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是一种创新与守旧完全融合的文体。创新是指创新点,守旧是指格式规范。 格式本身在大的时间线下也遵循创新路线,但是在小的时间区间内相对固定
4山:似山,进山,见山,修山
纲:大纲,纲领
股:八股
中国式博士论文与国外稍有不同,我们是从小见大,先有树(小论文创新点)后有山(整体脉络),大论文的整体目标就是“山”。
一、4山
似山:
构建一个将小论文串联起来的架构,将小论文的点勾描成初步的“山”,一个大论文的整体初步目标。大部分人犯的毛病是构建 山是一个只能容纳3棵树的小土包,而不是山。需要更宏大的场景,构建一座大山,容纳更多的树,你的3棵树只是其中之三,放于不同的重要位置。有体量的山能增强你的研究意义,但是杜绝假大空的山,太宏大的山,几个创新点无法支撑。贴近创新点,但是又要高于创新点。
进山:
开始构建各个章节,将小论文的创新点分布到独立三章。此时,你见到的只是论文的支撑点,只有模糊的“山”的形象。 各点要围绕“山”的构建 作一些调整。
见山:
构建完三个创新点,加上其它非创新点的“树”,支撑起一座山的形象,比第一步“似山”阶段的轮廓更清晰,已经基本上确定整座山的样子,能让人明显看到山了。
修山:
对整座山进行修整,各章节围绕山的轮廓进行精练打造,要参观者(审稿人)一眼见到你清晰的山以及山上作为重要坐标点的3棵创新树(小论文的创新点)
二、大纲,纲领
按师兄师姐的论文格式撰写,这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分多少章,每章的作用、格式与其它要求,要严格遵守。
通常,女生的论文需要的修改量少于男生。男生喜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写论文这件事上,这种倾向是有害的。
三、八股
每章的每节有固定写法,找到股、眼,可极大减少工作量。通常,经过多轮修改后,呈现的模样就是不同内容组成的同样八股格式。比如 “引言”部分分几段,每段怎么开头和结尾,中间写什么内容。这一切就是八股,按格式填写,让你的论文更有脉络,更易于让审稿人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