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星载SAR发展2——SeaSat(1978,美国)

        Seasat是最早的地球观测卫星之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除了SAR以外,该星还搭载了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红外辐射计等多种载荷,目的是对论证各种海洋传感器监视海洋现象的可行性,并确定海洋遥感卫星的相关指标。SeaSat的具体任务包括收集海面风场、海面温度、波高、内波、大气、海冰、海洋地形等数据。

        1978年6月28日,美国NASA从范登堡基地发射了Seasat-A卫星,其上首次装载了合成孔径雷达,工作在约800公里的高度上。入轨10天后星载SAR系统才首次启用,卫星飞行105天后,由于电源系统故障,于1978年10月10日终止飞行使命。其间,SEASAT系统共工作500次,每次5~10分钟,以25米的分辨率对地球表面1亿两千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了测绘,实现了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虽然只收到了大约 42 小时的实时数据,但该任务证明了使用微波传感器监测海洋状况的可行性,并为未来的 SAR 任务奠定了基础。

        Seasat-A标志着SAR技术已进入空间领域,开创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历史,其任务是论证海洋动力学测量的可靠性,在其短短的3个月工作时间内向地面传回了大量有关陆地、海洋和冰面的图像。利用Seasat-A的雷达图象,获得了大量从未得到的地表信息。         

SeaSat部分指标如下表所示。

序号

指标

SEASAT SAR

1

轨道

倾斜角:108 º

高度:800公里

2

频率

1.275GHz(L波段)

3

波长

0.235米

4

极化

HH

5

分辨率

距离向:25米

方位向:25米(4视)

6

入射角(视角)

20º(固定)

7

测绘带

100公里

8

带宽

19MHz

9

数据处理方式

光学

10

PRF

1463~1640Hz

11

脉宽

33.4us

12

天线类型

微带天线

13

天线尺寸

10.74米×2.16米

14

天线增益

35dB

15

天线方位向波束宽度

1.73º

16

天线距离向波束宽度

6.2º

17

峰值功率

1000w

18

波束操控方式

固定

19

收发方式

集中收发

20

STC范围

9dB

21

目的及应用

海洋研究

下图是文献公开的SaeSat获取的海洋场景的图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爱学习的小伟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