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想了解其他计算机的大牛生平故事和学术贡献吗,参见导览目录。
计算机界的50位大牛——导览
“你的成功标准不取决于你拥有什么,而取决于你帮助了多少人。” —— 比尔・盖茨
一、西雅图的天才少年(1955 - 1973)
1.1 诞生于计算机黎明时代
1955 年 10 月 28 日,比尔・盖茨来到了这个世界。彼时,世界正站在计算机革命的起跑线上,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就在这一年,IBM 推出了首台商用计算机 IBM 702,可别小瞧它,在当时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发明。不过,它的体积大得惊人,跟家里的冰箱差不多,占据了不少空间。而且,它的运算能力在现在看来,简直弱爆了,连现代计算器运算能力的万分之一都达不到。但在那个年代,它已经是科技的前沿代表了。
比尔出生在一个相当优越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声名远扬的律师,在法律界那是相当有威望。母亲则在银行系统工作,每天都接触着各种金融信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这样的家庭环境,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为小比尔提供了一把通往前沿科技的神奇钥匙,让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那些新奇又神秘的科技玩意儿。在家庭的熏陶下,小比尔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总是睁着大大的眼睛,探索着周围的一切。
1.2 湖畔中学的计算机启蒙
13 岁那年,比尔迈入了西雅图湖畔中学的校门。这所私立学校在教育理念上非常超前,在 1968 年做出了一个让人惊叹的决定:花费 3000 美元购置了一台 ASR - 33 电传打字机。这可不是一台普通的打字机,它能让学生通过电话线连接到通用电气的主机。在当时,计算机还非常昂贵和稀有,能有这样的设备供学生使用,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这台每小时租金就得 40 美元的机器,就像是一个通往神奇数字世界的任意门,对比尔来说,它充满了诱惑。
当这台电传打字机出现在学校时,比尔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迫不及待地开始摆弄它,探索其中的奥秘。很快,他就展现出了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赋。有一次,老师布置了数学作业,比尔灵机一动,心想:能不能写个程序来自动生成三角函数题呢?说干就干,他凭借着自己对计算机的初步理解,开始编写程序。经过一番努力,他不仅成功写出了能自动生成三角函数题的程序,还特别 “贴心” 地设置了 “错题重练” 功能。当老师看到这个程序时,惊讶得合不拢嘴,直呼:“这孩子把考试系统都破解了!” 通过这个小小的程序,比尔不仅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也让他对计算机的热爱更加坚定了。从那以后,他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计算机上,学习编程知识,尝试编写各种有趣的程序。
1.3 人生第一个商业合约
15 岁的时候,比尔和他的同学保罗・艾伦(后来成为了微软的联合创始人),这两个对计算机充满热情的少年,成立了 “湖畔程序员小组”。他们就像两个勇敢的探险家,准备在计算机的商业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当时,市政当局有一个交通流量分析的需求,这对于 “湖畔程序员小组” 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比尔和保罗・艾伦带领着小组,一头扎进了这个项目中。他们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不断地调试程序,优化算法。终于,他们成功地为市政当局开发出了交通流量分析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准确地分析交通流量数据,为市政交通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项目完成后,他们收到了一笔高达 20000 美元的报酬。在当时,美国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大约也就 8000 美元左右。这笔巨款就像一道光,让这两个少年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软件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他们意识到,计算机不仅仅是一个好玩的工具,还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改变人们的生活。这次成功的经历,让比尔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也为他日后在计算机商业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要害怕大的梦想,但要让你的热情指引方向。” —— 高中时期的比尔日记
二、哈佛辍学生的冒险(1973 - 1975)
2.1 大学里的 “不务正业”
1973 年秋天,比尔凭借着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了哈佛法学院。哈佛大学,那可是世界顶尖的学府,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和丰富的学术资源。然而,比尔进入哈佛后,却没有按照常规的大学生活轨迹走。他对计算机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至于把宿舍变成了一个 24 小时都不停歇的编程实验室。
走进他的宿舍,你会看到床底下堆满了打孔卡片,这些卡片上记录着他编写的各种程序代码。衣柜里也不像普通学生那样挂满了衣服,而是塞着一本足足有 10 公斤重的编程手册。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沉浸在自己的编程世界里。在这个时期,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小火苗开始在世界的角落里悄悄燃烧。1974 年,英特尔推出了 8080 处理器,这一处理器的出现,就像给计算机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计算机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1975 年 1 月,《大众电子》杂志封面刊登了 Altair 8800 计算机,这台计算机的出现,吸引了无数科技爱好者的目光,也让比尔看到了计算机发展的新方向。
2.2 改变命运的《大众电子》
有一天,保罗・艾伦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地举着《大众电子》杂志冲进比尔的宿舍。当比尔看到杂志上关于 Altair 8800 计算机的介绍时,两人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他们瞬间意识到,这些新兴的计算机正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操作系统来支持。可是,当时市面上并没有适合 Altair 8800 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于是,这两个大胆的年轻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们致电 Altair 公司,谎称已经开发好了 BASIC 解释器。可实际上,他们连这台机器长什么样都还没见过呢,更别说开发程序了。
Altair 公司的工程师接到电话后,感到非常惊讶,问道:“你们怎么证明有这个程序?” 比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给我们两周时间!” 挂了电话后,比尔和保罗・艾伦立刻行动起来。他们一头扎进哈佛机房,开启了疯狂的编程模式。在接下来的 8 天里,他们每天睡眠都不足 4 小时。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继续编程。他们就像两个不知疲倦的小超人,凭借着对计算机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最终通过模拟器完成了 BASIC 解释器的开发。当他们把程序交给 Altair 公司时,公司的工程师们都惊呆了。这个程序的出现,不仅让比尔和保罗・艾伦获得了 Altair 公司的认可,也为他们未来的创业之路打开了一扇大门。
“成功是个差劲的老师,它让聪明人以为自己不会失败。” —— 回忆哈佛辍学决定时
三、微软帝国的崛起(1975 - 1995)
3.1 车库里的软件革命
1975 年 4 月 4 日,一个注定要改变世界的日子,微软(Micro - Soft)正式成立了。公司成立之初,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在阿尔伯克基的一个简陋办公室里办公。这个办公室就像一个小小的车库,堆满了各种设备和资料。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比尔和他的团队开启了计算机史上一段超级关键的突破之旅。
1978 年,他们开发出了 BASIC for 6502 芯片的编程语言。这可是首个通用型编程语言,它的出现,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地编写计算机程序,大大降低了编程的门槛。以前,编程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掌握的技能,而现在,普通的计算机爱好者也能通过这个编程语言,实现自己的编程梦想。1980 年,微软迎来了一个重大机遇,他们为 IBM PC 开发 MS - DOS 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的诞生,确立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标准,就像给计算机世界制定了一套规则。从此以后,大多数个人计算机都开始采用类似的操作系统架构,微软也因此在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站稳了脚跟。1985 年,Windows 1.0 发布,这是一场图形界面革命。在 Windows 1.0 之前,计算机的操作主要依靠命令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非常困难和不直观。而 Windows 1.0 通过图形界面,让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击图标、菜单等方式来操作计算机,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易用性。虽然 Windows 1.0 刚发布时,存在一些问题,被媒体嘲笑为 “丑陋的拼贴画”,但它为后续更强大的 Windows 版本奠定了基础。1990 年,Office 套件诞生,它将办公软件进行了集成化。以前,人们在办公时需要使用不同的软件来处理文字、表格和演示文稿等,非常不方便。而 Office 套件将 Word、Excel、PowerPoint 等软件整合在一起,为办公人员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3.2 改变世界的 Windows
1983 年,苹果推出了图形界面电脑,这一创新之举引起了业界的轰动。盖茨看到苹果的图形界面电脑后,立即意识到这就是计算机未来的发展方向。他深知,如果微软想要在未来的计算机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跟上这一潮流。于是,他迅速抽调公司里最精锐的工程师,组成了 “Interface 小组”。这个小组肩负着重大使命,他们要开发出属于微软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在接下来的 2 年时间里,“Interface 小组” 的成员们在秘密的环境中进行研发。他们面临着无数的技术难题和挑战,但他们没有退缩。为了测试鼠标点击体验,团队的成员们可谓是绞尽脑汁。他们买来 200 种奶酪,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比较,发现切达干酪的硬度最适合模拟长时间点击的手感。这个看似奇怪的发现,后来居然影响了鼠标设计的标准。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Windows 1.0 终于诞生了。虽然它刚发布时,受到了媒体的诸多批评,但盖茨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气馁。他们继续努力,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Windows 操作系统。随着后续版本的推出,Windows 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之一,改变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让计算机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展望未来时,人们总会高估一年能做的事,却低估十年能做的事。” —— 1985 年微软年度会议
四、科技与人文的交响曲(1995 - 2008)
4.1 互联网浪潮的弄潮儿
1995 年,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网景浏览器横空出世,迅速在互联网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盖茨敏锐地察觉到了互联网的巨大潜力,他意识到,如果微软不跟上互联网的步伐,就可能会被时代淘汰。于是,他连夜撰写了《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在公司内部宣布全面转向网络战略。
1995 年,微软推出了 IE 浏览器。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微软采用了免费策略。这一策略非常成功,IE 浏览器很快就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市场份额不断攀升。然而,微软的这一做法也引来了反垄断诉讼。在科技圈,竞争非常激烈,微软的免费策略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但盖茨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带领微软积极应对诉讼,同时继续加大在互联网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在这个过程中,微软不断地改进 IE 浏览器的性能和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上网体验。
4.2 用代码解决现实问题
在这个时期,微软不再仅仅关注技术本身的发展,而是开始更多地关注技术能给社会带来什么价值。1997 年,微软开发了 “全球流感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利用搜索引擎数据来预测疫情,就像给全球疫情防控安装了一双 “数字眼睛”。通过分析人们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的与疾病相关的关键词,系统能够提前预测疫情的爆发趋势,为公共卫生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2001 年,Xbox 游戏机内置家长控制系统。这个系统的出现,让家长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和内容,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2006 年,Surface 触控桌原型机问世,它开启了人机交互的新可能。以前,人们与计算机的交互主要通过鼠标和键盘,而 Surface 触控桌让人们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来操作计算机,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为了研发语音识别技术,盖茨在雷德蒙德总部建立了 “声音图书馆”。在这个图书馆里,收录了 87 种方言的儿童发音样本。这些宝贵的数据,后来成为了智能语音助手的重要基石。智能语音助手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通过语音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效率。例如,人们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让智能语音助手查询信息、播放音乐、设置提醒等,就像身边有了一个贴心的小助手。
“科技应该像电力一样,成为普惠的基础设施。” —— 2000 年联合国技术峰会演讲
五、从首富到慈善家(2008 至今)
5.1 重新定义成功
2008 年,比尔・盖茨正式从微软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退出来。此时的他,已经是世界首富,拥有巨额的财富。然而,他并没有选择享受奢华的生活,而是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把自己高达 580 亿美元的财产一股脑儿都投入到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里。
这个基金会致力于解决全球一些重大的问题。首先是根除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会导致儿童残疾甚至死亡。盖茨基金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疫苗接种活动,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远离这种疾病。其次是研发疟疾疫苗,疟疾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每年都会导致大量的人死亡。盖茨基金会与全球的科研机构合作,投入巨资研发疟疾疫苗,希望能够找到彻底消灭疟疾的方法。此外,基金会还开展了新型厕所计划,旨在解决全球卫生问题。在一些贫困地区,卫生条件非常差,缺乏干净的厕所,这导致了疾病的传播。盖茨基金会通过研发新型厕所,提高卫生设施的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5.2 气候挑战中的技术方案
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盖茨开始关注能源领域的创新。他深知,如果想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就必须在能源领域取得突破。于是,他在以下几个方面砸下重金:
投资核能创新公司 TerraPower,探索更清洁、更高效的核能利用方式。核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但目前的核能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核废料处理等。TerraPower 致力于研发新型的核能技术,希望能够让核能更加安全、高效。
支持碳捕捉技术的研发。碳捕捉技术可以将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并储存起来,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盖茨认为,碳捕捉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投资人工肉研发。传统的畜牧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人工肉研发通过实验室培育肉类,不需要养殖动物,从而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盖茨希望通过投资人工肉研发,推动食品行业的变革,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 20 世纪是数字革命,21 世纪必须是能源革命。”
“不要用你已有的成就定义自己,要用你尚未解决的难题定义自己。” —— 2020 年给青少年的公开信
六、解码盖茨的创新密码
6.1 技术贡献全景图
领域 | 具体贡献 | 影响指数 |
---|---|---|
操作系统 | MS - DOS/Windows 体系 | 🌟🌟🌟🌟🌟 |
开发工具 | Visual Studio/.NET 框架 | 🌟🌟🌟🌟 |
应用软件 | Office 套件 / Xbox 生态 | 🌟🌟🌟🌟 |
网络技术 | IE 浏览器 / Azure 云平台 | 🌟🌟🌟 |
人工智能 | Cortana 语音助手 / 机器学习平台 | 🌟🌟🌟 |
6.2 给计算机新手的建议
学编程就从 “修改现有代码” 开始,这就好比学写作先从模仿别人的文章入手。通过修改现有代码,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代码的逻辑和结构,逐渐掌握编程的技巧。当你对代码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就可以尝试自己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慢慢培养自己的编程思维。
每周至少花 10 小时去钻研那些你真正感兴趣的计算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你对某个问题充满兴趣时,你才会有动力去深入研究它。在钻研问题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遇到挑战,而这些挑战会促使你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赶紧加入开源社区,在那里,全球的编程爱好者一起协作,这简直就是最好的学习课堂。开源社区里有丰富的代码资源和技术交流论坛,你可以在社区里学习到别人的优秀代码,与其他编程爱好者交流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在开源社区里,你还可以参与到一些开源项目中,通过实际项目锻炼自己的编程能力,积累项目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