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指向读后续写的英语经典小说阅读指导课
授课教师:蔡悦
授课对象: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高一学生
教学材料:《夏洛的网》第二章“威尔伯”(E.B.怀特 著)
一、课程背景与设计理念
本课以CASE教学模式(Comprehension理解、Activity活动、Simulation模拟、Evaluation评价)为框架,聚焦《夏洛的网》第二章的核心情节与主题,引导学生从表层情节理解逐步过渡到深层主题分析,最终通过语言迁移任务实现读后续写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Comprehension):梳理“救猪-养猪-卖猪”情节脉络,分析冲突对主题表达的推动作用。
2. 分析(Activity):赏析文本中的具象化描写与对比手法,理解其对人物塑造和主题暗示的作用。
3. 模拟(Simulation):模仿文本语言风格(动作细节、情感化比喻),描述自身照顾动物的经历。
4. 评价(Evaluation):通过同伴互评与教师反馈,优化语言表达,强化“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流程与CASE模式应用
阶段1:Comprehension(理解)
- 目标:提取关键情节,建立文本整体认知。
- 活动设计:
1. 导入与回顾:
- 观看第一章情节视频,回顾弗恩与威尔伯的初次相遇。
- 提问:“阿拉布尔先生为何要杀死威尔伯?弗恩如何阻止这一决定?”
2. 分段阅读与信息提取:
Part 1(段落1-8):聚焦弗恩救猪的冲突细节。
问题链:
- “弗恩如何说服父亲留下威尔伯?”
- “文中哪些动作描写体现了弗恩的情感?”
Part 2(段落9-14):分析威尔伯被卖至农场的伏笔。
问题链:
- “威尔伯的生活环境如何变化?这对后续情节有何影响?”
- 设计意图:通过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从情节表层逐步深入,关注伏笔与象征手法。
阶段2:Activity(分析活动)
- 目标:解析语言技巧与主题关联。
- 活动设计:
1. 语言风格分析:
- 对比阿拉布尔先生的理性语言(如“毫无价值”“斧子”)与弗恩的情感化表达(如“哭泣”“坚持”),讨论两者冲突如何强化“生命尊严”主题。
- 小组合作:找出文本中的具象化比喻,分析其如何贴合儿童视角。
2. 象征意义探究:
- 讨论“奶瓶喂养”象征的跨物种情感联结,以及“斧子”代表的成人功利主义。
-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与象征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何通过语言传递深层主题。
阶段3:Simulation(模拟写作)
- 目标:迁移文本语言,完成个性化表达。
- 活动设计:
1. 写作任务:以“我生命中的‘威尔伯’”为题,描述自己照顾动物的经历。
- 引导问题:
- “你如何照顾它?具体动作有哪些?”
- “它如何表达对你的情感?”
2. 语言支架:
- 提供文本范例,引导学生使用动词和比喻句。
- 设计意图:将文本语言内化为个性化表达,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阶段4:Evaluation(评价与反思)
- 目标:优化写作成果,深化主题认知。
- 活动设计:
1. 同伴互评:
- 依据评价表(语言生动性、主题贴合度)互相批改,提出修改建议。
2. 教师反馈:
- 选取典型习作进行课堂展示,重点点评“情感化细节”与“价值观表达”。
-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评价与反思,巩固语言技能与主题理解。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 亮点:
- CASE模式逻辑清晰**:从理解到创作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真实情境写作:将文本语言迁移至生活经历,增强学习动机。
- 改进方向:
- 小组讨论参与度:增设角色分工,确保全员参与。
- 即时反馈机制:在写作环节嵌入“微型写作工作坊”,教师现场指导优化表达。
五、作业与拓展
完善课堂写作的短故事,结合评价标准修改语言细节,并思考:“如果你是弗恩,会如何面对威尔伯被卖走后的生活?”(为后续章节的续写做铺垫)
案例设计说明:本案例以CASE模式为框架,紧扣《夏洛的网》第二章的核心冲突与主题,通过“理解-分析-模拟-评价”四阶段活动,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为读后续写教学提供可操作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