小三角)展开按钮

 (2)双击“设置”选项,弹出波长数据编辑器,直接勾选1,并将波长修改为0.587,

 (3)关闭该窗口即可

二、单透镜初始结构 

 接下来创建透镜的初始结构,单透镜由2个面组成,需要在镜头数据编辑器像面前插入一个表面

步骤四:在透镜数据编辑器内输入参数

(1)鼠标点击一下像面那一栏,然后键盘上按“Insert”键在像面前插入一个表面

(2)在面1的“材料”栏输入透镜材料“BK7”,表示当前面和相邻面之间的材料为BK7

系统要求的透镜F/#=10,表示焦距与入瞳直径的比值为10,这也是间接控制焦距的方法。通常直接在最后一个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上设置F/#的求解类型,在透镜后表面曲率半径上单击右键,选择F/#=10

步骤五:在最后一个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上设置F/#的求解

(1)在镜头数据编辑器中面2那一栏中的“曲率半径”栏右侧的方格中单击,弹出“在面2上的曲率解”对话框

(2)将对话框中的求解类型设为“F数”

(3)将“F/#”设置为10

 

设置完成后,其中的一些数据会发生变化

 

在初始结构中,透镜的曲率半径和厚度未知,,这些参数需要软件自动优化得到,但可以使用透镜后表面上边缘厚度解得到近轴焦平面的位置

在透镜后表面的厚度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边缘光线求解类型,它表示近轴边缘光线会自动在下一个表面上聚焦并确定距离值

步骤六:在透镜后表面厚度上选择边缘光线高度求解类型

(1)在镜头数据编辑器面2中的厚度栏右侧方格单击,弹出“在面2上的厚度解”对话框

(2)将对话框中的“求解类型”设置为“边缘光线高度”

 

此时发现厚度变为200

 

步骤七:查看单透镜结构光路图与像差畸变图 

(1)查看2D视图 

 

3D视图

 

实体模型图

 

(2)执行“分析”选项卡——“成像质量”面板——“相差分析”组——“光线像差图”命令,打开“光线光扇图”窗口显示光扇图

 

三、单透镜的变量与优化目标

初始结构设置完成后,为找到最佳曲率半径值,下一步设置透镜需要优化的参数,即设置透镜的优化变量。单击需要优化的参数栏并按“CTRL+Z”组合键,可将该参数设置为变量,参数右边会出现V标识

步骤八:将单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与透镜厚度设置为变量

 

 变量设置完成后,下一步需要在软件中设置评价函数。评价函数用来评价系统优化目标的好坏,在该单透镜中只需要优化得到最小的光斑即可

步骤九:优化单透镜

(1)执行“优化”选项卡——“自动优化”面板——“优化向导”命令,打开“评价函数编辑器”窗口

 

在优化向导面板中可以进行:优化函数、光瞳采样、厚度边界等参数组的设置

优化函数:是设计的核心,是优化需要得到的结果。以成像质量为目标。可以是波前、对比度、点列图、角向。通常优化镜头的分辨率是以光斑最小为标准

光瞳采样:即优化时的光线采样,包括高斯求积和矩阵阵列采样。当系统为旋转对称结构且不存在渐晕的情况下,使用高斯求积,追迹最少的光线能够得到较高的优化效率。当系统存在渐晕时,只能使用矩形阵列采样,需要追迹大量光线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

厚度边界:用来控制优化过程中镜片与空间间隔大小,保证得到的镜片不会太厚或太薄,空气厚度不至于优化为负值等

(2)在优化向导与操作数面板中的“优化向导”选项卡中进行参数设置,设置“成像质量”为点列图,X权重,Y权重为0,点击“应用”即可

生成的评价目标操作数如下

 

(4)执行“优化”选项卡——“自动优化”面板——“执行优化”命令,打开”局部优化“对话框 

 

采用默认设置,单击开始按钮开始优化,

执行后显示优化时间为0.469s,当前评价函数变为0.032967548

 

单击“退出”按钮,退出对话框

四、单透镜优化结果分析与改进设计 

步骤十:查看单透镜结构光路图与像差畸变图

 (1)查看3D视图

 

(2)查看像差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优化后的透镜非常厚,已经成为了一个圆柱形,这对于实际加工来说是不合理的,说明我们在设置优化目标时没有对透镜的厚度进行限制,导致镜片厚度不符合常理

下面来修正评价目标,将透镜厚度边界条件加入评价函数中。设置透镜最小中心和边缘厚度为2mm,最大中心厚度为10mm.

步骤十一:重新优化单透镜 

(1)展开“优化向导和操作数”参数设置面板,在“优化向导”标签——“厚度边界”参数组中勾选“玻璃”复选框

(2)在“最小”栏输入2,“最大”栏输入10,“边缘厚度”栏输入2,如下图所示,单击应用按钮 

 

 

生成的评价目标操作数

 

(3)执行“ 优化”选项卡——“自动优化”面板——“执行优化”命令,打开局部优化对话框

(4)采用默认设置,单击“开始”按钮进行优化。

步骤十二:重新优化后,查看单透镜结构光路图与像差畸变图

 

 

设计生成合理的透镜结构后,通过点列图(不是为什么电脑不显示点列图,只好以上面的文本形式代替)观察成像效果,三个视场的RMS光斑分别为15微米,54微米,95微米,从光斑逐渐变大的趋势来看,可以推理出像面位置应该处于第一个视场聚焦点,由于场曲存在,使第二、第三视场的光斑越来越大。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通过分析该系统,在设置初始结构时,系统使用了一个边缘光线高度求解类型,该操作限制了像面位置只能在近轴焦平面处,极大的限制了光斑优化,需要改进

(1)单击面2中的“厚度”栏,将求解类型设置为变量

 

(2)继续执行与前面类似地优化过程,优化结果如下

 

 三个视场的RMS光斑分别为35微米,15微米,49微米。

通过判断该单透镜系统具有两种主导性像差:像散和场曲。这种情况下系统像质是否能够继续提高,需要根据占主导的像差来分析确定,如果要继续提高单透镜的成像光斑效果,需要减小系统的像散和场曲。

可以通过改变视场来改变外视场的像差,虽然系统设定的视场角度不能改变,但是可以通过改变光阑的位置来改变不同视场的光线与透镜的高度

步骤十三:通过改变视场来改变外视场的像差

(1)在面1前插入一个新的表面,并将其设置为新的光阑面

 

(2)再将该面的“厚度”栏设置为变量

 

上述操作将视场光阑移至镜片的外部,通过再次优化,不同视场在透镜上的高度被重新分配,从而可以校正轴外视场的像差

(3)继续执行优化操作

 

 

优化后三个视场的RMS光斑分别为16微米,14微米,24微米,比之前有明显改善

步骤十四:使用像模拟功能展示透镜成像效果

打开“图像模拟”命令,在窗口中设置“导入文件”,

 

 

显示图像如下图所示 

 

单透镜可优化的变量有限,很难实现更高的成像效果。单透镜设计到这里就介绍完了。 

  • 58
    点赞
  • 4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