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需要”

       高等教育应为社会的需要而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等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同时也诞生了许多新兴的行业和岗位。社会迫切需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人才。高等教育作为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应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学生亦会因为学之有益或学之有用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自觉性。

       那么,何为“需要”呢?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从需要的起源可知,需要可分为生理性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生理性的需要是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须的。(对这一点,在动物中也有同样的需要,在此不作进一步的叙述)社会性的需要主要是指人对劳动、交往、求成和符合道德等方面的需要,它常常由社会的需求转化而来的。劳动的需要表现为热爱劳动,向往劳动。交往的需要表现为不愿意被孤立、被隔离,需要别人关心,需要友谊,需要爱情,需要别人的许可和接收,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合作等。只有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增加一个人的安全感。求成的需要表现为渴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希望博得人们对自己的赞扬和尊敬,赢得威信和自尊。它与一个人的年龄、性别、能力、成败经验等主观因素以及工作的性质和难度等客观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根据需要的对象,又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二类,物质的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的需要。在物质的需要中,即包括生理性的需要,又包括社会性的需要。在精神的需要是指对艺术和美的享受的需要,探求文化科学知识和真理的需要,创造发明的需要等。这二种分类是交错的。

       同时,需要是有层次的。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获得相当的满足之后,随之而生的是安全的需要(包括对生命安全的需要、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和心理安全的需要),以免于威胁,免于孤独,免于别人的侵犯。在此基础上,才会出现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包括给别人的爱和接受别人的爱以及成家的需要)。以上三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个人尊重需要(需要自尊、自重,或为他人所尊重)才会充分地发展起来。最后,才发展到最高层次-----自我实行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自我潜能才赋,并有成就)。虽然,马斯洛对此分析只考虑了满足个人需要的外界条件,而不是作为整体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但基本反映了需求的层次性。

       现今,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产生各种新需要的来源是社会生活的实践。即是社会产生了需要,人为得到自我的发展(在其它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必会产生去适应社会需要的愿望。

       刚才已说过,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是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我们把模糊地意识到的需要叫意向,把明确地意识到的需要叫愿望。当愿望激起和维持人的活动时,这种需要就会成为活动的动机。动机同人的活动密切地联系着。而且,以活动的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产生的活动的动力作用也越大。一般地说,动机是有意识的,它是由需要产生的。需要的水平不同,动机的水平也不同。

       从心理学来看,动机是指的激起一个人去行动或者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冲动。它是引起人去行动或者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内在原因,是直接的推动力量。从心理活动的过程来看,意志行动的动机,不外是由二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一是认识,即对现实事物、现实事物与自己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的行动及其后果、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产生目的动机及实现有目的行为的前提,任何行动的动机都包含这种认识在内。其二是对行动的对象的一定的情绪或情感。一般地说,情绪愉快与否常决定着一个人努力去取得或避开某个事物。而且,情绪或情感越激烈,要取得或避开某事物的动力就越强。人之所以能在行动中克服各种阻力和障碍,其中就有相应的情感的强大推动力的作用。

       优秀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即有远大的目标,又有切近的具体目标,但主导动机是前者。差等生则二者目标脱节,其学习动机很模糊,缺乏动力作用。

       引起动机的诱因可以由外界提供,也可以由主体本身提供。以取得报酬或奖励为满足的动机,属于外部动机;是由自我激发的,以获取知识,赢得成就为满足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其中,有高度内部动机的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更足。

       在今日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已日趋改善,学生的学习不在象以往是为了出离穷山村,进入城市,以换得富裕的生活(当然有些学生还在为生活而苦恼)。多数的学生更多地考虑是通过在高校的学习,为到社会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获得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理论的知识)。当他们觉得所学尚不能为其在毕业后得到较好的工作尚有困难,就会降低对学习知识的愿望,学习的动力就会逐渐流失。是以会出现,有些学生课堂知识学得半斤八两,而社会上的计算机证书或英语证书却拿了不少。这就迫切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因紧跟社会的需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甚至是高等人才)。

       但是,社会产生的种种表面需要有时是对实际需要的误解,这时学校就应该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成材的方向)。如现实社会中(尤其是上海),流行各种计算机证书,大多数人认为,获得了这些证书就可以表明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到达了相当的水平。事实上,社会上目前流行的计算机应用证书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如《90年代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的计算机初级、中级、自动化三级考试,表明这似乎是为了提高市民普遍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实际这三种考试只适合商业办公楼中的文秘(一些财务人员也可能涉及到考核中部分内容的应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计算机本身具有的复杂性,以大学各系为例,自动化系(或控制工程、电子工程系)往往精于微机控制系统的实现(计算机系统硬件的设计来源于此),无线电系(或通信系)精于微机通信(数字通信)系统的实现(计算机的网络的出现来源于数字通信系统的发展),机械系(及相关科系)则精于计算机的辅助设计(CAD系统)及应用等等。显然计算机系在控制系统设计、CAD应用及设计、通信系统设计等方面亦不能对各系指手划脚,因为这些都基于各系自身的理论,而计算机仅仅是帮助学科发展的工具之一。对社会上更是如此,计算机发展变化莫测,今日的流行,明日可能就是垃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在变化、淘汰、创新的过程中,不同的行业形成了对计算机使用的不同理解。而在DOS 3.3已遭淘汰,DOS 6.0使用者稀少,WPS日趋势萎,UCDOS 3 .0市场少见(现至少都在用UCDOS 3.1,因为3.0版有一些的错误未改正),FOXBASE已经可称之为“古董”,FOXPRO市场占有率节节下降,WORD 5.0是一个不成器的临时版本,WINDOWS能完成的操作非要到DOS下去打几个字符去过过瘾,而如此多的软件不过是操作系统加一个办公室软件。所以有获得计算机证书而不知计算机如何使用的怪事。学校教育一定要认清社会上可能的误导,现今社会越来越证明了这一点,专业知识越来越重要,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不精于自己的专业,就无法使用本专业的工具来提高自己(包括计算机及其它基础学科),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承的。

       高校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同时亦会带来学风的好转,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亦会提高学校本身的凝聚力,为学生分析社会的真正需要,亦会时学生明确成材的方向,拨云见雾,使热爱本行本专业,在自己的一方“土地”干出一番事业,为自己也为学校添光彩。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