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cv分水岭算法——watershed自动图像分割用法

分水岭算法是一种图像区域分割法,在分割的过程中,它会把跟临近像素间的相似性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将在空间位置上相近并且灰度值相近的像素点互相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封闭的轮廓,封闭性是分水岭算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他图像分割方法,如阈值,边缘检测等都不会考虑像素在空间关系上的相似性和封闭性这一概念,彼此像素间互相独立,没有统一性。分水岭算法较其他分割方法更具有思想性,更符合人眼对图像的印象。


其他关于分水岭“聚水盆地”、“水坝”、“分水线”等概念不准备赘述,只探讨一下Opencv中分水岭算法的实现方法watershed——这个“简单”到只有两个参数的函数是如何工作的。


Opencv 中 watershed函数原型:

void watershed( InputArray image, InputOutputArray markers );

第一个参数 image,必须是一个8bit 3通道彩色图像矩阵序列,第一个参数没什么要说的。关键是第二个参数 markers,Opencv官方文档的说明如下:

Before passing the image to the function, you have to roughly outline the desired regions in the image markers with positive (>0) indices. So, every region is represented as one or more connected components with the pixel values 1, 2, 3, and so on. Such markers can be retrieved from a binary mask using findContours() and drawContours(). The markers are “seeds” of the future image regions. All the other pixels in markers , whose relation to the outlined regions is not known and should be defined by the algorithm, should be set to 0’s. In the function output, each pixel in markers is set to a value of the “seed” components or to -1 at boundaries between the regions.


就不一句一句翻译了,大意说的是在执行分水岭函数watershed之前,必须对第二个参数markers进行处理,它应该包含不同区域的轮廓,每个轮廓有一个自己唯一的编号,轮廓的定位可以通过Opencv中findContours方法实现,这个是执行分水岭之前的要求。

接下来执行分水岭会发生什么呢?算法会根据markers传入的轮廓作为种子(也就是所谓的注水点),对图像上其他的像素点根据分水岭算法规则进行判断,并对每个像素点的区域归属进行划定,直到处理完图像上所有像素点。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分界处的值被置为“-1”,以做区分。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说第二个入参markers必须包含了种子点信息。Opencv官方例程中使用鼠标划线标记,其实就是在定义种子,只不过需要手动操作,而使用findContours可以自动标记种子点。而分水岭方法完成之后并不会直接生成分割后的图像,还需要进一步的显示处理,如此看来,只有两个参数的watershed其实并不简单。


下边通过图示来看一下watershed函数的第二个参数markers在算法执行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于一个原图:




经过灰度化、滤波、Canny边缘检测、findContours轮廓查找、轮廓绘制等步骤后终于得到了符合Opencv要求的merkers,我们把merkers转换成8bit单通道灰度图看看它里边到底是什么内容:


这个是分水岭运算前的merkers:


这个是findContours检测到的轮廓:



看效果,基本上跟图像的轮廓是一样的,也是简单的勾勒出了物体的外形。但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图像上不同线条的灰度值是不同的,底部略暗,越往上灰度越高。由于这幅图像边缘比较少,对比不是很明显,再来看一幅轮廓数量较多的图效果:


这个是分水岭运算前的merkers:


这个是findContours检测到的轮廓:



从这两幅图对比可以很明显看到,从图像底部往上,线条的灰度值是越来越高的,并且merkers图像底部部分线条的灰度值由于太低,已经观察不到了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线条灰度值是一样的,这些线条和不同的灰度值又能说明什么呢?

答案是:每一个线条代表了一个种子,线条的不同灰度值其实代表了对不同注水种子的编号,有多少不同灰度值的线条,就有多少个种子,图像最后分割后就有多少个区域。



再来看一下执行完分水岭方法之后merkers里边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可以看到,执行完watershed之后,merkers里边被分割出来的区域已经非常明显了,空间上临近并且灰度值上相近的区域被划分为一个区域,灰度值是一样,不同区域间被划分开,这其实就是分水岭对图像的分割效果了。


总的概括一下watershed图像自动分割的实现步骤:

1. 图像灰度化、滤波、Canny边缘检测

2. 查找轮廓,并且把轮廓信息按照不同的编号绘制到watershed的第二个入参merkers上,相当于标记注水点。

3. watershed分水岭运算

4. 绘制分割出来的区域,视觉控还可以使用随机颜色填充,或者跟原始图像融合以下,以得到更好的显示效果。


以下是Opencv分水岭算法watershed实现的完整过程:


#include "opencv2/imgproc/imgproc.hpp"
#include "opencv2/highgui/highgui.hpp"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cv;
using namespace std;

Vec3b RandomColor(int value);  //生成随机颜色函数

int main( int argc, char* argv[] )
{
	Mat image=imread(argv[1]);    //载入RGB彩色图像
	imshow("Source Image",image);

	//灰度化,滤波,Canny边缘检测
	Mat imageGray;
	cvtColor(image,imageGray,CV_RGB2GRAY);//灰度转换
	GaussianBlur(imageGray,imageGray,Size(5,5),2);   //高斯滤波
	imshow("Gray Image",imageGray); 
	Canny(imageGray,imageGray,80,150);  
	imshow("Canny Image",imageGray);

	//查找轮廓
	vector<vector<Point>> contours;  
	vector<Vec4i> hierarchy;  
	findContours(imageGray,contours,hierarchy,RETR_TREE,CHAIN_APPROX_SIMPLE,Point());  
	Mat imageContours=Mat::zeros(image.size(),CV_8UC1);  //轮廓	
	Mat marks(image.size(),CV_32S);   //Opencv分水岭第二个矩阵参数
	marks=Scalar::all(0);
	int index = 0;
	int compCount = 0;
	for( ; index >= 0; index = hierarchy[index][0], compCount++ ) 
	{
		//对marks进行标记,对不同区域的轮廓进行编号,相当于设置注水点,有多少轮廓,就有多少注水点
		drawContours(marks, contours, index, Scalar::all(compCount+1), 1, 8, hierarchy);
		drawContours(imageContours,contours,index,Scalar(255),1,8,hierarchy);  
	}

	//我们来看一下传入的矩阵marks里是什么东西
	Mat marksShows;
	convertScaleAbs(marks,marksShows);
	imshow("marksShow",marksShows);
	imshow("轮廓",imageContours);
	watershed(image,marks);

	//我们再来看一下分水岭算法之后的矩阵marks里是什么东西
	Mat afterWatershed;
	convertScaleAbs(marks,afterWatershed);
	imshow("After Watershed",afterWatershed);

	//对每一个区域进行颜色填充
	Mat PerspectiveImage=Mat::zeros(image.size(),CV_8UC3);
	for(int i=0;i<marks.rows;i++)
	{
		for(int j=0;j<marks.cols;j++)
		{
			int index=marks.at<int>(i,j);
			if(marks.at<int>(i,j)==-1)
			{
				PerspectiveImage.at<Vec3b>(i,j)=Vec3b(255,255,255);
			}			 
			else
			{
				PerspectiveImage.at<Vec3b>(i,j) =RandomColor(index);
			}
		}
	}
	imshow("After ColorFill",PerspectiveImage);

	//分割并填充颜色的结果跟原始图像融合
	Mat wshed;
	addWeighted(image,0.4,PerspectiveImage,0.6,0,wshed);
	imshow("AddWeighted Image",wshed);

	waitKey();
}

Vec3b RandomColor(int value)    <span style="line-height: 20.8px; font-family: sans-serif;">//生成随机颜色函数</span>
{
	value=value%255;  //生成0~255的随机数
	RNG rng;
	int aa=rng.uniform(0,value);
	int bb=rng.uniform(0,value);
	int cc=rng.uniform(0,value);
	return Vec3b(aa,bb,cc);
}

第一幅图像分割效果:



按比例跟原始图像融合:



第二幅图像原始图:



分割效果:



按比例跟原始图像融合:




watershed算法是一种用于图像分割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它的主要目标是将图像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代表图像中的一个目标或物体。该算法基于水流的概念,将图像看作一个地形,其中较高的像素值代表较高的地势,较低的像素值代表较低的地势。 watershed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模拟水在地形上的流动来实现图像分割。首先,算法将图像中的像素值视为“水位”,通过计算边缘之间的梯度值来确定不同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然后,算法将这些分界线标记为“水坝”,并将水从最低的一处开始流动,直到遇到另一个水坝或边界。当水流到达某个像素处时,该像素被分配到相应的区域中。 watershed算法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对图像进行细粒度的分割,适用于复杂的图像场景。它可以识别图像中的物体边界,并在不同的区域中分离不同的目标。此外,watershed算法可以应用于多通道图像和实时图像处理中。 然而,watershed算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当图像中存在非常接近的物体时,算法容易将它们错误地分割成一个区域。其次,算法对图像噪声和纹理的敏感度较高,可能会导致结果不准确。此外,watershed算法对参数的选择也很敏感,需要经过调试和优化才能获得最佳结果。 总的来说,watershed算法是一种重要的图像分割方法,其基于水流的概念,能够对图像进行细粒度的分割。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算法的优缺点,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获得满意的分割结果。
评论 7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