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求采集阶段我们是尽可能的多采集,不怕用户的需求“奇葩”,就怕遗漏一个合理的需求。到了需求分析阶段,我们要到真实的场景中去判断,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
有个很经典的例子,用户问福特要一匹更快的马,福特却给了一辆车。这就是产品经理的价值所在,洞悉需求背后的动机,然后更专业的给出解决方案。
需求一定来自于特定场景
炎热的夏日,当你走在户外时,强烈的阳光和高温会让你感到不适,这时你可能会突然意识到需要一把遮阳伞或一瓶冰镇的饮料。这个场景触发了你的需求。
不同的场景会导致不同的需求形态。同样是购物,线上购物和线下购物的场景截然不同,因此产生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线上购物可能更注重价格比较、用户评价、物流配送等;而线下购物则可能更注重店铺环境、实物体验、即时服务等。
用户需求 VS 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用户自以为的需求,并且经常被用户表达为解决方案。产品需求:经过产品经理的分析,找到的真实需求,并且表达为产品的解决方案。
而需求分析就是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再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
需求分析方法:用户故事地图
在识别用户需求,并转为功能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要素:用户、功能和希望达成的目标。使用用户故事,刚好可以把这几个关键要素串联起来。
1.定义
用户体验地图(User Experience Map),又称为用户/客户旅程地图(User/Customer Journey Map),是一种用于分析和优化产品的关键工具。它作为用户增长策略体系的组成部分,为产品经理提供了全面的视角来审视产品的使用过程。
2.作用
用户体验地图通过站在用户的角度,对产品的使用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它能帮助我们识别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不便,发现产品在各个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
用户体验地图尤其适用于产品从1到无限的阶段,因为在0-1阶段的产品中,用户群体尚未形成,数据严重不足,这会影响到体验地图的可靠性。
3.组成
-
用户:用户画像、用户目标;
-
用户和产品:用户行为、触点、想法、情绪曲线;
-
产品机会:痛点、机会点。
4.意义
-
深入理解用户需求:用户地图通过可视化地展现用户从了解产品到最终使用或离开的整个过程,帮助团队识别并理解用户在各个阶段的需求和期望。这有助于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
-
识别痛点与机会:在绘制用户地图的过程中,团队会注意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不满,即“痛点”。同时,也会发现一些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市场机会。这些信息对于优化现有产品或开发新产品至关重要。
-
促进跨部门协作:用户地图是一个跨部门的沟通工具,它使得不同职能的团队(如市场、产品、设计、技术等)能够基于共同的用户视角进行讨论和决策。这种协作有助于打破部门壁垒,确保整个组织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
指导产品迭代与优化:用户地图为产品的持续迭代和优化提供了方向。通过分析用户在不同阶段的体验反馈,团队可以识别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这有助于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粘性。
-
预测用户行为:通过深入理解用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用户地图还可以帮助团队预测用户在未来可能的行为和偏好。这有助于企业提前布局市场策略,抓住市场机遇。
-
提升用户体验:最终,用户地图的核心目的是提升用户体验。通过优化产品或服务在各个环节的表现,确保用户能够顺畅、愉悦地完成他们的目标,从而增强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度和口碑传播。
需求优先级和层次
通过一系列分析和转化后形成一个清晰完整且带有优先级FeatureList(功能列表)。
层次划分:KANO模型
横轴表示功能的实现程度,纵轴表示用户满意度。根据不同特性在图中的位置,判断其所属的需求类型。
分析KANO图,重点关注引起用户满意和不满的特性。优化产品设计时,应着重提升引起满意的需求,尽量避免引起不满的需求。
不过需求种类的区分标准其实没那么绝对,它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商业目的的变化。有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个功能的分类也会发生改变。比如当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被用户普遍接受以后,几乎所有的产品也都拥有了,也就渐渐提升为“雪中送炭”的功能了,比如彩屏手机普及之后,几乎没有人能接受黑白屏的手机一样。
需求的三种深度
第一种深度——观点和行为。表面能听到、能看到的东西,一般是通过用户怎么说、怎么做直接表现出来的。
第二种深度——目标和动机。用户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
第三种深度——人性和价值观。最底层最稳定的需求,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基本上没怎么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对人性需求最常见的解读:
特点:
-
层次性: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人们必须满足更低层次的需求,才能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
动态性:人们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需求的优先级也会发生变化。
-
普遍性:尽管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可能对需求的优先级和重要性有所不同,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
每个需求,挖到最后,都是人性的需求。不过,我们应该重点关注,我们可以影响的那个层级,不必无限往下挖掘。
最后
需求分析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全面、准确地获取和理解用户需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和团队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或方法组合来进行需求分析。
附上两篇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上”的文章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