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险?
按字典意思,风险就是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
这个解释太过于宽泛,按照字面理解,没有什么实践指导意义,不能让我们理解风险的特征。
比如,我们平时上班需要40分钟,今天堵车可能需要多花20分钟,这算不算风险呢?
比如,我们买的股票可能会跌20%,这算不算风险呢?
比如,忽然停电,这算不算风险呢?
如果这些风险我们都需要规避,那我们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了,整天需要防范无穷无尽的风险了。
其实风险是有两大特征的:
- 风险造成的损失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范围之外。
- 风险当然是坏事,但是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样,同一件事对有些人是不可承担的风险,对另一些人可能就是可以承担的不确定性。
知道风险的这两特征就可以分析一下上面的例子了。
比如,我们平时上班需要40分钟,今天堵车可能需要多花20分钟,如果我们提早了一个多小时出门,这种情况在我们的预料范围之内,那么这就不是风险。
如果我们只提早了50分钟出门,想卡着点到公司,那么就有迟到的风险,不过这个风险我们是可以承受的,大不了就是扣点工资而已。
比如,我们用自己的一小部分闲钱炒股,没有用杠杆,那么跌20%不是什么风险。
如果我们把全部的身家都押上去,还加了五倍杠杆,那么就跌20%就是极大的风险,会让我们倾家荡产。
再比如说,我们自己家里停电,不算什么风险,等一段时间电就来了,如果是公司的机房停电,没有备用电源,导致服务器关机,数据丢失,那就是很大的风险。
所以说一件事情有没有风险,要根据风险的特征去判断,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如何对待风险?
在投资中有个“最大回撤”的概念,它的意思是,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里,比如说一年,股票价格或者基金净值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幅度。比如股票从最高点+30%跌到最低点-20%,那么最大回撤就是50%。
这个指标用来描述你买入这个产品可能会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数值越大,表示可能碰到的糟糕情况越糟。
我们要合理的规避风险,首先要有风险意识。
风险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底线思维”,如果最大回撤在我们可以接受的底线之上,就算是跌了这么多,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那么这风险就是可控的。
风险意识真是太重要了,很多人对某件事情比较有把握的时候就喜欢讲百分之百确定,世界上哪有百分之百确定的东西呢?
再确定的事情都有可能遭遇黑天鹅事件。
我喜欢凡事都留有余地,先做最坏的打算,然后往最好的方向努力,如果最坏的结果我都能接受,那么我就会放开手去做而没有心理压力,不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我们做事之前,对事情先要有全面的了解,如果你不敢做最坏的打算,那就坚决不要做。
最坏的打算就是底线思维,就是兜底,因为大不了就是最差的结果,我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大概率,经过我们的努力会得到好得多的结果。
由于我们的预期比较低,最终获得的比较多,我们就更容易感到幸福,这就是幸福的秘密之一。
B计划
如果我们要做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容易出错,在周密的计划后,最好还要有一个B计划备用,越是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情,B计划准备得要越详尽。
如果A计划的成功率是90%,那么失败的概率就是10%,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运气上。
但是如果还有一个B计划,成功率也是90%,那么失败的概率就降低到了1%,大大地提高了成功率,降低了风险。
不要有侥幸心理
很多年轻人对风险的把控能力不强,做事情只看到高回报,忽略了高风险,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可以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觉得自己不会这么倒霉,小概率事件自己不会碰到。
可能刚开始运气好成功了几次,然后自信心开始膨胀,完全无视风险,甚至还加上了杠杆,最终一次失败不但把之前赚的都亏掉,还可能欠一大笔债,想再翻身就很难了。
而且如果习惯了这种投机取巧的做事方法,总是喜欢急功近利,就再也不能踏踏实实,慢慢积累,厚积薄发,离成功只会越来越远。
总结
我们要根据风险的特征,判断一件事情是不是有风险,每个人承受能力不一样,答案也可能不一样。
对要做的事情充分了解之后,先做最坏的打算,然后往最好的方向努力。
重要的事情要有B计划。
人生成功的关键是少犯错,控制好风险,在能力边界范围内做事。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编程我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