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职业操盘手对交易的理解

概括来说,交易系统应包括三部分:行情研判模块、资金管理模块、交易策略模块。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抛开任意两个,单独讲一个方面,都没有任何意义。

行情研判模块

它是为交易策略和资金管理服务的,抛开了这一点,任何行情研判都没了目标,都无法设立标准,也没有了实际意义。研判包含了预测,但不仅仅是建仓前预测,还包括建仓后的跟踪判断,这一点的重要性要高于建仓前的预测。

行情研判需要明白两个问题:

1、什么样的情况下进场交易?

答案必须是清晰明确的,可以是一个精确价位,也可以是一个明确的区间。一般来说,不管投资者采用的是什么分析方法,其进场信号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1)顺势交易型,口头禅:顺势而为。

2)逆势交易型,口头禅:低吸高抛。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分析研判思路,采用哪一种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在交易中来回切换思路!

2、什么样的情况下离场?

离场包含了三层意思:

1)离场是因为行情的发展变化不符合投资者的持仓标准;

2)离场是为了止损和止盈;

3)离场的动作应该是积极主动的。

行情研判必须清晰明确回答这个问题,相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说,这个问题容易被忽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更重要。什么样的情况下进场,是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离场决定的。

资金管理模块

事实上,任何被视为独家秘笈的“交易模型”(包括Logi-Market公司花大精力设计的交易模型)其实并不神奇,而稳定收益的关键则在资金和风险管理的策略安排上。或者这样说:程序化交易成功的因素归结于纪律占六成,资金风险管理占三成,而技术模型仅占一成。

1、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将亏损限于小额。这个“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虽然每个人理解不同,但应该是我们在交易过程中的绝对的追求,因为我们无法预料会连续出现几次亏损,我们只能控制每一次亏损都是小额。

2、获利是交易的最终的追求,只有获利才能弥补止损,才能最终获得利润。行情研判必须可以测算出盈亏比例,否则说明行情研判有缺陷。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会连续亏损几次,所以一旦持有的头寸开始盈利要积极持有。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我们无法知道当下是不是已经获得最大盈利,只有盈利开始出现回撤,我们才可以知道哪个位置是最大盈利点位,即便是一个精于测算量幅的投资者。因为有些行情的变化是会跨越时间级别的,比如日线级别的行情演化成了周线级别的行情,所以有了盈利。只要我们的持仓标准还在,不妨持仓更坚决一些,切不可无原则地“见利就跑”。

2、很多行情展开初期会出现反复,可能会“一击不中”、“三击不中”乃至“多击不中”,为了保持有“出击”的能力,利润必须可以弥补多次“出击”的成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说明行情研判可能有不当之处。

总之,“知止而后有得、量力而为”。资金管理它是所有交易环节中最个性化的一个方面,体现出了投资者自己性格的各个方面,没有好坏区分,适用为美。

交易策略模块

这是最灵活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见功夫的一个环节。在此环节中,许多投资者忽视了一个问题:行情的节奏感。制定一个适当的交易策略就是为了准确地踏住行情的节奏。

交易策略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进场时机。

在确定自己交易的时间级别之后,该怎么看待自己的入场信号?比如:对于一个日线级别的交易者来说,在整个交易日中,如果是做突破的投资者,遇到开盘跳空突破关键价位时,是进场还是不进场?盘中回撤到关键点位以内,进场的单子该不该离场?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日线级别的交易者或许应该在快收盘的时候根据信号进场,过滤掉日内的信号。这样做可能会错过一些盈利空间,但是可以回避日内波动带来的不必要的止损动作,趋利避害。

2、如何应对行情突发事件。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突发事件,一定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不管突发事件是不利的还是有利的。最大程度地确保交易策略的顺利实施。否则会被突发事件打乱节奏,盲目进场或被动离场。

3、加减仓位,平滑心态。

投资者面对行情的涨涨跌跌、资金的盈盈亏亏,都要面对人性的两大弱点——贪婪和恐惧,在交易中还被放大了很多倍,给交易者带了很多困扰,投资者都在设法克服这些弱点。小编认为,克服弱点应该从尊重弱点开始,弱点与生俱来,时时刻刻都会发挥作用,我们无法摆脱。但是我们可以制定明确的交易策略,通过加减仓位,来平滑或者冲抵盈亏波动对人性弱点的考验。

资金管理:

交易系统是一个整体,各个模块是有机组合,不是简单叠加,好的交易系统不会突出某一个模块,而是通盘考虑、同步建立的。这很像中医理论中强调的“中”、 “和”的思想,中医认为:人只要做到了“中”、“和”,就不会生病。好的交易系统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全息的,都可以反映出整个系统的目标、原则、技巧等等所有信息。

目前国内出版了很多关于交易的书籍,各有侧重、自成体系,难以评价。学习什么?如何学习?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多问题说得都有道理,但放在一起却常常产生矛盾的结论。曾想学遍这些方法,以期融会贯通,自成一派,无奈交易方法层出不穷。后来发现这个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便把精力转向,放在对几种方法的提高熟练上,最后是放在一种方法上。在这个过程中小编发现,对一种方法的掌握,最重要的就是充分看到它的缺点。一种方法的优点越突出,对应的缺点也就越明显,优点从另一个角度看一定是缺点,不存在完美的方法。

-----------------------------------------------------

推荐阅读:

1.一个量化策略师的自白(好文强烈推荐)

2.股票期货经典的量化交易策略都在这里了!(源码)

3.期货/股票数据大全查询(历史/实时/Tick/财务等)

4.一个完整的量化交易系统都需要哪些功能?

5.学习Python有哪些书籍?这里有一份书单送给你

6.江湖中常说的“网格交易法”到底是什么?

7.10种经典的日内交易策略模型思路

8.干货 | 量化选股策略模型大全

9.量化金融经典理论、重要模型、发展简史大全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双馈风力发电机(DFIG)在Simulink环境下的建模方法及其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电流与电压波形特征。首先介绍了DFIG的基本原理,即定子直接接入电网,转子通过双向变流器连接电网的特点。接着阐述了Simulink模型的具体搭建步骤,包括风力机模型、传动系统模型、DFIG本体模型和变流器模型的建立。文中强调了变流器控制算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应对风速变化时,通过实时调整转子侧的电压和电流,确保电流和电压波形的良好特性。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模型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如转子电流环控制策略、低电压穿越性能、直流母线电压脉动等问题,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细节。最终,通过对故障工况的仿真测试,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适用人群:从事风力发电研究的技术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对电力电子控制系统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DFIG工作原理、掌握Simulink建模技能的研究人员;旨在帮助读者理解DFIG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动态响应机制,为优化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解释,还附有大量Matlab/Simulink代码片段,便于读者进行实践操作。同时,针对一些常见问题给出了实用的调试技巧,有助于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