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委员会在为系统的下一部分作安全注资时遇上了麻烦,当时一些欧洲国家出现经济衰退,在注資时也格外小心。在九一一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政府大力反对欧盟的伽利略计划,扬言当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时,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只会令GPS系统的“开关掣”形同虚设。至2002年1月17日,伽利略计划一名发言人表示在美国的压力下,使伽利略计划“接近死亡”。
几个月后,事件出现戏剧性转变,美国政府对“伽利略计划”态度开始心软,而欧盟成员国认为它们也应拥有自己的定位及计时系统,至2002年底,计划获得不少成员国的认同及支持,也因此出现了过度注资,成为了欧洲航天局要面对的新难题,就是如何去减低成员国的注资。
2003年3月20日,美国联同另外三个国家开始进攻伊拉克,使得欧盟加速去研发一组不受美国控制的定位系统。
欧盟及欧洲航天局于2002年3月接受了计划的注资,并在2003年5月26日作总结报告,至2005年年底,其资金为11亿欧元。该系统将使用30颗人造卫星,会于2006年至2010年间陆续发射升空,并将于2010年供民间使用。系统的总耗资将达30亿欧元,包括在地球上的控制中心等内部架构,它们将会于2006年至2007年间建造。所需资金当中,将有近三分之二是来自私营公司及投资者,其余三分一将由欧盟及欧洲航天局拨出。在系统开放使用时,使用支援伽利略的接收装置将可使用,另外系统将提供收费的增值服务,包括免费服务没有的加密数据、准确度及带宽更高。
2004年6月,欧盟通过系统使用频率的标准,将采用美国的“二进制偏置载频1.1”标准,使欧美双方军力均可互相拦截对方系统的信号,从而无需把整组系统关掉。
2005年12月28日,格林尼治时间清晨5点19分,“伽利略”系统的首颗实验卫星“GIOVE-A”由俄罗斯“联盟-FG”火箭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伽利略”系统受到了各国的大力支持和参与:
中国于2003年9月加入“伽利略计划”,并将在往后几年间投资2.3亿欧元。
2004年7月,以色列与欧盟签订协议,成为“伽利略计划”的合作伙伴。
2005年6月3日,欧盟与乌克兰草签了一份协议,让乌克兰加入“伽利略计划”。
9月7日,印度也与欧盟签约,加入“伽利略计划”,参与建设基于欧洲同步卫星导航覆盖系统 (EGNOS) 的区域增强系统。
同年11月,摩洛哥及沙特阿拉伯也加入该计划。
除此之外,不少国家如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挪威、巴基斯坦、俄罗斯、韩国等,也有可能加入“伽利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