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向投影算法(续)-SAR成像算法系列(八)

系列文章目录

 《后向投影算法(BPA)-SAR成像算法系列(二)



前言

       在CSDN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SAR的,到目前已有512天,粉丝朋友对我写的SAR相关文章的认可是我坚持写下去的动力。看评论区有部分粉丝说我写SAR方面的内容看得很过瘾,但是不够看,我很是高兴。今后我会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前提下持续更新SAR相关的知识,但是博主本身有自身研究要开展,更新速度可能会比较慢,望各位理解。现在进入正题:

        本文属于SAR成像算法系列文章,且为后向投影算法的续集。前面介绍了各种SAR成像算法,并没有分析不同扫描模式、几何构型以及成像坐标系下的成像规律。本文基于后向投影算法(BP),分析不同扫描模式、不同几何构型以及不同成像坐标系下的成像规律。下面具体介绍:


 一、成像场景设置

1.1 扫描模式

        SAR雷达工作模式主要由天线的扫描模式决定,按天线扫描模式,SAR工作模式可分为:条带模式、聚束模式、滑聚模式等,其中滑聚模式介于条带模式与聚束模式之间。本文主要介绍条带模式与聚束模式。

  • 条带模式

       雷达天线波束指向相对于飞行平台方向保持固定,并随平台的移动在地面照射出一个与航迹平行的带状区域,此时同距离处目标的多普勒历程基本一致,只是时延不同,对应的信号模型为:

r\left (\tau , t|x,y \right )=rect\left ( \frac{\tau -\frac{2R\left ( t|x,y \right )}{c}}{T_{w}}\right )rect\left ( \frac{t-t_{p}}{T_{syn}} \right )e^{j\pi K\left ( \tau -\frac{2R\left ( t|x,y \right )}{c} \right )^{2}}e^{-\frac{4\pi }{\lambda }R\left ( t |x,y\right )}

距离维脉冲压缩后信号为:

r\left (\tau , t|x,y \right )=sinc\left (B_{r}\left ( \tau -\frac{2R\left ( t|x,y \right )}{c} \right )\right )rect\left ( \frac{t-t_{p}}{T_{syn}} \right )e^{-\frac{4\pi }{\lambda }R\left ( t |x,y\right )}

        从上述表达式可以看出,距离脉压后不同方位时刻t信号能量沿着R\left ( t |x,y\right )集中分布,该曲线也为距离徙动曲线,沿着这条曲线,信号可以表示为:

评论 7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杨(_> <_)】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