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摆脱内耗 流静

  你是否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办公室摸鱼人坐在工位上划水一整天,临下班还是感觉自己累得只想瘫进沙发里;职场精英一心奋斗,24/7忙得连轴转,汇报工作时却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干……

  当你不是因为干体力活而感觉劳累,也不是因为脑力工作、通宵加班而疲累,而是有这么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觉得自己很累”——那么你很有可能陷入了精神内耗当中。

  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F.Baumeister)提出“自我损耗(Ego-depletion/Self-depletion)”概念,他认为尽管有的人什么都没做,但是他们每一次选择、纠结、焦虑、分散精力,就会导致心理能量的损耗;而每消耗一点心理能量,他们的执行力和意志力都会下降。

  在分析内耗的成因之前,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

  我是一个高敏感、低自尊的人吗?

  在伊莱恩·艾伦(Elain Aron)博士所著的《高敏感人群》中,她指出敏感人群常常被认为只是少数群体,其实不然。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对敏感个性的看法。在轻视敏感个性的文化中,高敏感人群更容易低自尊。

  当内向高敏者遇上低自尊,他们非常容易感到自卑。在生活中,他们更倾向把关注点放在细节而非全局上;他们会放大对“错误”的恐惧,妨碍正常的行动和决定;他们难以处理太多、太杂、太快的信息;他们习惯性通过回避来应对困难;他们人际交往中不善变通;也因无法积极应对棘手情况,而小心翼翼地活着,尽量避免与人冲突……

  内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当我们对自己不满、怀疑自我并压迫自我时,当我们想要回避某些感受时,当我们试图在思维里自我辩驳、说服时,当我们试图控制、压抑、否定或漠视特定的感受时,我们都在经历一场持续激发内耗的自我斗争。

  如果你是一个高敏感、低自尊的人,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有同事来找你帮忙,虽然自己不愿意帮忙,或是手头上还有别的事,却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把事儿接下来以后,心里充满了抱怨、委屈和痛苦。反之,如果不帮忙,又害怕惹恼了对方,影响职场人际关系。无论怎么做,都好像是在折磨自己。

  在生活中牵制着你的是你的思维认知模式和负面情绪。

  “成长”伴随着自我评判及外界评判,这是我们一贯的“认知”。但这种自我评判的习惯,往往会诱发以“成长”为名的自我压迫。

  人们经常认为:知道=做到;态度=改变。做不到即是知识不足,或是态度不对。

  因此陷入困境时,我们经常会通过补充知识,改变态度来扭转局面。

  “我现在是这样,但我对此不满,我想要变成那样……”

  但现实非常残酷:知道、想要≠能做到。

  在某些难以短时间内达成愿望的情况下,这种“想要成为”的过程便是内耗的过程。

  你是一个喜欢在工作上给自己立Flag的人吗?

  每当老板让上报业绩目标时,你都会好高骛远地报“赚它一个亿”。虽然你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员工,可是,即便你付出100%的努力,在短期内也无法实现这个目标——这便是“对结果期望过高”的内耗。

  在《反内耗》一书中,提及思维内耗有五种表现。

  思维闪回:创伤性记忆重现

  所谓思维闪回,指的是我们遭遇了严重的个人伤害,如被羞辱、被拒绝等,我们的思维会不受控制地再次出现伤害发生时的场景,我们的身体和情绪会重新体验经历过的强烈伤害。

  思维反刍:对过去的消极反思

  当个体在生活中遇到负面事件时,总在想:“这是为什么呢?”“我总是这样想很多”……对这些事件的原因、结果和感受进行无法控制的重复性回想,陷入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当中。

  多思:杂念不断

  在心理学领域,多思代表的并非是谨慎思考能力,而是一种念念相续不断的推衍——恐惧、迷茫与不安的外在表现。

  比如,在路上遇到一个熟人,对方没与你打招呼,你的脑海中闪现出诸如此类念头——他没跟我打招呼,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他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不喜欢我了?如果他不喜欢我,我该怎么办?

  标签化思维

  对事物进行分类,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但当我们形成了标签化思维,便容易让思考过程变得简单粗暴。

  比如,在犯了错之后,有些人就会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我不行”,并伴随一定的自我厌恶和惩罚。

  思维唤醒的冲动

  我们的思维会唤醒行为冲动或内心渴望。比如,烦躁时,有人会想“太烦了,我想喝杯酒”。对普通人来说,如果缺乏有效的处理技巧,很容易被某些冲动、欲望左右自己的行为。

  思维的痛苦是内在的,即便是身处其中却很难迅速察觉。但情绪的痛苦,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你可以清楚地感知到自己情绪的好坏起伏。

  无论是应对生活重大事件,还是处理日常生活琐事,都会给我们带来压力,让我们感到痛苦。

  在我们感到压力和痛苦时,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让我们下意识去躲避压力、痛苦、感受和记忆,但根据接纳承诺疗法ACT的理论,本质上我们无法仅通过回避和假装痛苦不存在来让自己舒服一点,甚至让压力还会变本加厉、卷土重来。我们也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失控感,慢慢地变得更加抑郁、焦虑。

  学会面对压力和痛苦,不再试图逃避,而是接纳它们、欢迎它们;这样一来,我们才能节约并调动有限的身心资源,去寻获自己想要的幸福。

  是时候做出一点改变了!

  当我们感受到不愉快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既不是否认、压抑、漠视,也不是顺从和屈服——它们也是引发内耗的因素之一。与其在自我磨损中焦灼,不如尝试以正念冥想调整思维认知和情绪的航向。

  摆脱内耗第一步:认知与感应情绪

  没有人能够真正脱离情绪的影响,但如果你能够平静下来正视自己情绪的来去、失控原因并学会管理应用,你就有可能重新认识内在的自己,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你可以试着回忆一下,你上一次感到身心愉悦的事情是什么?

  一场夕阳无限好的日落,一次畅快淋漓的夜跑,还是陌生人一个友善的微笑?

  摆脱内耗第二步:学会自我接纳和支持

  接纳,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儿。

  我们的原始大脑是个“逃避第一名”的“老顽固”,从小到大,习惯了将情绪体验划分为“好”、“坏”两类;当大脑感受到坏情绪威胁,它就会产生自动化反应——“我要跑路”。

  接纳是指有意识地采取开放的、好奇的、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痛苦、不想要的内心体验,只是单纯地让它“如其所是”。当前的生活困境不会因为你接纳它就消失不见。但是如果你选择了接纳,你就不会使用无效的回避策略,并腾出时间和空间去做些更好的抉择。

  摆脱内耗第三步:培育温柔内心

  心理学导师、自我关怀先行者克里斯汀·内夫(Kristin Neff)将自我关怀描述为“对自己的苦难保持开放并为之感动,体验到对自己的关爱和仁慈,对自己的不足和失败采取理解和非判断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感受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

  学会以平衡的方式看待自己和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以温柔的内心去对待生活,沐浴在无条件的爱意之中。

  当然,这种爱也包括爱你的不完美。  

  文章来源:冥想https://www.fanyu888.com/

  • 28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