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总结Hbase优化方案

Hbase应用
HBase是一个高可靠、高性能、面向列、可伸缩的分布式数据库,是谷歌BigTable的开源实现,主要用来存储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松散数据。HBase的目标是处理非常庞大的表,可以通过水平扩展的方式,利用廉价计算机集群处理由超过10亿行数据和数百万列元素组成的数据表。

因此,对HBase性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那么如何进行HBase性能优化呢?

对表的设计进行优化

1、RowKey 设计

在HBase中,rowkey可以是任意字符串,最大长度64KB,实际应用中一般为10~100bytes,存为byte[]字节数组,一般设计成定长的。
row key是按照字典序存储,因此,设计row key时,要充分利用这个排序特点,
将经常一起读取的数据存储到一块,将最近可能会被访问的数据放在一块。

举个例子:
如果最近写入HBase表中的数据是最可能被访问的,可以考虑将时间戳作为row key的一部分,由于是字典序排序,所以可以使用Long.MAX_VALUE - timestamp作为row key,这样能保证新写入的数据在读取时可以被快速命中。

一条数据的唯一标识就是 rowkey,那么这条数据存储于哪个分区,取决于
rowkey 处于哪个一个预分区的区间内,设计 rowkey 的主要目的 ,就是让数据
均匀的分布于所有的 region 中,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数据倾斜(数据热点)。
下面来介绍几个rowkey 常用的设计方案。

(1).生成随机数、hash、散列值
比如:
原本 rowKey 为 1001 的,SHA1 后变成:
dd01903921ea24941c26a48f2cec24e0bb0e8cc7
原本 rowKey 为 3001 的,SHA1 后变成:
49042c54de64a1e9bf0b33e00245660ef92dc7bd
原本 rowKey 为 5001 的,SHA1 后变成:
7b61dec07e02c188790670af43e717f0f46e8913
在做此操作之前,一般我们会选择从数据集中抽取样本,来决定什么样的 rowKey
来 Hash 后作为每个分区的临界值。

(2).字符串反转
比如:
20170524000001 转成 10000042507102
20170524000002 转成 20000042507102
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散列逐步 put 进来的数据。

(3).字符串拼接
比如:
20170524000001_a12e
20170524000001_93i7

2、列簇的设计

不要在一张表里定义太多的column family。目前Hbase并不能很好的处理超过2~3个column family的表。
因为某个column family在flush的时候,它邻近的column family也会因关联效应被触发flush,最终导致系统产生更多的I/O。

3、In Memory

创建表的时候,可以通过HColumnDescriptor.setInMemory(true)将表放到RegionServer的缓存中,保证在读取的时候被cache命中。

4、Max Version

创建表的时候,可以通过HColumnDescriptor.setMaxVersions(int maxVersions)设置表中数据的最大版本,如果只需要保存最新版本的数据,那么可以设置setMaxVersions(1)。

5、Time To Live

创建表的时候,可以通过HColumnDescriptor.setTimeToLive(int timeToLive)设置表中数据的存储生命期,过期数据将自动被删除;
例如如果只需要存储最近两天的数据,那么可以设置setTimeToLive(2 * 24 * 60 * 60)。(相当于Linux中的Crontab任务)。

6、Compact & Split

在HBase中,数据在更新时首先写入WAL 日志(HLog)和内存(MemStore)中,MemStore中的数据是排序的,
MemStore累计到一定阈值时,就会创建一个新的MemStore,并且将老的MemStore添加到flush队列,由单独的线程flush到磁盘上,成为一个StoreFile。
于此同时, 系统会在zookeeper中记录一个redo point,表示这个时刻之前的变更已经持久化了(minor compact)。

StoreFile是只读的,一旦创建后就不可以再修改。因此Hbase的更新其实是不断追加的操作。
当一个Store中的StoreFile达到一定的阈值后,就会进行一次合并(major compact),
将对同一个key的修改合并到一起,形成一个大的StoreFile,当StoreFile的大小达到一定阈值后,又会对 StoreFile进行分割(split),等分为两个StoreFile。

由于对表的更新是不断追加的,处理读请求时,需要访问Store中全部的StoreFile和MemStore,将它们按照row key进行合并;
由于StoreFile和MemStore都是经过排序的,并且StoreFile带有内存中索引,通常合并过程还是比较快的。

实际应用中,可以考虑必要时手动进行major compact,将同一个row key的修改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StoreFile。同时,可以将StoreFile设置大些,减少split的发生。

compaction介绍
hbase为了防止小文件(被刷到磁盘的menstore)过多,以保证保证查询效率,hbase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将这些小的store file合并成相对较大的store file,这个过程就称之为compaction。
在hbase中,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compaction:minor compaction 和 major compaction。

minor compaction:对较小、数量很少文件的合并。

major compaction 的功能是将所有的store file合并成一个
触发major compaction的可能条件有:major_compact 命令、majorCompact() API、region server自动运行(相关参数:hbase.hregion.majoucompaction 默认为24 小时hbase.hregion.majorcompaction.jetter 默认值为0.2 防止region server 在同一时间进行major compaction)。

hbase.hregion.majorcompaction.jetter参数的作用是:对参数hbase.hregion.majoucompaction 规定的值起到浮动的作用;
假如两个参数都为默认值24和0,2,那么major compact最终使用的数值为:19.2~28.8 这个范围。

minor compaction的运行机制要复杂一些,它由一下几个参数共同决定:

hbase.hstore.compaction.min :默认值为 3,表示至少需要三个满足条件的store file时,minor compaction才会启动

hbase.hstore.compaction.max 默认值为10,表示一次minor compaction中最多选取10个store file

hbase.hstore.compaction.min.size 表示文件大小小于该值的store file 一定会加入到minor compaction的store file中

hbase.hstore.compaction.max.size 表示文件大小大于该值的store file 一定会被minor compaction排除

hbase.hstore.compaction.ratio 将store file 按照文件年龄排序(older to younger),minor compaction总是从older store file开始选择

多线程并发写

在客户端开启多个HTable写线程,每个写线程负责一个HTable对象的flush操作,这样结合定时flush和写buffer(writeBufferSize),可以既保证在数据量小的时候,数据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被flush(如1秒内),同时又保证在数据量大的时候,写buffer一满就及时进行flush。

核心代码如下:


for (int i = 
  • 3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