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论语:“克己复礼”的理解与职场启示

“克己复礼”出自于:

顔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顔渊》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原意似乎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这种解释表面看来没有问题,这句话有点老气横秋的感觉,很无聊。人的欲望是恶的,只有合于礼才是善的吗?这是怎么回事呢?仔细分辨,我们要问:

一、欲望一定不好,以致必须克制吗?

二、欲望若是随人性而有,则人性岂非具有恶的成分?

三、礼是外加在人性之上的规范吗?人的欲望是恶的,只有合于礼的才是善的吗?

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像颜渊这样的第一流学生,在请教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的回答居然是“克己复礼为仁”。他接着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我特别感到兴趣的是“为仁由己”四字。前面才说“克己”,接着就说“由己”;前面的“己”是克制不好的欲望,后面的“己”却又成为善行的主体,这中间如何转换?

“仁”这个字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颜渊是孔子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学生问核心的观念,孔子因材施教所说的答案一定是他一生思想的精华,而这个精华就是“克己复礼。在此,“克己复礼”不是分两半说的,而是合而观之,一气呵成。“克”做“能够”讲,“克己”是能够自己做主,“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如此一来,就不必担心“欲望是善是恶”的问题,却把焦点转向人的主体自觉转向人的主动性与负责性。

如果按照旧解,“克己复礼为仁”一语,不但无法回答前面所设定的三个问题,而且产生新的困难:以礼为仁之判准。这一点无法呼应孔子的立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在此,仁是礼乐的根源。当然,仁与礼可以相应,但是当不至于肯定“以礼为仁之判准”。那么,有无他解?

透过“为仁由己”,我们知道人的主动性与负责性是“为仁”之关键。依此思考“克己复礼”,则“克己”是“自为主宰或能够自己做主”,“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合而观之,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此一来,不必担心“欲望是善是恶”的问题,却把焦点转向人的主动及负责态度,其中要点在于人的主体自觉。若以“克”为“克制”,难免觉得自己处处都是毛病;若以“克”为“能够做主”,则自我显示向善动力,可以主动负责安排人生。何者比较符合孔子原意?我想是后者。因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其中已经包含了“克制欲望”在内。

颜渊再问具体做法,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原是行为规范,规范常以基本的要求为限。如此一来,以“克制欲望以符合礼”来解释“仁”,未免过于消极,什么都不要做了。反之,“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则在消极的“四勿”之外,还可以积极的“合礼则视、听、言、动”。孔子岂是消极之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又岂是“四勿”所能框限的。

在职场上的启示:

  1. 自我控制和行为规范:职场要求个人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使言行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2. 以仁为本: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也可以在职场中应用。以仁为本意味着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福祉,善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主动性与负责性:职场成功需要个人具备主动性和责任感。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工作中的要求,同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4. 行为规范与积极表现:除了遵循基本的行为规范之外,还可以积极主动地表现出符合职场礼仪和规范的行为,展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总的来说,我们在职场中要注重自我控制、遵守行为规范,同时以仁为本,展现主动性和负责性,以积极的态度与行为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