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consider the tradeoff between spectral resolution, spatial resolution, light throughput and etc.
光的能量就这么多,成像端要么提高Spectral,要么提高Spatial,要么提高Throughput(否则就只能换设备)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围绕本文主题来展开:
1.全色与多光谱图像融合算法真正的价值?
2.全色、多光谱和高光谱的成像过程?
一、全色与多光谱图像融合算法真正的价值?
首先抛出一个引子:我们要对地球表面进行彩色1米分辨率成像。结合说明该问题,我们可以想到两种方案:
(1)卫星搭载一台1米分辨率的多光谱相机直接得到1米分辨率的多光谱图像;
(2)卫星搭载一台1米分辨率全色相机+一台4米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地面进行融合得到1米分辨率多光谱图像。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选哪个方案。
在技术一定条件下,考虑成像信噪比,存储与传输限制,综合考量下,现有的成像设计模式有更好的性价比。
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都是成像器件敏感度问题,最终都要体现在信噪比上,信噪比上去了,卫星上天才有价值。相机技术不够,如果高分辨率多光谱相机信噪比不达标。同样是1米分辨率多光谱图像,直接拿1米分辨率多光谱相机拍照的图像质量远低于1米全色与4米多光谱图像融合得到的1米多光谱图像。是的,不要怀疑这点!!!!!!!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