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10) 外观模式(FACADE)

问题聚焦:
    设计一个系统时,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将它划分为若干个小的系统,互相协作,组成一个大的系统。
    那么,在设计这些小系统时,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外观模式为什么可以让子系统更加容易的使用呢?(最小化子系统之间的通信和相互依赖关系,即降低耦合度)


意图:
    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Facade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动机:
    将一个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有利于降低系统的复杂性。
    一个常见的设计目标是使子系统间的通信和相互依赖关系达到最小。
    达到该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入一个外观对象,它为子系统中较一般的设施提供了一个单一而简单的界面。
    其思想如下图所示:
    
     Demo:以编译器子系统的设计为例,说明外观模式的思想:
     子系统类划分:Scanner, Parser, ProgramNode, BytecodeStream, ProgramNodeBuilder
     要求:对普通用户提供一个高层的,单一而简单的编译子系统接口
              对高级专业的用户提供底层功能,可以直接访问具体的子系统类。
     设计:
    
     Compiler类(关键),其职责为两点:    
    1)为用户屏蔽子系统,提供一个高层的简单的使用接口;
    2)不完全隐藏实现编译功能的那些子系统类,使得少数懂的如何使用底层功能的人可以调用这些功能。
    

适用性:
在遇到以下情况使用Facade模式:
  • 为一个复杂子系统提供一个简单接口。
  • 客户程序与抽象类的实现部分之间存在很大的依赖性。
  • 当你需要构件一个层次结构的子系统时,使用facade模式定义子系统中每层的入口点。如果子系统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可以让它们仅通过facade进行通讯,从而简化了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结构:

参与者:
  • Facade(Compiler):
    • 知道哪些子系统类负责处理请求;
    • 将客户的请求代理给适当的子系统对象。
  • Subsystem classes(Scanner, Parser, ProgramNode):
    • 实现子系统的功能;
    • 处理由Facade对象指派的任务;
    • 没有Facade的任何相关信息。
协作:
  • 客户程序通过发送请求给Facade与子系统通讯,Facade将这些消息转发给适当的子系统对象。
  • 使用Facade的客户程序不需要直接访问子系统对象
效果(优点):
  1. 对客户屏蔽子系统组件,减少了客户处理的对象的数目,并使得子系统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2. 实现了子系统与客户之间的耦合关系,而子系统内部的功能组件往往是紧耦合的。松耦合关系使得子系统的组件变化不会影响到它的客户。具体如下:
    • Facade模式有助于建立层次结构系统
    • 有助于对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分层
    • 消除复杂的循环依赖关系
    • 降低编译依赖性,限制重要系统中较小的变化所需要的重编译工作
  3. 有利于简化系统在不同平台之间的移植过程
  4. 如果应用需要,它并不限制它们使用子系统类。因此你可以在系统易用性和通用性之间加以选择。


实现:
  • 降低客户-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两种方式
    •     用抽象类实现Facade而它的具体子类对应不同的子系统实现,这可以进一步降低客户与子系统的耦合度
    •     用不同的子系统对象配置Facade,仅需要对它的子系统对象进行替换即可
  • 公共子系统类与私有子系统类:
    •     用类的思想思考子系统:一个子系统与一个类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有接口并且它们都封装了一些东西——类封装了状态和操作,而子系统封装了一些类。
    •     子系统的公共接口包含所有的客户程序可以访问的类
    •     子系统的私有接口仅用于对子系统进行扩充和维护
    •     Facade类是公共接口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唯一的部分,子系统的其他部分通常也是公共的
代码示例:
以上面所提到的编译器子系统为例。
类设定:
BytecodeStream类,实现了一个Bytecode对象流。
Bytecode对象封装了一个字节码,这个字节码可用于指定机器指令。
Token类,封装了编程语言中的标识符
Scanner类,接收字符流并产生一个标识符流,一次产生一个标识符(token)。
class Scanner 
{
public:
    Scanner(istream&);
    virtual ~Scanner();

    virtual Token& Scan();

private:
    istream& _inputStream;
};
Parser:Parser类由Scanner生成的标识符构件一棵语法分析树。
class Parser
{
public:
    Parser();
    virtual ~Parser();

    virtual void Parse(Scanner&, ProgramNodeBuilder&);
};
ProgramNodeBuilder:建立语法树,遵循 Builder模式的交互式操作。
class ProgramNodeBuilder
{
public:
    ProgramNodeBuilder();

    virtual ProgramNode* NewVariable (
         const char* variableName
     ) const;

    virtual ProgramNode* NewAssignment (
        ProgramNode* variable, ProgramNode* expression
    ) const;

    virtual ProgramNode* NewRetrurnStatement (
        ProgramNode* value
    ) const;

    virtual ProgramNode* NewCondition (
        ProgramNode* condition, 
        ProgramNode* truePart, 
        ProgramNode* falsePart
    ) const;

    ProgramNode* _node;

private:
    ProgramNode* _node;
};
ProgramNode:语法树由ProgramNode子类(StatementNode和ExpressionNode)的实例构成,定义了一个接口用于操作程序节点和它的子节点。ProgramNode层次结构是 组合模式(Composite)的一个应用实例。
class ProgramNode {
public:
    virtual void GetSourcePositon(int& line, int& index);

    virtual void Add(ProgramNode*);
    virtual void Remove(ProgramNode*);
    
    virtual void Traverse(CodeGenerator&);
protected:
    ProgramNode();
};
Traverse:以一个CodeGenerator对象为参数,ProgramNode子类使用这个对象产生机器代码,机器代码格式为BytecodeStream中的ByteCode对象。
CodeGenerator:一个访问者(访问者模式),有两个子类StackMachineCodeGenerator和RISCCodeGenerator,分别为不同的硬件体系结构生成机器代码。
class CodeGenerator {
public:
    virtual void Visit(StatementNode*);
    virtual void Visit(ExpressionNode*);

protected:
    CodeGenerator(BytecodeStream&);
protected:
    BytecodeStream& _output;
};
ExpressionNode:ProgramNode的每个子类在实现Traverse时,对它的ProgramNode子对象调用Traverse。每个子类一次对它的子节点做同样的动作。这样递归下去。
void ExpressionNode::Traverse (CodeGenerator& cg)
 {
    cg.Visit(this);
    ListIterator<ProgramNode*> i(_children);

    for (i.First(); !i.IsDone(); i.Next()) 
    {
        i.CurrentItem()->Traverse(cg);
    }
}
上面这些类构成了编译子系统。
引用Compiler类,将所有的部件集成在一起。Compiler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接口为特定的机器编译源代码并生成可执行代码。
class Compiler
{
public:
    Compiler();
    virtual void Compile(istream&, BytecodeStream);
};

void Compiler::Compile(istream& input, BytecodeStream& output)
{
    Scanner scanner(input);
    ProgramNodeBuilder builder;
    Parser parser;

    parser.Parse(scanner, builder);
    RISCCodeGenerator generator(builder);
    ProgramNode* parseTree = builder.GetRootNode();
    parserTree->Traverse(generator);
}


相关模式:
抽象工厂模式可以与Facade模式一起使用提供一个接口,这一接口可用来以一种子系统独立的方式创建子系统对象。抽象工厂模式也可以代替Facade模式隐藏那些与平台相关的类。
Mediator模式,通常集中不属于任何单个对象的功能。Facade模式不定义新功能,子系统也不知道facade的存在
通常仅需要一个Facade对象,因此Facade对象通常属于 Singleton模式



参考资料:
《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