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术语

中医术语

一、基础理论术语

(一)阴阳五行

  1. 阴阳: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始终。阳主动、属热,如心脏的阳气推动血液运行;阴主静、属寒,像肾脏的阴气滋养全身。阴阳失衡,如阳盛则面红目赤,阴虚则面部潮红。
  2. 五行(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用以阐释脏腑功能活动、病理变化及相互影响。相生如肝血养心(木生火),相克如脾土制约肾水(土克水)。

(二)气血津液

  • :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涵盖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多种类型。元气藏于肾,推动生长发育;宗气积于胸中,贯心脉以行呼吸;营气行于脉中,化生血液;卫气行于体表,抵御外邪入侵。
  • :在脉中循行,濡养全身,血虚则面色苍白,血瘀则面色晦暗。
  • 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起到滋润肌肤等作用,津亏则皮肤干燥。

(三)脏腑经络

  1. 脏腑
    • 五脏:藏精气,如脾主运化水湿,肝主疏泄,心主血脉,肺主气,肾藏精。
    • 六腑:传化物,像胃主受纳腐熟食物,小肠主受盛化物,大肠主传导,膀胱主贮尿排尿,胆主决断,三焦主疏通水道。
    •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肝与胆、脾与胃、肾与膀胱等互为表里,心火过旺可致小便赤、面红。
  2. 经络: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面部,其经热盛易引发痤疮;任脉主阴血,虚则面色萎黄;督脉主阳气,瘀阻可致面瘫。
  3. 腠理:皮肤与肌肉间的间隙,含汗孔、毛孔,是卫气运行、调节汗液排泄及外邪入侵的门户。腠理疏松易感风邪,风寒束表则腠理闭塞,面肿无汗。

二、病因病机术语

(一)六淫七情

  1. 六淫(外感病因):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风邪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可致面瘫、荨麻疹;寒邪收引凝滞,使面色苍白、疼痛拘急;暑邪伤津耗气,可致面红口渴;湿邪重浊黏滞,易使面黄浮肿;燥邪干涩,易伤津液,可致皮肤干燥;火(热)邪易致病位红肿热痛,如面部疮疡。
  2. 七情(内伤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怒伤肝,致肝阳上亢,面红目赤、头痛;思伤脾,使脾失健运,面黄浮肿、食欲不振;喜伤心,过喜则心神涣散,面色光白;忧伤肺,肺气郁滞则面色白;悲伤心,使心气郁结,面色晦暗;恐伤肾,肾气不固则面色黧黑;惊则心神不安,面色多变。

(二)病理产物

  •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表现为皮下结节,如面部脂肪瘤;或致面部油腻。
  • 瘀血:是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所形成的病理产物,面色黧黑、舌有瘀斑,血瘀阻络导致黄褐斑、黑眼圈。

(三)三因学说

从病因性质及入侵途径分类。内因如七情、饮食、劳逸,过食肥甘致面部油腻;外因像六淫、疫疠,风热袭面致红肿;不内外因涵盖外伤、虫兽伤,如面部外伤瘀肿。

三、病位与病性术语

(一)表里

  1. 表证:病位在皮毛、肌表、经络,表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如风寒表证面浮。
  2. 里证:病位在脏腑、气血,表现腹痛便秘、面红目赤,如胃热里证。

(二)虚实

  • :指正气不足,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
  • :为邪气亢盛,如面红目赤、腹痛便秘。
  • 二者可夹杂出现,如脾虚湿盛,面浮而舌胖有齿痕。

(三)寒热

疾病性质的辨证,有真寒假热等复杂情况,面红如妆但四肢厥冷属阴盛格阳。

四、诊断与辨证术语

(一)四诊合参

  1. 望诊:观察神色形态,五色主病,红主热、白主虚、青主瘀、黄主湿、黑主肾虚。舌诊也是望诊重要部分,舌胖有齿痕提示脾虚,舌紫暗表示血瘀。
  2. 闻诊:听声音、嗅气味,以测知脏腑功能失调及病情变化。
  3. 问诊: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
  4. 脉诊:切脉以察病情,滑脉多痰湿(面部油腻),细脉常血虚(面色苍白)。

(二)辨证体系

  1. 八纲辨证:对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别疾病的类别和类型的纲领,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2. 六经辨证: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六经病证,如太阳病恶寒发热、头项强痛(面浮脉浮),阳明病面红身热、便秘(胃经热盛)。
  3. 卫气营血辨证:根据温病发展过程中病变的浅深程度和病情轻重而确立的辨证纲领,卫分证发热微恶寒(如风热袭面致红肿),血分证斑疹紫黑、舌绛(如热毒致面部紫癜)。

五、治法与调护术语

(一)治法

  1. 汗法:解表发汗,治疗风寒表证面肿。
  2. 吐法:通过刺激咽喉,使患者呕吐,以排除胃中痰食、宿酒等有形实邪。
  3. 下法:泻下通便,用于里实证。
  4. 和法: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用于肝脾不和、少阳证等。
  5. 温法:温里祛寒,用于里寒证。
  6. 清法:清热解毒,用于里热证。
  7. 消法:化痰散结,治疗面部痰核、脂肪瘤。
  8. 补法:补益身体,用于虚证。
  9. 涩法:收敛固涩,用于滑脱不禁。

(二)方剂

  1. 麻黄汤: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束表之面肿。
  2. 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表证,如发热、微恶风寒、咽痛等。
  3.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用于少阳证,如口苦、咽干、目眩等。
  4. 四君子汤:补气,用于脾气虚证,如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等。
  5. 四物汤:补血,用于血虚证,如面色苍白、唇甲色淡等。
  6.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7. 茵陈蒿汤:清热利湿,治疗湿热型面部油腻痤疮。

(三)养生

  1. 春夏养阳:夏季艾灸关元以温阳,预防面浮。
  2. 起居有常:避免熬夜伤肝血,防止面暗、黑眼圈。
  3. 饮食有节:合理饮食,防止过饥过饱,避免饮食偏嗜。
  4. 情志舒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5. 劳逸结合:适度劳动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安逸。
  6. 顺应自然: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调整生活起居和饮食结构。
  7. 运动适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特殊概念补充

(一)三焦

  1. 上焦:心肺,主宣发,上焦湿热则面红痤疮。
  2. 中焦:脾胃,主运化,中焦阻滞则面黄浮肿。
  3. 下焦:肝肾,主排泄,下焦虚寒则面白肢冷。

(二)营卫

  1. 营气:行于脉中,濡养面部,营血不足则面萎黄。
  2. 卫气:行于脉外,固护肌表,卫气虚则面易浮肿。

七、总结

中医术语体系以整体观和动态平衡为核心,如“脸大”可从表里、腠理、三焦等多维度解释。若属表证(如风水相搏),需发汗利水;若卫气不固,腠理疏松,易受外邪致面浮;若中焦脾虚湿困,上泛面部则虚胖。通过术语的关联性,可构建“病机-辨证-治法”的完整链条,这正是中医思维的精华所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花花 Show Python

你的打赏会让我有创作的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