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硬件或通信的“攻城狮”们,免不了要和各种通信协议及接口打交道。比如,我们经常接触PCI、PCI-X、PCI-E、PCI-E Card、Mini PCI-E、M.2(NGFF)、Add-in Card这些概念,作为“攻城狮”队伍中的一员,你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了吗?搞不清楚?It Doesn't Matter,且看下文分解。
PCI
西汉·贾谊之《过秦论》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经历了ISA、MCA、EISA和VLB先祖们在通信协议领域“四世”之“奋”以后,Intel于1991年提出了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围组件互连”总线协议;且召集些许伙伴,成立PCI-SIG(PCI Special Interest Group)“PCI特别兴趣小组”,负责该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从此在电子和通信领域“威振四海”。
PCI属于并行的共享总线,时钟为33MHz,位宽为32bit,所以其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仅为33MHz * 32bit = 1056Mb/s = 132MB/s,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处理器的发展需要。随着对更高性能的要求,将总线的时钟频率提升到66MHz,意味着通信速率翻倍,达到264MB/s,可以为当时的声卡、网卡等设备提供数据通信,但对日益发展的显示技术或显卡来说,越来越吃力。
PCI-X
1993年,将位宽扩展到64bit,这就是PCI-X(PCI eXtended),“extended”就是“扩展”的意思。对的,就是这么简单粗暴。至于这里为何取“X”而不是首字母“E”,可能是因为“X”比较牛逼吧。“X”在数学中表示未知和无限;在社会界中还有“完美”“极致”等含义,比如“宝马X5”和“宝马X6”,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SpaceX(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高通的“X24 Chipsets”和“X55 Chipsets”(这里的X55套片,正是移远5G模组RM500Q/RM510Q/RG500Q所用),Intel ATOM X系列处理器,Thinkpad X系列轻薄高端笔电,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