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基础之Binder分析(2)

本文详细探讨了Android中的Binder机制,包括其在多进程通信中的使用场景、与其他IPC方式的优缺点对比、Binder传输数据的高效性、稳定性及安全性。深入讲解了Binder的启动过程、内核驱动、ServiceManager的角色以及JNI方法注册,揭示了Binder通信的内存拷贝优化策略和安全性设计。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使用场景

  • 开发应用:WebView 、视频播放、音乐播放、大图浏览、推送
  • 系统服务中:打电话、闹钟等等

多进程通信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一般来说,使用多进程通信会造成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静态成员和单例模式完全失效:独立的虚拟机造成。
  2. 线程同步机制完全失效:独立的虚拟机造成。
  3. SharedPreferences的可靠性下降:这是因为Sp不支持两个进程并发进行读写,有一定几率导致数据丢失。
  4. Application会多次创建:Android系统在创建新的进程时会分配独立的虚拟机,所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启动一个应用的过程,自然也会创建新的Application。

2.Binder相对其他进程通信有什么优缺点?

Android中IPC方式、各种方式优缺点?

Linux进程间通信机制有哪些?

我们知道Android也是基于Linux内核,Linux现有的进程通信手段有以下几种:

  • 管道:在创建时分配一个page大小的内存,缓存区大小比较有限;
  • 消息队列:信息复制两次,额外的CPU消耗;不合适频繁或信息量大的通信;
  • 共享内存:无须复制,共享缓冲区直接附加到进程虚拟地址空间,速度快;但进程间的同步问题操作系统无法实现,必须各进程利用同步工具解决;
  • 套接字:作为更通用的接口,传输效率低,主要用于不同机器或跨网络的通信;
  • 信号量:常作为一种锁机制,防止某进程正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其他进程也访问该资源。因此,主要作为进程间以及同一进程内不同线程之间的同步手段。 不适用于信息交换,更适用于进程中断控制,比如非法内存访问,杀死某个进程等;

为什么选择Binder?

既然有现有的IPC方式,为什么重新设计一套Binder机制呢。主要是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考量:

  1. 效率:传输效率主要影响因素是内存拷贝的次数,拷贝次数越少,传输速率越高。从Android进程架构角度分析:对于消息队列、Socket和管道来说,数据先从发送方的缓存区拷贝到内核开辟的缓存区中,再从内核缓存区拷贝到接收方的缓存区,一共两次拷贝,如图:

而对于Binder来说,数据从发送方的缓存区拷贝到内核的缓存区,而接收方的缓存区与内核的缓存区是映射到同一块物理地址的,节省了一次数据拷贝的过程,如图:

共享内存不需要拷贝,Binder的性能仅次于共享内存。

  1. **稳定性:**上面说到共享内存的性能优于Binder,那为什么不采用共享内存呢,因为共享内存需要处理并发同步问题,容易出现死锁和资源竞争,稳定性较差。Socket虽然是基于C/S架构的,但是它主要是用于网络间的通信且传输效率较低。Binder基于C/S架构 ,Server端与Client端相对独立,稳定性较好。

  2. **安全性:**传统Linux 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而Binder机制为每个进程分配了UID/PID,且在Binder通信时会根据UID/PID进行有效性检测。

3.Binder机制的作用和原理?

传统的IPC传输数据

Linux系统将一个进程分为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对于进程之间来说,用户空间的数据不可共享,内核空间的数据可共享,为了保证安全性和独立性,一个进程不能直接操作或者访问另一个进程,即Android的进程是相互独立、隔离的 ,这就需要跨进程之间的数据通信方式。普通的跨进程通信方式一般需要2次内存拷贝,如下图所示:

Binder传输数据

一次完整的 Binder IPC 通信过程通常是这样:

  1. 首先 Binder 驱动在内核空间创建一个数据接收缓存区。
  2. 接着在内核空间开辟一块内核缓存区,建立内核缓存区和内核中数据接收缓存区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内核中数据接收缓存区和接收进程用户空间地址的映射关系。
  3. 发送方进程通过系统调用 copyfromuser() 将数据 copy 到内核中的内核缓存区,由于内核缓存区和接收进程的用户空间存在内存映射,因此也就相当于把数据发送到了接收进程的用户空间,这样便完成了一次进程间的通信。

MMAP的原理

Linux通过将一个虚拟内存区域与一个磁盘上的对象关联起来,以初始化这个虚拟内存区域的内容,这个过程称为内存映射(memory mapping)

对文件进行mmap,会在进程的虚拟内存分配地址空间,创建映射关系。

实现这样的映射关系后,就可以采用指针的方式读写操作这一段内存,而系统会自动回写到对应的文件磁盘上。

所有的系统资源管理都是在内核空间中完成的。比如读写磁盘文件,分配回收内存,从网络接口读写数据等等。用户空间通过系统调用让内核空间完成这些功能。

写文件流程:

1、调用write,告诉内核需要写入数据的开始地址与长度。 2、内核将数据拷贝到内核缓存。 3、由操作系统调用,将数据拷贝到磁盘,完成写入。

Binder框架中ServiceManager的作用?

Binder框架 是基于 C/S 架构的。由一系列的组件组成,包括 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r、Binder驱动,其中 Client、Server、Service Manager 运行在用户空间,Binder 驱动运行在内核空间。如下图所示:

4.Binder驱动

Binder架构

Binder的jni方法注册讲解

1.zygote启动
1-1.启动zygote进程

zygote是由init进程通过解析 init.zygote.rc 文件而创建的,zygote所对应的可执行程序 app_process,所对应的源文件是 app_main.cpp ,进程名为zygote。

// system/core/rootdir/init.zygote32.rc

service zygote /system/bin/app_process -Xzygote /system/bin --zygote --startsystem-server  
class main  
socket zygote stream 660 root system  
onrestart write /sys/android_power/request_state wake  
onrestart write /sys/power/state on  
onrestart restart media  
onrestart restart netd  
writepid /dev/cpuset/foreground/tasks

1-2.执行app_main.cpp中的main方法

启动zygote的入口函数是 app_main.cpp 中的main方法。

//frameworks/base/cmds/app_process/app_main.cpp

// 186
int main(int argc, char* const argv[])

// 248 将zygote标志位置为true。
if (strcmp(arg, “–zygote”) == 0) {  
zygote = true;
}

// 306 运行AndroidRuntime.cpp的start方法
if (zygote) {  
runtime.start(“com.android.internal.os.ZygoteI

  • 11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