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知著

于细微处知著
明亡于崇祯,作者却从万历十五年这个不起眼的时点着眼,进入明朝政界某些人的视角,同时由蛛丝马迹和关键人物寻觅潜在和显性的线索,以便理清时代发展的脉络。我想,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大抵与“事无巨细,无非因果”的佛家箴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说作者的视角从细微处发散,然而,万历十五年并非真正是一个平庸的年代。引用在豆瓣看到的一段话:“万历十五年,这个曾经伟大而又臃肿的帝国最后的机会之年,在这个期间,出现了张居正的经济改革,申时行的中庸之道,海瑞的廉政治理,戚继光的强兵政策,李贽的心学主张,每一个都有可能造就一个新的开始,明帝国并不是完全没有复兴的机会,但历史是残酷的,错过了这些机会,明帝国只能慢慢地掉入衰落的深渊,直至被新的朝代所取代。”“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红楼梦里探春怀着悲愤喊出的心中之言竟也成了形容明帝国疲态初现而终究逃不过陨灭结局的最佳谶语。
中国有古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然而还有一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原本强盛的明王朝正是从各个方面的小事中显现出凋敝的征兆的。
百姓看见戚继光威风赫赫,率领的戚家军骁勇善战,却看不见朝堂之上时刻涌动的诡谲气氛和武官的窘境;文人们传颂李贽的先进思想,却不知道德与正义已成为党派之间互相诘骂攻击的最佳利器,成为替奸邪藏污纳垢的便利羊皮;百年前的洪武皇帝以为自己制定的政策事无巨细,定能保锦绣山河长存,却无法料见百年的大国背后深藏御国制度落后现实,更落后时代的巨大隐患。
于是我们可以从万历十五年前后的大小事为轴,延伸出未来奸佞横行,宦官当道,文不可服众,武不能御敌,政策死板而强硬,帝国在风雨飘摇间的穷途末路之景了。
甚至,更早一点,从封建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出发,便可预见封建王朝难逃衰败凋零四字作结的命运罢了。
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又极为精辟的观点:“中国两千年以来, 以道德代替法律, 至明代而极, 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这一切问题,指的就是由封建君主专制的弊端衍发的深远影响。皇权时代,君主的威严不容置喙,“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思想早在儒家文化生根的过程中禁锢了每一位君主的子民。国家要制定统一的法律,可君主之言抵过万道律法,“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便是最好的写照。当法律无法超脱贵贱的鸿沟来判决天下众生的罪过,便是建立在不平等约束的基础上的一张狼皮,其实质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利益。因此只有道德对人一视同仁。也因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道德代替法律的错误代代繁衍。
至此,朝代消亡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