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唐时明

     中华民族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偏爱,特别是唐代诗坛,笼罩着皎洁迷人的月光。它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超越于前人模山范水的诗歌,寄托着人们共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形成了宏伟阔大的盛唐气象。

借助“月亮”意象,慨叹人生,寄寓对生命无限的追求和热爱,首推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人以生花妙笔描写了一幅春江花月图。“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以以宇宙视角审视人生,感悟生命。江月常照,人生绵延,代代无穷。生命短暂,应享受生活,享受爱情。全诗格调高亢雄亮,没有丝毫颓废。为此而成为唐人咏月的开山之作。

唐人咏月的基调突破了传统的闺怨,注入了家国情怀。王昌龄《出塞》,将明月拟人化,成为跨越时空的的阅世者。作者歌颂了戍边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挺健,气势宏大。

在李白笔下,“月亮”意象泛化。它不仅用来渲染气氛,还象征人,“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此处“明月”即象征朋友晁卿衡。“月”也象征故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里的“月”清新可人,象征美丽的故乡。诗人仗剑远游,思乡情邈无限。李白咏月最突出的特点是将“月亮”主体化并成为独立的抒情对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月”,是知己,,孤独情绪的承担着,抒发情绪的对象。诗人与“月”之舞,是深沉孤独感的宣泄。“月”在在这里构成了一个深情的梦幻世界,,而梦幻世界正是摆脱孤独,从而克服焦虑的精神世界。

 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写的山居诗,用“明月”构建了一个幽美恬静的意境。“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作者将“风”“月”拟人化,人与境偕。“明月山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超凡脱俗。“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这里的“月”钟情于隐者,是隐者的伴侣。王维笔下的“月”,创作思路似乎同于李白,但二者是有不同的。李白笔下的“月”是主体化的抒情意象;而王维则更多地用于创造用于衬托超脱清净的意境,表现禅意。在这方面,王维诗中的“月” 意象也别具一格。

  安史乱后,杜甫诗中的“月”融入了家国情怀,具有忧伤的色彩。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在鄜州乡下,寒月下的爱人,思念看远在长安的丈夫,伫立良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有家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的动乱年代,故乡的明月虽很迷人,但牵动着离愁,使人惆怅。“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客夜》)“残月”,表明夜久,表现了诗人望月怀人的忧伤。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的壮阔景象与“天地一沙鸥”相对照,表现了诗人飘泊的孤独和浩荡的离愁。

从盛唐到晚唐,整体上“月亮”意象式微,没有初唐和盛唐的气魄和激情。但中唐韩愈《山石》中的“月亮”意象还是值得称道的。“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以“清月”衬托古寺的幽静,表达居于古寺的清静之感。《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这里“明月”是抒情的背景和激发点。诗人以“明月”映衬诗人的苦难,表达了对命运的感慨。

晚唐,李商隐、杜牧、韦庄、张泌笔下的“月亮”意象各有特色。李商隐笔下的“月亮”具有清丽柔美多情的女性色彩,且具有自伤的特色。有时用以渲染环境:“树绕池宽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萝”;有时用于衬托:“此夜西厅月正圆,疏帘相伴宿风烟”;有时借月喻己:“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明月映照下的秦淮河,商女犹唱《后庭花》以致亡国。秦淮月色,是历史的见证人,给人历史的沧桑之感,韦庄《章台夜思》:“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残月伴随孤灯,更添游子离乡的惆怅之情。相反,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情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这里的“月”,作者为其注入更多的主观情感色彩。“月”为离人而照落花,凄美冷艳,含蓄蕴藉。

总之,唐代诗坛,众多诗人以“月亮”意象融情入境,表达家国情怀,人生感悟,个人遭遇,从而构成了中国诗歌园地一道亮丽多姿的风景。

略论李白的忧患意识

宋代罗大经认为:“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诗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