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明明用了最新设计,用户却说“不好用”?
在移动应用、网页界面、智能设备等数字产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变化:
- 以前全是圆角图标和简约按钮,现在突然出现了立体光影、材质质感;
- 曾经推崇“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如今又开始强调“真实感”与“沉浸感”;
- 一些大厂的产品界面反复调整风格,让用户不断适应。
这种从扁平设计(Flat Design)向拟物设计(Skeuomorphism)回归的趋势,并不是简单的“风格轮换”,而是关于用户体验深层逻辑的重新思考。
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探讨:
- 扁平与拟物到底是什么?
- 它们背后的设计哲学差异在哪里?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走回头路”?
- 普通设计师该如何判断该用哪种风格?
准备好让你的界面不只是“好看”,还要“好用”了吗?继续往下看!
一、什么是扁平设计与拟物设计?它们的本质差别在哪?
在聊风格之前,先要搞清楚这两个词到底是啥意思。
✅ 扁平设计(Flat Design)
是一种去除冗余装饰元素,强调简约、清晰、功能优先的设计风格。它追求的是视觉上的统一和高效的信息传递。
特点包括:
- 无立体效果
- 无阴影或渐变
- 使用纯色块
- 图标简洁抽象
典型代表:微软Windows Phone、早期iOS系统、Material Design(部分阶段)
✅ 拟物设计(Skeuomorphism)
是指模仿现实世界物体外观与质感的设计方式。它的核心是通过视觉线索,让使用者联想到真实物品的功能。
特点包括:
- 有质感(如皮革、金属、木纹)
- 有光影和深度
- 图标更写实
- 强调操作直觉性
典型代表:苹果初代iOS界面、Adobe Photoshop 的控制面板
📊 两者对比表:
项目 | 扁平设计 | 拟物设计 |
视觉风格 | 简洁、现代 | 写实、具象 |
认知门槛 | 相对较高 | 更利于新手理解 |
操作反馈感 | 较弱 | 更强 |
技术实现难度 | 中等偏低 | 较高(尤其图形渲染) |
用户熟悉度 | 需要学习 | 借助现实联想 |
二、为什么曾经风靡一时的扁平设计开始“失宠”?
2010年代初期,扁平化设计席卷全球,成为 UI 设计的主流趋势。但随着用户的使用习惯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它的局限也逐渐暴露出来。
❌ 扁平设计的陷阱有哪些?
1. 缺乏操作暗示
太“干净”的界面,让用户不知道哪里能点、哪里不能点。比如一个纯色矩形按钮,看起来像标签,不像是可以点击的对象。
2. 信息层级模糊
没有阴影、没有层次,所有内容都在同一视觉平面上,导致用户难以快速定位重点。
3. 视觉疲劳明显
虽然一开始觉得清爽,但长期使用后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尤其是缺乏情感连接。
4. 不够人性化的引导
新手用户面对完全抽象的图标,常常一脸懵,不知道其代表什么功能。
三、为什么越来越多产品开始“回归拟物”?这不是倒退,而是进化!
很多人都以为“拟物等于过时”,其实不然。现代拟物设计已经不再是当年那种过度仿真的风格,而是融合了科技感与人性化的新趋势——我们称之为“新拟物主义”或者“轻拟物风格”。
✅ 新拟物风格的特点:
特征 | 描述 |
融合光影 | 不再是硬阴影,而是柔和的微光和浮起效果 |
材质质感 | 适度模拟纸张、玻璃、布料等材质,增强触觉认知 |
层次分明 | 通过轻微的投影、颜色深浅来构建视觉层次 |
情感连接 | 让用户感受到“被引导”而非“被命令” |
示例场景:
- 苹果 iOS 15/16 开始在锁屏界面加入“晨光滤镜”、“天气动态模糊”;
- Google 在 Material You 中引入更多个性化和材质表达;
- 微软 Windows 11 的“亚克力”透明毛玻璃效果;
- Adobe 在新版软件中加入了更具质感的操作面板。
这些都不是简单复古,而是在探索如何让数字界面更有温度、更贴近人类感知。
四、如何选择适合你的产品的设计风格?别只看流行,要看“人”
并不是说谁更好,而是要看你的目标用户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交互体验。
✅ 推荐选择策略如下:
1. 看用户群体
- 年轻用户更喜欢扁平现代感;
- 年龄偏大的用户更容易接受拟物风格;
- B端专业用户可能更看重效率,而不是美观。
2. 看产品类型
- 工具类产品(如Office、代码编辑器)适合轻拟物,便于理解;
- 社交/娱乐类App可以尝试更扁平现代的风格;
- 教育/医疗类App建议保留一定拟物特征,降低认知门槛。
3. 看平台规范
- iOS、Android、HarmonyOS 各自有官方设计语言;
- 尽量保持平台一致性,避免用户产生违和感。
4. 看应用场景
- 长时间使用的系统(如后台管理)适合清晰分层的拟物;
- 快速切换的APP(如短视频、购物)可采用轻量化扁平风格。
总结
UI 设计从来不是一场“谁取代谁”的战争,而是一场“谁更适合谁”的匹配游戏。
从扁平到拟物,不是风格的轮回,而是用户体验认知的进化。真正的优秀设计,永远是以人为本,以目标为导向。
如果你一味追着潮流跑,而不去思考你的用户真正需要什么,那最终只会换来一句:“这个界面,我觉得怪怪的。”
与其纠结风格之争,不如回归本质:
- 你服务的是谁?
- 他想完成什么任务?
- 他最怕遇到什么障碍?
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UI 设计才能真正成为产品体验的加分项,而不是表面热闹的“花瓶”。
所以,请记住一句话:
风格只是形式,体验才是目的。
现在就开始重新审视你的设计方向吧,别让“好看”掩盖了“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