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阻抗灵敏度/参数灵敏度的构网型VSG新能源发电并网系统稳定性主导因素分析、控制交互/耦合作用特性及机理分析

1、课程及模型介绍

目前国内已投运的新能源并网工程基本都出现了不同频段的振荡现象,涉及到宽振荡频带(数Hz~数kHz),特别不同电网场景下体现出不适应性,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亟需分析当前主流的跟网型及构网型新能源并网系统小干扰稳定性问题,阐明新能源并网系统小干扰稳定机理,是提出可行有效的稳定控制策略/宽频振荡抑制措施的重要前提。

本文为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系列文章中的第十一篇,重点讲解基于阻抗灵敏度/参数灵敏度的构网型VSG新能源发电并网系统/新型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稳定性主导因素分析、控制交互作用特性及机理分析,作为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的拓展延伸和应用开发,可用于主导参数提取、主导变流器筛选、振荡溯源等方面研究。

建立准确的序阻抗模型是分析新能源系统与电网之间动态相互作用、小干扰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小干扰稳定性模型的精确度决定了小干扰稳定性判定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第八篇详细推导了跟网型VSC变流器及构网型VSG变流器序阻抗模型并讲解了建模原理、扫频原理。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文章实现了跟网型新能源发电并网系统的精确化阻抗建模并分析了小干扰稳定性、控制交互作用、主导影响因素,完成了宽频振荡现象精确复现,第八篇、第九篇、第十篇文章实现了构网型新能源发电并网系统的的精确化阻抗建模及小干扰稳定性分析,并对比分析构网型VSG变流器及跟网型VSC变流器并网系统强弱电网工况下小干扰/动态/振荡稳定性。在学习本文前,建议一并学习本人其他文章,夯实基础,加强对小干扰稳定性体系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习效果,祝大家学有所成。

第一篇文章链接:

基于谐波线性化方法的跟网型并网变流器/VSC宽频序阻抗建模及扫频(Matlab/Simulink平台)及文献复现-CSDN博客文章浏览阅读1.4w次,点赞90次,收藏174次。本人为985院校电气工程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新型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该文章重点讲解基于谐波线性化方法的跟网型并网逆变器/VSC宽频序阻抗建模及扫频(Matlab/Simulink平台)原理及实现。目的在于,尽我所学,将晦涩繁琐的理论公式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清楚原理本质,让看似“高门槛”的阻抗建模理论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学习,与各位初学者和同行进行学术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欢迎留言交流探讨。_谐波线性化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6102314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6102314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6102314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6102314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6102314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6102314第二篇文章链接:新能源发电并网系统/新型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宽频振荡复现(频域阻抗分析法/时域模态分析法/仿真分析法)_dq变换控制和弱电网-CSDN博客文章浏览阅读7.5k次,点赞52次,收藏107次。本人为985院校电气工程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新型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该文章重点讲解新能源发电并网系统/新型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方法/宽频振荡复现(频域阻抗分析法/时域模态分析法/仿真分析法)。目的在于,尽我所学,将晦涩繁琐的理论公式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清楚原理本质,让看似“高门槛”的小干扰稳定性理论更容易理解学习,与各位初学者和同行进行学术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欢迎留言交流探讨。各位如果有需要获取本文章中涉及的代码和模型,可联系QQ:2293540475。_dq变换控制和弱电网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6106081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6106081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6106081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6106081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6106081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6106081第三篇文章链接:

基于阻抗灵敏度/参数灵敏度的新能源发电并网系统/新型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稳定性主导因素分析、控制交互作用特性及机理分析_新型电力系统阻尼特性分析-CSDN博客文章浏览阅读2k次,点赞33次,收藏28次。本人为985院校电气工程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新型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本文为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系列文章中的第三篇,重点讲解基于阻抗灵敏度/参数灵敏度的新能源发电并网系统/新型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稳定性主导因素分析、控制交互作用特性及机理分析,作为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的拓展延伸和应用开发,可用于主导参数提取、主导变流器筛选、振荡溯源等方面研究。qq联系:2293540475_新型电力系统阻尼特性分析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9389768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9389768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9389768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9389768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9389768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39389768第八篇文章链接:

考虑频率耦合的构网型VSG变流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结构)序阻抗建模扫频及中英文顶刊文献复现(Matlab&Simulink等)适用于弱网稳定性分析、跟网构网混合并网等场景-CSDN博客文章浏览阅读6.5k次,点赞47次,收藏78次。本人为985院校电气工程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新型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全部文章、模型代码均为本人原创。该文章讲解基于谐波线性化方法的构网型VSG型变流器宽频序阻抗建模及扫频(Matlab/Simulink平台)原理及实现。目的在于,尽我所学,将晦涩繁琐的理论公式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清楚原理本质,让看似“高门槛”的阻抗建模理论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学习,与各位初学者和同行进行学术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欢迎留言交流探讨。qq:2293540475_构网型vsg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0173772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0173772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0173772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0173772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0173772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0173772第九篇文章链接:

构网型VSG新能源并网系统强弱电网小干扰/动态/振荡稳定性分析及仿真算例验证(高比例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场景)_构网型svg仿真-CSDN博客文章浏览阅读2.6k次,点赞19次,收藏44次。本人为985院校电气工程博士在读,方向为小干扰稳定性分析,全部文章、模型代码均为本人原创。本文讲解基于阻抗法的构网型VSG变流器并网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目的在于,尽我所学,将晦涩繁琐的理论公式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清楚原理本质,让看似“高门槛”的小干扰稳定性理论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学习,与各位初学者和同行进行学术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欢迎留言交流探讨。各位如果有需要获取本文章中涉及的代码和模型,可联系QQ:2293540475。_构网型svg仿真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0219611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0219611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0219611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0219611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0219611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0219611第十篇文章链接:

构网型VSG及跟网型VSC多元化新能源并网系统强弱电网工况下小干扰/动态/振荡稳定性对比分析及仿真算例验证(高比例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场景)_电力系统vsc-CSDN博客文章浏览阅读3.2k次,点赞19次,收藏37次。本人为985院校电气工程博士在读,方向为小干扰稳定性分析,全部文章、模型代码均为本人原创。本文对比分析当前两种最主流新能源并网系统(跟网型并网及构网型并网)的小干扰稳定性,提供稳定性问题的解决方案。目的在于,尽我所学,将晦涩繁琐的理论公式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清楚原理本质,让看似“高门槛”的小干扰稳定性理论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学习,与各位初学者和同行进行学术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欢迎留言交流探讨。_电力系统vsc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1830453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1830453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1830453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1830453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1830453https://blog.csdn.net/2401_82983656/article/details/141830453本文目的在于,结合阻抗灵敏度方法,分析主流的构网型新能源并网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主导因素,揭示构网型系统小干扰稳定机理,并研究参数交互作用特性,为解决实际系统中频发的构网型系统小干扰稳定性问题/宽频振荡问题等提供解决方法和思路,与各位同行进行学术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欢迎留言交流探讨。创作成果不易,各位如果有需要获取本文章中涉及的代码和模型,可联系QQ:2293540475。

2  基于Nyquist判据的构网型并网系统阻抗稳定性分析

2.1 阻抗稳定性分析理论

由Nyquist判据[1-4]可知,当且仅当回率矩阵L 的每个特征函数的奈奎斯特曲线在s 平面逆时针环绕(−1, j0)的圈数,与LCL 型并网变流器的输出导纳和电网阻抗在右半平面极点总数相同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电网阻抗不存在右半平面极点,由于并网变流器单独工作稳定,其输出导纳也不存在右半平面极点,因此,回率矩阵L的每个特征函数的Nyquist曲线均不环绕(−1, j0)点,系统是稳定的。理论分析中通常在PCC并网点处对电网进行戴维南等效变换,采用电压源与电网等效阻抗串联的形式对弱电网模型进行简化。构网型变流器对外体现为受控电压源特性,用戴维宁电路等效变换。构网型VSG新能源交流并网系统构成的正负序小信号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

 

(a)正序

(b)负序

1 构网型VSG变网系统正负序小信号等效电路

  根据图1,对于构网型VSG交流并网系统,并网点电流Ig的表达式如式(1)所示:

(1)

其中,Tm代表前向通道增益为1,负反馈通道增益为Zg(s)/Zvsg(s)的负反馈控制系统系统,其中Zg(s)/Zvsg(s)为系统阻抗比。小干扰稳定性状态主要取决于并网电流Ig的稳定性,Ig的稳定性取决于Tm的稳定性,Tm是否稳定取决于Zg(s)/Zvsg(s)是否满足Nyquist稳定判据。因此,VSC的阻抗建模是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的基础,采用序阻抗模型可简化稳定性分析,并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正负序系统均满足稳定判据时说明系统稳定;并网系统中的子系统独立运行时均稳定,系统不存在右半平面极点,因此,在进行稳定性分析时,无需考虑右半平面极点的影响,只关注互联系统阻抗比。

 幅值交截点频率fint处的正负序相位裕度定义为:

   ​   (2) ​   

根据相位裕度表达式(2)可知,小干扰稳定性判据如下:若在交接频率处Zvsg相位小于-90°,系统不能稳定运行;而Zvsg相位大于-90°系统可以稳定运行,此时需进一步分析系统稳定裕度,从而判断系统的鲁棒稳定性。若相位裕度介于0°和30°之间,此时系统的鲁棒稳定性、抗扰动性能较差,即当系统受到小扰动后交截点发生偏移从而导致相位裕度由正变为负。而当相位裕度大于30°时,可以认为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的同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降低系统受到扰动时阻抗特性恶化从而导致稳定性变差的可能,即提高抗扰动性能)。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研究系统为三相对称、电流环对称系统,文献[1-5]指出,阻抗矩阵的主对角元素/自阻抗元素在小干扰稳定性分析中起主导作用,可不考虑频率耦合对构网型VSG并网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

2.2 阻抗灵敏度法

阻抗稳定性分析法研究变换器并网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时,主要通过改变相关参数大小观察系统稳定性变化趋势分析相关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这种间接分析方法不能直观、定量分析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7]。阻抗灵敏度分析方法[8]通过计算关键传递函数或关键特征值的偏导数灵敏度,结合不同阻抗类型变换器系统等效判据,直观、定量地分析系统参数对变换器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并定位影响稳定性的主导因素,针对性地指导主导参数设计或附加阻尼控制策略设计以提升系统稳定性。

根据Nyquist稳定性判据(分为复数形式、阻抗比形式、直角坐标形式,不同形式下判稳结果一致),复数形式下的稳定性判据为公式(2)所示,直角坐标形式下的稳定性判据为:Im[Zg/Zp]=0时Re[Zg/Zp]>-1或Im[Zg/Zn]=0时Re[Zg/Zn]>-1,结合数学上的偏导数思想,可得到构网型交流并网系统序阻抗对其参数k的灵敏度计算公式如下:

​ (3)

根据式(1),参数灵敏度ek的实部与虚部分别为频率电阻特性及频率电抗特性。阻抗灵敏度分析的主要思路为:频率电抗曲线过零点所对应的频率即为系统谐振频率,再观察频率电阻曲线,若谐振频率下的等效电阻为正,则由于正阻尼的存在系统是稳定的;若谐振频率下的等效电阻为负,则表明系统的振荡将会持续发散,系统不稳定。通过对控制参数的阻抗灵敏度分析,可判断参数对系统阻抗及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其阻抗灵敏度实部/虚部的正负,对应着随该参数增大时系统电阻/电抗曲线的上移或下移,获取稳定性主导影响因素需结合阻抗灵敏度实部/虚部绝对值大小综合判定。从上述原理可知,改变偏导公式的分子、分母,阻抗灵敏度可适用于分析系统阻抗特性变化的灵敏度、系统阻抗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并网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主导因素、多元化系统不同元件的交互作用等。

3 构网型并网系统阻抗灵敏度计算、主导参数筛选及阻抗交互作用分析

本文阻抗建模及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系列文章的第八篇详细推导了构网型VSG变流器序阻抗模型并讲解了建模原理、扫频原理,本文在此不再赘述阻抗建模过程、阻抗特性分析,详见本文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第八篇。本文提供一组构网型并网系统参数工况,如表1所示。建立构网型VSG变流器序阻抗建模,基于Nqyuist判据及阻抗灵敏度分析理论,进行阻抗灵敏度计算、主导参数筛选机阻抗交互作用分析。

基于阻抗灵敏度的构网型新能源并网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的更多实现细节不便于全部展开,欢迎留言讨论,各位如果有需要获取本文章中涉及的代码和模型,可联系QQ:2293540475。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表1 构网型VSG并网系统主要电气参数
参数数值
额定有功功率Pref/kW7
额定无功功率Qref/kVar0.3
直流电压Vdc/V800
电网线电压V1/V380
额定频率f1/Hz50
逆变器侧滤波电感Lf/mH3
滤波电容Cf/μF10
滤波电容寄生电阻Rf/mΩ5
强电网工况下电网电感Lg1/mH22(SCR=2.98)

惯量系数J/(kg·m2)

0.058

有功阻尼系数Dp 

5

无功阻尼系数Dq

320

无功电压系数K

6.5
电压外环比例系数kpv1.2
电流内环比例系数kpi6
电流内环积分系数kii0.1

3.1 构网型并网系统阻抗灵敏度计算及主导参数筛选

3.1.1 综合对比分析

本节分析不同主电路参数(逆变器侧滤波电感、逆变器侧滤波电容)及不同控制电路参数(惯量系数、电压外环比例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电流环解耦系数、电流内环积分系数、无功阻尼系数、无功电压系数)对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进而筛选系统主导影响参数,获取宽频段内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影响机理,最后进行仿真算例验证,可为研究当前新能源并网场景下宽频振荡抑制/小干扰稳定性控制策略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阻抗灵敏度计算,实现各系统参数在各频段内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程度的定量化排序,进而获取系统稳定性主导影响参数。图2、图3分别给出了不同参数工况下构网型VSG并网系统正序、负序阻抗比灵敏度计算结果。

(a)宽频段全局图

(b)次同步、超同步、中高频段局部图

图2 不同参数工况下构网型VSG并网系统正序阻抗比灵敏度计算结果

(b)次同步、超同步、中高频段局部图

图3 不同参数工况下构网型VSG并网系统负序阻抗比灵敏度计算结果

由图2、图3可得不同主电路参数、控制电路参数、综合参数对构网型VSG并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分别如表2、表3、表4所示:

表2 不同主电路参数对构网型VSG并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特征影响机理及影响程度对比
正序及负序特性影响机理:逆变器侧滤波电感或逆变器侧滤波电容变化会导致系统正负序阻抗比电阻及电抗特性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影响系统宽频稳定性,同时主电路参数的取值受到拓扑、性能、体积、成本等的影响和约束。                                                            电阻特性影响程度:逆变器侧滤波电感>逆变器侧滤波电容  电抗特性影响程度:逆变器侧滤波电容>逆变器侧滤波电感
不同频段逆变器侧滤波电感或逆变器侧滤波电容在100~1000Hz中高频段的阻抗灵敏度值高于1~100Hz的次超同步段的阻抗灵敏度值,说明逆变器侧滤波电感或逆变器侧滤波电容主要影响系统中高频稳定性。
表3 不同控制参数对构网型VSG并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特征影响机理及影响程度对比
正序特性影响机理:不同控制器参数变化会对构网型变流器阻抗特性的影响不同,导致系统正序阻抗比电阻及电抗特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同频段的主导影响参数不同。
负序特性影响机理:不同控制器参数变化会对构网型变流器阻抗特性的影响不同,导致系统负序阻抗比电阻及电抗特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全频段电阻及电抗特性影响程度对比:惯量系数>电压外环比例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电流环解耦系数>电流内环积分系数>无功阻尼系数>无功电压系数
1~100Hz次超同步段正序对比影响程度:惯量系数>电压外环比例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电流环解耦系数>电流内环积分系数>无功阻尼系数>无功电压系数
100~200Hz中频段正序对比影响程度:电压外环比例系数>惯量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电流环解耦系数>电流内环积分系数>无功阻尼系数>无功电压系数
200~1000Hz高频段正序对比影响程度:电压外环比例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电流环解耦系数>惯量系数>电流内环积分系数>无功阻尼系数>无功电压系数
表4 不同参数对构网型VSG并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特征影响机理及影响程度对比
1~100Hz次超同步段正序对比影响程度:逆变器侧滤波电感>逆变器侧滤波电容>惯量系数>电压外环比例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电流环解耦系数>电流内环积分系数>无功阻尼系数>无功电压系数
100~200Hz中频段正序对比影响程度:逆变器侧滤波电感>逆变器侧滤波电容>电压外环比例系数>惯量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电流环解耦系数>电流内环积分系数>无功阻尼系数>无功电压系数
200~1000Hz高频段正序对比影响程度:逆变器侧滤波电感>逆变器侧滤波电容>电压外环比例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电流环解耦系数>惯量系数>电流内环积分系数>无功阻尼系数>无功电压系数
全频段负序对比影响程度:逆变器侧滤波电感>逆变器侧滤波电容>惯量系数>电压外环比例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电流环解耦系数>电流内环积分系数>无功阻尼系数>无功电压系数

由上述分析可知,针对构网型并网系统的正序稳定性而言,在1Hz~100Hz的次超同步频段内,按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主导控制器参数分别是VSG惯量系数、电压外环比例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在100Hz~200Hz的中频段内,按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主导控制器参数分别是电压外环比例系数、VSG惯量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在200Hz~1000Hz的高频段内,按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主导控制器参数分别是电压外环比例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电流环解耦系数。

针对构网型并网系统的负序稳定性而言,在1Hz~1000Hz的宽频段内,按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主导控制器参数分别是惯量系数、电压外环比例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

针对构网型并网系统的正负序稳定性而言,逆变器侧滤波电感或逆变器侧滤波电容等主电路参数在100Hz~1000Hz中高频段的阻抗灵敏度值高于1Hz~100Hz的次超同步段阻抗灵敏度值,说明逆变器侧滤波电感或逆变器侧滤波电容等主电路参数主要影响系统中高频稳定性。

3.1.1 主导参数分析

由3.1.1.1小节分析得到了构网型并网系统主导影响参数,本节重点分析各主导控制器参数(VSG惯量系数、电压外环比例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的变化对系统宽频稳定性的影响机理,阻抗比灵敏度计算结果如图4、图5、图6所示。

图4 构网型VSG并网系统的VSG惯量系数变化下阻抗比灵敏度计算结果

图5 构网型VSG并网系统的电压外环比例系数变化下阻抗比灵敏度计算结果

图6 构网型VSG并网系统的电流内环比例系数变化下阻抗比灵敏度计算结果

由上述分析可知,针对构网型并网系统的正负序阻抗灵敏度计算结果,VSG惯量系数增大后其系统阻抗比灵敏度在全频段内的电阻及电抗灵敏度往减小方向变化,说明VSG惯量系数与系统阻抗比的变化呈反比关系,即VSG惯量系数越大其对系统阻抗比的影响越小;电压外环比例系数增大后其系统阻抗比灵敏度在超同步及中高频段 内的电阻及电抗灵敏度往减小方向变化,且分布特性呈现次同步频段偏移现象,说明电压外环比例系数与系统阻抗比的变化在超同步及中高频段内呈反比关系但在次同步频段对阻抗比的影响呈正比关系;电流内环比例系数增大后其系统阻抗比灵敏度在全频段内的电阻及电抗灵敏度往减小方向变化,说明电流内环比例系数与系统阻抗比的变化呈反比关系。

3.2 构网型并网系统阻抗交互作用分析

由本文3.1节可知,本文讨论的并网系统涉及多个可变参数,VSG惯量系数、电压外环比例系数、电流内环比例系数等均为系统稳定性主导环节,某个参数变化会影响另一个参数的稳定性分析结果。因此,本节以参数灵敏度为切入点,分析其他参数变化对某一参数灵敏度的影响,筛除灵敏度小的弱相关参数,分析多个强相关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图7、图8分别为构网型VSG并网系统惯量系数变化或外环电压控制器比例系数变化下阻抗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从图7、图8可以看出,VSG惯量系数与外环电压控制器比例系数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关系,且主导参数间的交互作用是影响系统稳定性判别的关键因素。VSG惯量系数与外环电压控制器比例系数的交互作用导致VSG惯量系数/外环电压控制器比例系数变化对另一参数外环电压控制器比例系数/VSG惯量系数的电阻、电抗灵敏度均存在影响,体现在参数灵敏度的大小及正负分布特性上,即VSG惯量系数或外环电压控制器比例系数的变化容易改变单参数分析中参数变化对系统宽频小干扰稳定性影响的结论。其余主导参数间的交互作用因篇幅原因在本文中不一一展开分析,感兴趣的可自行研究。

图7 构网型VSG并网系统惯量系数变化下的外环电压控制器比例系数阻抗灵敏度计算结果

图8 构网型VSG并网系统外环电压控制器比例系数变化下的惯量系数阻抗灵敏度计算结果

基于阻抗灵敏度/参数灵敏度的构网型并网系统小干扰稳定性主导因素分析、控制交互作用特性及机理分析的仿真算例模型与本系列第九篇文章一致,仿真结果等更多实现细节不便于全部展开,欢迎留言讨论。各位如果有需要获取本文章中涉及的代码和模型,可联系QQ:2293540475。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4、小干扰稳定性专栏出版声明

出版声明:今年将陆续出版小干扰稳定性专栏,给大家呈现一系列小干扰稳定性相关的讲解文章(包含但不限于跟网型和构网型新能源并网系统阻抗对比与振荡机理分析、跟网型和构网型新能源并网系统小干扰动态稳定性提升控制/宽频振荡抑制策略研究、新能源/多机/多变流器型并网系统控制交互作用特性及机理分析、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系统等值阻抗建模及动态特性分析、基于谐波状态空间/多谐波线性化的MMC交直流侧序阻抗建模及稳定性分析、MMC高频简化等效阻抗建模及稳定性分析等),有助于帮助初学者入门、入门者创新、研究人员解决问题、突破瓶颈。期间有任何疑问或需要的可随时联系。

共同进步!感谢支持!敬请期待!

5、文章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参考文献

[1] 徐韵扬.振荡频率耦合下风电机组的阻抗建模与并网稳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2021.

[2] 黄萌,凌扬坚,耿华,等.功率同步控制的构网型变流器多机交互分析与稳定控制研究综述[J].高电压技术, 2023, 49(11):4571-4583.

[3] D. Chen, Y. Xu, and A. Q. Huang, “Integration of DCmicrogrids as virtual synchronous machines into the AC grid,” IEEE Trans. Ind. Electron., vol. 64, no. 9, pp. 7455–7466, Sep. 2017.
[4] M. F. M. Arani and E. F. El-Saadany, “Implementing virtual inertia in DFIG-based wind power generation,” IEEE Trans. Power Syst., vol. 28, no. 2, pp. 1373–1384, May 2013.

[5] G. Li et al., “Analysis and mitigation of subsynchronous resonance in series-compensated grid-connected system controlled by a 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 vol. 35, no. 10, pp. 11096–11107, Oct. 2020.

[6] A. Rodríguez-Cabero, J. Roldán-Pérez, and M. Prodanovic, “Virtual impedance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virtual synchronous machines in weak grids,” IEEE J. Emerg. Sel. Top. Power Electron., vol. 8, no. 2, pp. 1477–1489, Jun. 2020.

[7] 杨苓,陈燕东,周乐明,等.弱电网下锁相环对三相LCL 型并网逆变器小扰动建模影响及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38(13):3792-3804.

[8] 李杨,帅智康,方俊彬,等.灵敏度在变换器系统阻抗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1,41(10):3480-3491+3673.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