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总线
总线(Bus)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它是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按照计算机所传输的信息种类,计算机的总线可以划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分别用来传输数据、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总线是一种内部结构,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总线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与总线相连接,从而形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路叫总线,微型计算机是以总线结构来连接各个功能部件的。总线按功能和规范可分为五大类,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扩展总线及局部总线。
二、总线的分类
总线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按传送信息的类型分类:数据总线(传送数据)、地址总线(传送地址)和控制总线(传送控制信号)。
按传输速度分类:总线可以分为低速总线、中速总线和高速总线。低速总线主要用于连接低速外设,如串行接口、键盘、鼠标等;中速总线用于连接中速外设,如并行接口、打印机等;高速总线用于连接高速外设,如显卡、声卡等。
按信息传送的方向分类:总线可以分为单总线、双总线和多总线。单总线只能连接一个外设,双总线可以连接两个外设,而多总线则可以连接多个外设。
按传输方式分类:总线可以分为串行总线和并行总线。串行总线采用单向传输方式,数据只能从一方传输到另一方;并行总线采用双向传输方式,数据可以在双方之间双向传输。
按用途分类:总线可以分为系统总线和局部总线。系统总线用于连接计算机内部各个部件,如CPU、内存、硬盘等;局部总线用于连接计算机内部某个部件与其外部设备,如显卡、声卡等。
三、按传送信息的类型介绍
1、数据总线
数据总线DB用于传送数据信息。数据总线是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即他既可以把CPU的数据传送到存储器或I/O接口等其它部件,也可以将其它部件的数据传送到CPU。数据总线的位数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与微处理的字长相一致。例如Intel8086微处理器字长16位,其数据总线宽度也是16位。需要指出的是,数据的含义是广义的,它可以是真正的数据,也可以是指令代码或状态信息,有时甚至是一个控制信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数据总线上传送的并不一定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
常见的数据总线为ISA、EISA、VESA、PCI等。
ISA总线:全称为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中文名称为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是IBM公司为PC/AT电脑而制定的总线标准。它是最早的PC总线,在80286至80486时代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现在奔腾机中还保留有ISA总线插槽。ISA总线最大传输速率仅为8MB/s,数据传输速率低,CPU资源占用太高,已经逐渐被淘汰。
EISA总线:EISA总线是1989年工业厂商联盟设计,用于支持现有的ISA扩充板,同时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它使用8MHz的时钟速率,总线提供的DMA(直接存储器访问)速度可达33MB/s。EISA总线的I/O总线和微处理总线是分离的,因此I/O总线可保持低时钟速率以支持ISA卡而微处理器总线则可以高速率运行。尽管EISA总线保持与ISA兼容的8MHz时钟速率,但它们支持一种突发式数据传送方法,可以以三倍于ISA总线的速率传送数据。
VESA总线:VESA总线是1992年由60家附件卡制造商联合推出的一种局部总线,简称为VL(VESA local bus)总线。它的推出为微机系统总线体系结构的革新奠定了基础。该总线系统考虑到CPU与主存和Cache 的直接相连,通常把这部分总线称为CPU总线或主总线,其他设备通过VL总线与CPU总线相连,所以VL总线被称为局部总线。所谓局部总线,就是CPU总线的扩展,即将外部设备通过局部总线控制器,直接与CPU总线相连,使得总线时钟与CPU时钟相同,从而达到外设与CPU同步工作的目的。
PCI总线:PCI总线由HOST主桥或者PCI桥管理,用来连接各类设备如声卡、网卡和IDE接口卡等。在一个处理器系统中,可以通过PCI桥扩展PCI总线,并形成具有血缘关系的多级PCI总线,从而形成PCI总线树型结构。在处理器系统中有几个HOST主桥,就有几颗这样的PCI总线树,而每一颗PCI总线树都与一个PCI总线域对应。与HOST主桥直接连接的PCI总线通常被命名为PCI总线0。考虑到在一个处理器系统中可能有多个主桥。PCI总线取代了早先的ISA总线。当然与在PCI总线后面出现专门用于显卡的AGP总线,与现在的PCI Express总线相比功能没有那么强大,但是PCI能从1992用到现在说明他有许多优点比如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中断共享等。
2、地址总线
地址总线AB是专门用来传送地址的,由于地址只能从CPU传向外部存储器或I/O端口,所以地址总线总是单向三态的,这与数据总线不同。地址总线的位数决定了CPU可直接寻址的内存空间大小,比如8位微机的地址总线为16位,则其最大可寻址空间为2^16=64KB,16位微型机(x位处理器指一个时钟周期内微处理器能处理的位数(1、0)多少,即字长大小)的地址总线为20位,其可寻址空间为2^20=1MB。一般来说,若地址总线为n位,则可寻址空间为2^n字节。
3、控制总线
“控制总线CB”用来传送控制信号和时序信号。控制信号中,有的是微处理器送往存储器和I/O接口电路的,如读/写信号,片选信号、中断响应信号等;也有是其它部件反馈给CPU的,比如:中断申请信号、复位信号、总线请求信号、设备就绪信号等。因此,控制总线的传送方向由具体控制信号而定,(信息)一般是双向的,控制总线的位数要根据系统的实际控制需要而定。实际上控制总线的具体情况主要取决于CPU。
四、按传输方式介绍
1、串行总线时代:从XT总线到PCI总线
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由于处理器、内存和其他组件的接口都是串行的,因此总线也采用了串行接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XT总线。它是最早的总线标准之一,将CPU、内存和其他组件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数据的高速传输。然而,随着处理器速度的不断提高,XT总线的传输速度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总线应运而生。PCI总线采用了并行的传输方式,将数据分成了多个部分,同时传输,大大提高了传输速度。此外,PCI总线还采用了高速缓存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
2、并行总线时代:从AGP到PCI-E
随着处理器速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显卡、声卡等高速设备的出现,PCI总线的传输速度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AGP(Advanced Graphics Port)总线诞生了。AGP总线专门针对高速图形设备进行了优化,提供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使得显卡等设备能够以更高的速度传输数据。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AGP总线的传输速度也遇到了瓶颈。这时,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总线出现了。PCI-E总线采用了更加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以及更加高效的传输协议,使得数据传输速度得到了质的飞跃。同时,PCI-E总线还支持热插拔和故障恢复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高速总线时代:从USB到Thunderbolt
在并行总线时代之后,USB(Universal Serial Bus)总线的出现引领了另一个时代的到来。USB总线是一种串行总线,它具有高速、稳定、通用等特点,使得外部设备能够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与计算机连接。随着USB 3.0的出现,USB总线的传输速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 Gbps,使得它成为了外部设备连接的首选。
然而,随着人们对数据传输速度的需求不断提高,USB总线的传输速度也遇到了瓶颈。这时,Thunderbolt技术出现了。Thunderbolt技术是一种融合了PCI-E和DisplayPort技术的串行总线技术,它具有极高的传输速度和灵活性。Thunderbolt 3的传输速度已经达到了40 Gbps,同时支持多种不同的数据协议和显示协议,使得它成为了目前最强大的外部设备连接技术之一。
五、总线的工作原理
总线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计算机内部各个部件连接到总线上,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总线是一种共享资源,多个设备可以同时连接在总线上,通过竞争获取总线的使用权,然后进行数据传输。
总线的工作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设备发送数据:当设备需要发送数据到另一个设备时,它会在总线上发送一个信号,表示它需要使用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其他设备会检测到这个信号并根据优先级决定是否允许它使用总线。
设备接收数据:接收数据的设备会检测到总线上传输的信号,并准备接收数据。在接收到数据后,接收设备会向发送设备发送一个信号,表示它已经接收到数据。
总线仲裁:当多个设备同时需要使用总线时,总线仲裁器会根据设备的优先级决定哪个设备可以使用总线。优先级高的设备会获得总线的使用权,而优先级低的设备则需要等待。
数据传输:当一个设备获得总线的使用权后,它会在总线上发送数据。其他设备会检测到这个信号并准备接收数据。数据传输可以是单向的或双向的,根据需要进行配置。
数据校验:在数据传输完成后,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会进行数据校验,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如果发现错误,需要进行错误处理。
六、总线的技术指标
总线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总线宽度:总线的宽度指的是同时传输的二进制位数,通常以位(bit)为单位。例如,32位总线的宽度为32位,64位总线的宽度为64位。总线的宽度越大,一次传输的数据量就越大。
总线时钟:总线时钟是用来同步总线上的数据传输的。它通常以兆赫(MHz)为单位,表示每秒传输的字节数。总线时钟越高,总线的吞吐量就越大。
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指在总线中每秒钟传输的最大字节量,通常以MB/s(兆字节每秒)为单位。它反映了总线的带宽,即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
负载能力:总线中的信号线带负载的能力称为负载能力。它表示总线可以连接的设备数量和传输距离的限制。
总线控制:总线控制是指如何协调总线上的数据传输。它包括仲裁控制、同步控制、错误检测和恢复控制等。
七、总线的优缺点
总线的优点主要包括:
结构简单:总线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维护。
扩展方便:总线可以方便地扩展总线宽度和长度,支持更多的设备和更长的传输距离。
灵活性高:总线可以灵活地配置和使用,支持多种传输模式和协议。
可靠性高:总线具有一定的容错和故障恢复能力,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总线的缺点主要包括:
传输速度慢:总线的传输速度相对较慢,限制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带宽有限:总线的带宽有限,限制了传输数据的速度和数量。
竞争激烈:多个设备共享总线时,会存在竞争问题,需要进行仲裁和控制。
功耗较大:总线的功耗较大,对系统的节能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八、总结
纵观总线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了从串行到并行,从低速到高速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代表了科技的一次飞跃,也使得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得到了质的提升。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看到更加先进、更加高效的总线技术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