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SAR及InSAR卫星系统参数

本报告调研了国际上多个星载SAR及InSAR系统,如SeaSat、ERS、JERS-1、Radarsat、SRTM、ENVISAT、ALOS、Radarsat-2和TanDEM-X。这些系统主要用于二维高分辨成像和干涉测量,采用重复轨道干涉模式,通过精确的基线计算和不同的技术指标实现高精度测高。例如,TanDEM-X任务旨在生成全球高精度DEM,而SRTM任务使用单航过双天线干涉测量。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本报告主要调研了国际上到目前为止所存在的一些星载InSAR系统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各系统的一些技术指标及参数选择。

    以下调研系统中,除了TanDEM-X干涉系统之外,其他的星载SAR系统都不是用来专门进行干涉测量使用的,它们基本的任务还是实现二维高分辨成像,因此大多采用的是重复轨道干涉测量模式。在进行干涉测量之前,首先要估算此次测量的基线数值,如果不满足要求,此次测量数值就不会采用,因此,对于重复轨道干涉测量的基线实际上是针对需要的测高精度筛选出来的。

1、美国Seasat系统

    1978年6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了海洋卫星(SeaSat),在卫星上首次装在了合成孔径雷达,对地球表面1亿的面积进行了测绘,该卫星在空间飞行100天,采用的是重复轨道干涉模式,首次从空间获得地球表面雷达干涉测量数据。

表1   SeaSat卫星的技术指标及相关参数

SeaSat卫星

研究单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天线尺寸(长*宽,m)

发射时间

1978年6月

极化方式

HH

工作模式

重复轨道干涉模式

飞行高度(km)

795

轨道倾角(度)

108

幅宽(km)

100

重访周期(天)

3

方位向分辨率(m)

25

工作波段

L

距离向分辨率(m)

25

工作波长(cm)

23.5

卫星编队模式

入射角(度)

23—26

基线长度(m)

2000(波动很大)

脉冲宽度(s)

绝对测高精度(m)

20—50

信号带宽(Hz)

相对测高精度(m)

 

PRF(Hz)

1646

 

 

 

2、欧洲空间局ERS系统

ERS-1和ERS-2雷达卫星为欧洲空间局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发射,携带有多种有效载荷,包括侧视合成孔径雷达和风向散射计等装置。

ERS-1和ERS-2雷达卫星构成对同一地面访问时间相差一天的星对,使得两次取得的SAR数据之间的相干性得到了一定保障,采用太阳同步晨昏轨道,该系统采用的是重复轨道干涉模式,卫星编队形式为跟飞

表2   ERS-1和ERS-2雷达卫星星对的技术指标及相关参数

ERS-1和ERS-2星对

研究单位

欧洲空间局

天线尺寸(长*宽,m)

发射时间

1991年、1995年

极化方式

VV

工作模式

重复轨道干涉模式

飞行高度(km)

782—785

轨道倾角(度)

98.52

幅宽(km)

80—100

工作波段

C

方位向分辨率(m)

30/100

工作波长(cm)

5.7

距离向分辨率(m)

30/100

入射角(度)

23—26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