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笔记-卫星轨道建模

14 篇文章 114 订阅

SAR系列文章目录

  本文是SAR内容的延伸部分,这部分内容不是针对SAR处理手段,而是针对星载SAR回波信号的建模过程。在复杂卫星运动环境中,卫星运动模型的精准建立对于准确仿真星载SAR回波信号十分重要。

目录

系列文章目录

前言

一、卫星轨迹推导

1.1 椭圆定律

1.2 面积定律

二、代码实现

2.1 代码实现流程

 2.2 仿真结果

总结


前言

       卫星的运动规律主要依赖于开普勒三大定律:

  • 椭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 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 调和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时间的平方与它们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比例;

       开普勒三大定律描述的是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特性,但对于卫星绕地球的运动规律同样适用(卫星质量远小于地球质量)。


一、卫星轨迹推导

1.1 椭圆定律

     根据椭圆定律,卫星绕地球的轨道为椭圆,地球为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由椭圆的定义,任意时刻t_{i}有:

r_{i}+r_{i}^{'}=2a

根据余弦定律有:

r_{i}^{'}=\sqrt{r_{i}^{2}+4c^{2}+4r_{i}c\cos \theta_{i} }

由此得到椭圆轨道半径r_{i}与夹角\theta_{i}之间的关系:

r_{i}+\sqrt{r_{i}^{2}+4c^{2}+4r_{i}c\cos \theta_{i} }=2a

通过移项平方处理,可化简为:

r_{i}=\frac{b^{2}}{a+c\cos \theta_{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其中

c^{2}=a^{2}-b^{2}

       当已知近地点处卫星的速度v_{1}以及对应的距离R_{1},则由角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可以计算出远地点卫星的速度v_{2}以及对应的距离R_{2}

\left\{\begin{matrix} mv_{1}R_{1}=mv_{2}R_{2}\\ -\frac{GMm}{R_{1}}+\frac{1}{2}mv_{1}^{2}=-\frac{GMm}{R_{2}}+\frac{1}{2}mv_{2}^{2} \end{matrix}\right.

由此,可以得到:

a=\frac{R_{1}+R_{2}}{2}

c=\frac{R_{2}-R_{1}}{2}

这样一来,当确定了时刻t_{i}夹角为\theta_{i},则由公式(1)即可确定此时卫星到地心的距离r_{i}

1.2 面积定律

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为:

S=\frac{\pi ab}{T}

其中周期T可以由调和定律得到:

\frac{a^{3}}{T^{2}}=\frac{GM}{4\pi ^{2}}

 令

d\theta =\theta _{i+1}-\theta _{i},dt=t_{i+1}-t_{i}

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

S=\frac{r_{i} r_{i} d\theta }{2dt}=\frac{\pi a b}{T}

由此可以由t_{i}时刻的r_{i}\theta _{i}可以获得下一时刻的\theta _{i+1}

\theta _{i+1}=\theta _{i}+\frac{2\pi ab }{Tr_{i}^{2}} d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二、代码实现

2.1 代码实现流程

卫星轨迹的更新可由公式(1)(2)进行,步骤如下:

  • 初始化数据

       假设卫星从近地点开始飞行,且近地点远地点连线与x轴夹角为\theta _{s},则t_{0}时刻距离、夹角分别为:

r_{0}=R_{1}                 \theta _{0}=\theta _{s}

  • 更新夹角\theta _{i+1}

        对于i=0,1,2,\cdots,首先根据\theta _{i}r_{i}更新夹角\theta _{i+1}

\theta _{i+1}=\theta _{i}+\frac{2\pi ab }{Tr_{i}^{2}} dt

  • 更新距离r_{i+1}

        之后根据更新后的夹角\theta _{i+1}跟新距离r_{i+1}

r_{i+1}=\frac{b^{2}}{a+c\cos \left ( \theta_{i+1} -\theta_{0} \right )}

  • 循环迭代

        将更新后的距离r_{i+1}与夹角\theta _{i+1}进行新一轮的更新,直至更新完整个时间段的位置信息。

 2.2 仿真结果

         最后结果如下:

          代码见:卫星椭圆轨道二维动态分析图


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计算出卫星的运行轨迹,运行轨迹只在二维平面展示,为了更真实展示实际的卫星轨迹,下次将出一期含轨道根数卫星运行轨迹的三维动态分析。

  • 3
    点赞
  • 2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5
    评论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和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是两种常见的雷达系统,它们在数据获取方式、应用范围和性能特点上有所不同。 机载SAR是指将SAR设备安装在飞机或无人机等载体上进行数据采集的雷达系统。它通过载体的运动,利用雷达的相干积累技术,实现高分辨率的地面成像。机载SAR具有以下特点: 1. 灵活性:机载SAR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飞行路径和采集参数,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 2. 实时性:机载SAR可以实时获取数据,并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和实时监测的应用场景。 3. 覆盖范围广:机载SAR可以覆盖大范围的地理区域,适用于大规地物监测和勘测。 星载SAR是指将SAR设备搭载在卫星上进行数据采集的雷达系统。它通过卫星轨道运动,利用雷达的相干积累技术,实现对地面的高分辨率成像。星载SAR具有以下特点: 1. 全球覆盖:星载SAR可以在卫星轨道上对全球范围进行观测,适用于大范围的地球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 2. 长时间观测:星载SAR可以长时间连续观测同一地区,获取多时相的数据,适用于长期变化监测和灾害监测。 3. 数据共享:星载SAR可以通过卫星数据共享机制,将数据提供给多个用户和应用领域。 总的来说,机载SAR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和实时监测的应用场景,而星载SAR适用于大范围的地球资源调查和长期变化监测。两者在数据获取方式、覆盖范围和观测时间等方面有所差异,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雷达系统。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5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杨(_> <_)】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