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篇文章写的很不错,感谢作者!为加深自己的记忆,所以转载了。如果有侵权等行为,可联系更正!
第一章:操作系统绪论
一.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1.操作系统的概念(定义)
2.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目标——作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3.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向上层提供方便的服务
1.GUI——图形化用户接口(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2. 联机命令接口(交互式命令接口)
3.脱机命令接口(批处理命令接口)
4.程序接口
5.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目标——作为最接近硬件的层次
二.操作系统的特征:
1.并发性
2.共享性
3.虚拟性
4.异步性
三.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
1.手工操作阶段
2.批处理阶段——单道批处理系统
3.批处理阶段——多道批处理系统
4.分时操作系统
5.实时操作系统
6.网络操作系统
7.分布式操作系统
8.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四.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
1.程序是如何运行的?
2.内核程序VS应用程序
3.特权指令VS非特权指令
4.内核态VS用户态
5.内核态与用户态的切换
五.中断与异常
1.中断的作用
2.中断的类型
1.内中断
2.外中断
3.中端机制的基本原理
六.系统调用
1.什么是系统调用,有何作用?
2.系统调用与库函数对的区别
3.为什么系统调用时必须的?
4.什么功能要用到系统调用?
5.系统调用的过程
七.操作系统体系结构
1.操作系统的内核:大内核与微内核
2.整体式(模块化)结构
3.层次式(分层)结构
八.虚拟机
1.传统计算机
2.虚拟机
一.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1.操作系统的概念(定义)
一台电脑的诞生:
Step1:厂家组装一台裸机。
Step2:出售前安装操作系统。
Step3:用户安装应用程序(eg:微信)。
Step4:使用微信聊天。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控制和管理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合理地组织调度计算机的工作和资源的分配;以和提供给用户和其他软件方便的接口和环境;它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的和系统软件。
直观的例子:打开Winndows操作系统的“任务管理器”(快捷键:Ctrl+Shift+Esc)
2.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目标——作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操作系统作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1.提供的功能:处理机(CPU)存储器,文件,设备,网络管理,用户接口。
2.目标:安全,高效。
补充知识:执行一个程序前需要将该程序放到内存中,才能被CPU处理。
3.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向上层提供方便的服务
1.硬件只能听懂二进制指令(01001110111…),对外暴露了“丑陋”,不友好的交互接口。
2.在硬件之上安装了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对外暴露了“美丽”,友好的交互接口。
封装思想:操作系统把一些丑陋的硬件功能封装成简单易于的服务,使用户能更方便地使用计算机,用户无需底层硬件的原理,只需要对操作系统发出命令即可。
服务:
1.GUI——图形化用户接口(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用户可以使用形象的图形界面进行操作,而不再需要记忆复杂的命令、参数。
例子: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删除一个文件只需要把文件“拖拽”到回收站即
可。
2. 联机命令接口(交互式命令接口)
特点:用户说一句,系统跟着做一句。
实例(Windows系统):
Step1:win+R键。
Step2:输入cmd,按回车,打开命令解释器。
Step3:尝试使用time命令。
3.脱机命令接口(批处理命令接口)
特点:用户说一堆,系统跟着做一堆。
实例(Windows系统):
使用windows系统搜索功能,搜索C盘中的.bat文件,用记事本任意打开一个
4.程序接口
可以在程序中进行系统调用来使用程序接口。普通用户不能直接调用程序接口,只能通过程序代码间接使用。
5.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目标——作为最接近硬件的层次
1.需要实现对硬件机器的拓展
2.没有任何软件支持的计算机成为裸机。在裸机上安装的操作系统,可以提供资源管理功能和方便用户的服务功能,将裸机改造成功能更强、使用更方便的机器
3.通常把覆盖了软件的机器成为扩充机器,又称虚拟机
操作系统对硬件机器的拓展:将CPU、内存、磁盘、显示器、键盘等硬件合理地组织起来,让各种硬件能够相互协调配合,实现更多更复杂的功能。
总结:
二.操作系统的特征:
1.并发性
并发性: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这些事件宏观上是同时发生的,但微观上是交替发生的。
易混概念——并行: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同时发生。
操作系统的并发性:指计算机系统中“同时”运行着多个程序,这些程序宏观上看是同时运行的,而微观上看是交替运行的。
注意:
单核CPU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个程序,各个程序只能并发地执行。
多核CPU同一时刻可以同时执行多个程序,多个程序可以并行地执行。
比如Intel的第八代i3处理器就是4核CPU,意味着可以并行地执行4个程序,即使是对于4核CPU来说,只要有4个以上的程序需要“同时”运行,那么并发性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并发性是操作系统一个最基本的特性。
2.共享性
共享性:资源共享,是指系统中的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共同使用。
所谓的“同时”往往是宏观上的,而在微观上,这些进程可能是交替地对该资源进行访问的(即分时共享)。
生活实例:
互斥共享方式:使用QQ和微信视频。同一时间段内摄像头只能分配给其中一个进程。
同时共享方式:使用QQ发送文件A,同时使用微信发送文件B。宏观上看,两边都在同时读取并发送文件,说明两个进程都在访问硬盘资源,从中读取数据。微观上看,两个进程是交替着访问硬盘的。
3.虚拟性
虚拟性:是指把一个物理上的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物理实体(前者)是实际存在的,而逻辑上对应物(后者)是用户感受到的。
背景知识:一个程序需要放入内存并给它分配CPU才能执行。
第一个例子:GTA5需要4GB的运行内存,QQ需要256MB的内存,迅雷需要256MB的内存,网易云音乐需要256MB的内存…… 但是我的电脑:4GB内存。
问题:这些程序同时运行需要的内存远大于4GB,那么为什么它们还可以在我的电脑上同时运行呢?
答:这是空分复用技术。实际只有4GB的内存,在用户看来似乎远远大于4GB
第二个例子:某单核CPU的计算机中,用户打开了以下软件:
问题:既然一个程序需要被分配CPU才能正常执行,那么为什么单核CPU的电脑中能同时运行这么多个程序呢?
答:这是时分复用技术。实际上只有一个单核CPU,在用户看来似乎有6个CPU在同时为自己服务。微观上处理机在各个微小的时间段内交替着为各个进程服务。
显然,如果失去了并发性,则一个时间段内系统中只需运行一道程序,那么就失去了实现虚拟性的意义了。因此,没有并发性,就谈不上虚拟性。
4.异步性
异步性:指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允许多个程序并发执行,但由于资源有限,进程的执行不是一贯到底的,而是走走停停,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这就是进程的异步性。
由于并发运行的程序会争抢着使用系统资源,而系统中的资源有限,因此进程的执行不是一贯到底的,而是走走停停的,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
如果失去了并发性,即系统只能串行地运行各个程序,那么每个程序的执行会一贯到底。只有系统拥有并发性,才有可能导致异步性。
总结:
1.并发和共享互为存在条件。
2.没有并发和共享,就谈不上虚拟和异步,因此并发和共享是操作系统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三.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
1.手工操作阶段
手工操作阶段:纸带穿孔装入纸带机,等待打印机输出结果。
2.批处理阶段——单道批处理系统
批处理阶段——单道批处理系统:引入脱机输入/输出技术(用外围机+磁带完成),并由监督程序负责控制作业的输入、输出。
主要优点:缓解了一定程度的人机速度矛盾,资源利用率有所提升。
主要缺点:内存中仅能有一道程序运行,只有该程序运行结束之后才能调入下一道程序。CPU有大量的时间是在空闲等待I/O完成。资源利用率依然很低。
3.批处理阶段——多道批处理系统
主要优点:多道程序并发执行,共享计算机资源。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CPU和其他资源更能保持“忙碌”状态,系统吞吐量增大。
主要缺点:用户响应时间长,没有人机交互功能(用户提交自己的作业之后就只能等待计算机处理完成,中间不能控制自己的作业执行。eg:无法调试程序/无法在程序运行过程中输入一些参数)
4.分时操作系统
分时操作系统:计算机以时间片为单位轮流为各个用户/作业服务,各个用户可通过终端与计算机进行交互。
主要优点:用户请求可以被即时响应,解决了人机交互问题。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并且用户对计算机的操作相互独立,感受不到别人的存在。
5.实时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接收到外部信号后及时进行处理,并且要在严格的时限内处理完事件。实时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及时性和可靠性。
主要优点:能够优先响应一些紧急任务,某些紧急任务不需时间片排队。
6.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诞生的,能把网络中各个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数据传送等功能,实现网络中各种资源的共享(如文件共享)和各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如:Windows NT就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操作系统,网站服务器就可以使用)。
7.分布式操作系统
分布式操作系统:主要特点是分布性和并行性。系统中的各台计算机地位相同,任何工作都可以分布在这些计算机上,由它们并行、协同完成这个任务。
8.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XP、MacOS,方便个人使用。
总结:
四.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
1.程序是如何运行的?
“指令”就是处理器(CPU)能识别、执行的最基本命令。
注意:很多人习惯把Linux、Windows、MacOS的“小黑框”中使用的命令也称为“指令”,其实这是“交互式命令接口”。注意与上述的“指令”区别开。本节中的“指令”指二进制机器指令。
2.内核程序VS应用程序
程序员写的程序就是“应用程序”(例如:QQ与微信)。
微软、苹果有一帮人负责实现操作系统,他们写的是“内核程序”由很多内核程序组成了“操作系统内核”,或简称“内核(Kernel)”内核是操作系统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接近硬件的部分。
甚至可以说,一个操作系统只要有内核就够了(eg:Docker->仅需Linux内核)操作系统的功能未必都在内核中,如图形化用户界面GUI(即使没有图形化的用户界面,依然可以用命令行(小黑框)来使用操作系统)。
3.特权指令VS非特权指令
在CPU设计和生产的时候就划分了特权指令和非特权指令,因此CPU执行一条指令前就能判断出其类型。
应用程序只能使用“非特权指令”,如:加法指令、减法指令等。
操作系统内核作为“管理者”,有时会让CPU执行一些“特权指令”,如:内存清零指令。这些指令影响重大,只允许“管理者”——即操作系统内核来使用。
4.内核态VS用户态
处于内核态时,说明此时正在运行的是内核程序,此时可以执行特权指令。
处于用户态时,说明此时正在运行的是应用程序,此时只能执行非特权指令。
拓展:CPU中有一个寄存器叫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其中有个二进制位,1表示“内核态”,0表示“用户态”。
别名:内核态=核心态=管态;用户态=目态;
5.内核态与用户态的切换
1.内核态→用户态:执行一条特权指令——修改PSW的标志位为“用户态”,这个动作意味着操作系统将主动让出CPU使用权。
2.用户态→内核态:由“中断”引发,硬件自动完成变态(CPU状态的转换)过程,触发中断信号意味着操作系统将强行夺回CPU的使用权。
除了非法使用特权指令之外,还有很多事件会触发中断信号。一个共性是:但凡需要操作系统介入的地方,都会触发中断信号。
总结:
五.中断与异常
1.中断的作用
中断的作用:“中断”会使CPU由用户态变为内核态,使操作系统重新夺回对CPU的控制权。
CPU上会运行两种程序,一种是操作系统内核程序(是整个系统的管理者),一种是应用程序。
“中断”是让操作系统内核夺回CPU使用权的唯一途径,在合适的情况下,操作系统内核会把CPU的使用权主动让给应用程序。
如果没有“中断”机制,那么一旦应用程序上CPU运行,CPU就会一直运行这个应用程序。没有中断技术,无法实现并发。
内核态→用户态:执行一条特权指令——修改PSW的标志位为“用户态”,这个动作意味着操作系统将主动让出CPU使用权。
用户态→内核态:由“中断”引发,硬件自动完成变态过程,触发中断信号意味着操作系统将强行夺回CPU的使用权。
2.中断的类型
1.内中断
内中断:与当前的执行的指令有关,中断信号来源于CPU内部。
注意:陷入指令不是特权指令。
2.外中断
外中断:与当前的执行的指令无关,中断信号来源于CPU外部。
例子1:时钟中断——由时钟部件发来的中断信号。
例子2:I/O中断——由输入/输出设备发来的中断信号。
假设操作系统想要并发地运行两个应用程序,当应用程序1运行了两条指令时,过了50ms,此时时钟部件给CPU发送中断信号,CPU暂停执行应用程序1,处理时钟中断信号,并从用户态转变成内核态,接着执行内核程序,发现应用程序1执行了50ms,内核程序会将CPU的使用权给应用程序2,不停地转换实现并发。
注意:每一条指令执行结束时,CPU都会例行检查是否有外中断信号。
3.中端机制的基本原理
中端机制的基本原理:不同的中断信号,需要用不同的中断处理程序来处理。当CPU检测到中断信号后,会根据中断信号的类型去查询“中断向量表”,以此来找到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在内存中的存放位置。显然,中断处理程序一定是内核程序,需要运行在“内核态”。
总结:
六.系统调用
1.什么是系统调用,有何作用?
知识点回顾:操作系统作为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需要向上提供一些简单易用的服务。主要包括命令接口和程序接口。其中,程序接口由一组系统调用组成。
“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提供给应用程序(程序员/编程人员)使用的接口,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供应用程序调用的特殊函数,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系统调用来请求获得操作系统内核的服务。
2.系统调用与库函数对的区别
3.为什么系统调用时必须的?
4.什么功能要用到系统调用?
应用程序通过系统调用请求操作系统的服务。而系统中的各种共享资源都由操作系统内核统一掌管,因此凡是与共享资源有关的操作(如存储分配、I/O操作、文件管理等),都必须通过系统调用的方式向操作系统内核提出服务请求,由操作系统内核代为完成。这样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用户进行非法操作。
5.系统调用的过程
1.起初:
2.CPU执行其它指令与传参指令1,2(表明系统调用):
3.CPU执行陷入指令:
4.变为内核态:
5.调用完成,变为用户态:
高级语言库函数的系统调用过程:
传递系统调用参数→执行陷入指令(用户态)→执行相应的请求内核程序处理系统调用(核心态)→返回应用程序。
注意:
陷入指令是在用户态执行的,执行陷入指令之后立即引发一个内中断,使CPU进入核心态。
发出系统调用请求是在用户态,而对系统调用的相应处理在核心态下进行。
陷入指令=trap指令=访管指令。
总结:
七.操作系统体系结构
1.操作系统的内核:大内核与微内核
注意:
操作系统内核需要运行在内核态。
操作系统的非内核功能运行在用户态。
内核是操作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实现操作系统内核功能的那些程序就是内核程序。
例子:应用程序想要请求操作系统的服务,这个服务的处理同时涉及到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
注意:变态的过程是有成本的,要消耗不少时间,频繁地变态会降低系统性能。
典型的大内核/宏内核/单内核操作系统:Linux、UNIX
典型的微内核操作系统:Windows NT
总结:
2.整体式(模块化)结构
整体式(模块化)结构:模块化是将操作系统按功能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模块。每个模块具有某方面的管理功能,并规定好各模块间的接口,使各模块之间能通过接口进行通信。还可以进一步将各模块细分为若干个具有一定功能的子模块,同样也规定好各子模块之间的接口。把这种设计方法称为模块-接口法。
所示为由模块、子模块、接口等组成的模块化操作系统结构:
优点:
结构紧密、组合方便,对不同环境和用户的不同需求,可以组合不同模块来满足,灵活性大。
每个功能可以用最有效的算法和调用其它模块中的过程来实现,系统效率较高。
设计及编码可齐头并进,加快操作系统研制过程。
缺点:
模块独立性差,模块之间牵连多。
形成了复杂的调用关系,甚至有循环调用。
系统结构不清晰,正确性、可靠性降低。
系统功能的增、删、改十分困难。
3.层次式(分层)结构
层次式(分层)结构:操作系统划分为内核和若干模块,操作系统的所有功能模块按照功能的调用次序分别排成若干层,各层之间的模块只能单向依赖或单向调用,即只允许上层或外层模块调用下层或内层模块。
层次结构类型:
全序:各层之间是单向依赖的;层内模块之间也保持独立,没有联系。
半序:各层之间是单向依赖的;层内允许有相互调用或通信的关系。
优点:
把整体问题局部化。
层次结构和单向依赖性,使模块间的依赖和调用关系更为清晰规范。
缺点:
仅可调用相邻低层,难以合理定义各层边界。
效率低,不可跨层调用,系统调用执行时间长。
总结:
八.虚拟机
1.传统计算机
2.虚拟机
虚拟机:使用虚拟化技术,将一台物理机器虚拟化为多台虚拟机器(Virtual Machine,VM),每个虚拟机器都可以独立运行一个操作系统。
同 义 术 语 : 虚 拟 机 管 理 程 序 / 虚 拟 机 监 控 程 序 /Virtual Machine Monitor/Hypervisor
总结: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2203_76003626/article/details/1390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