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有什么后果?


  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
*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
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
  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DE,甚至F,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F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
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
  这样的结果是: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
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前文已经说过,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是B」、「C是坏的」、「因为A所以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
我之前在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中,提到过: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
  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
具体的方式是:
  1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
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
  2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
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
检验并输出。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
再多谈几点:
  读书不用追求「读完一本书」,而应该追求「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东西」。
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100%对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兴趣的东西,也有你所无法接受的东西,没关系,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务求全部读完。甚至,读一半,放回去,再跳着读别的书,也是很好的方式。读书应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去迁就它。
  如何处理微博上、知乎上那些有趣的碎片化知识?
个人建议,最好的方式,是将它们作为起点。如果你觉得一个知识很有趣,就以它为出发点,去探索它背后的原理、背景、应用,去查资料、GOOGLE,顺藤摸瓜。这个知识点本身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有价值的是你去探索的过程。你经过探索了解到的东西,才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

  以上种种都需要不菲的时间,但学习本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所以优秀的人永远是凤毛麟角,所谓聪明的人,无非他们把走路、等车、休息等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上面罢了。再说,学习本身,岂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友情链接:

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有什么后果?


### 创建硬盘分区时格式化的必要性及原因 #### 一、文件系统的重要性 为了使计算机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访问存储设备上的数据,必须先定义一种结构来组织这些数据。这种结构被称为文件系统。在创建硬盘分区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格式化的主要目的是初始化该分区并为其分配特定的文件系统类型(如FAT32、NTFS、ext4等)。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为后续的数据存储提供逻辑框架[^1]。 #### 二、具体作用 1. **建立文件系统架构** 格式化会清除目标分区中的现有数据,并在其基础上构建新的文件系统结构。此操作包括设置根目录位置、分配簇大小以及其他元数据区域,从而允许操作系统按照既定规则管理磁盘空间。 2. **标记可用空间** 当一个新分区被创建后,其内部尚未有任何关于哪些部分可用于存储的信息。经过格式化之后,整个分区会被划分为若干个可寻址单元——通常称为扇区或簇,并记录下它们的状态以便于追踪哪些地方已经被占用而哪些仍然空闲[^3]。 3. **提升性能与兼容性** 不同的操作系统支持不同的文件系统标准;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文件系统对于确保最佳性能至关重要。例如,如果计划在一个多平台环境中共享驱动器,则可能倾向于采用广泛接受的标准比如FAT32而不是专有的选项像HFS+或者ReiserFS。此外,现代高级格式化工具还可以调整参数以优化速度表现或是减少碎片产生的可能性。 4. **修复潜在问题** 如果之前存在坏道或者其他物理损伤状况下的尝试恢复措施之一就是重新格式化受影响区域。尽管这样做并不能真正治愈硬件本身存在的缺陷,但它确实有助于掩盖那些不可靠的部分不让它们继续参与正常工作流程之中[^2]。 5. **安全擦除旧资料** 对敏感信息所在的介质实施彻底清理也是常见需求之一。快速格式仅重置超级块而不实际抹任何内容片段,相比之下完全零填充则能有效防止残留痕迹泄露出[^4]。 ```bash mkfs.ext4 /dev/sdXn # 将指定分区转换成EXT4文件系统 fdisk -l # 查看当前所有磁盘布局详情 partprobe # 告知内核更新最新的分区变动状态 ``` #### 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出于功能性还是安全性考虑,在新建硬盘分区期间执行相应的格式处理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奠定了未来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提供了额外的机会让用户自定义各项配置细节满足个性化偏好要求。
评论 6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