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知识点
1️⃣ 生理功能
- 主受盛化物:
① 结构:上接胃幽门,下连大肠阑门,呈迂曲管道状。
② 功能:接收胃腐熟后的食糜,进一步消化为精微与糟粕(《素问》:“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泌别清浊:
① 清(水谷精微+津液):经脾输布全身,部分津液下注膀胱为尿液。
② 浊(食物残渣+部分水液):传至大肠形成粪便。
③ 临床意义:若功能失常→腹泻、尿少,治则“利小便以实大便”。
- 主液:吸收大量津液,参与水液代谢(小肠实热→小便短赤涩痛,甚则尿血)。
2️⃣ 脏腑关系
- 与心为表里: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心火下移小肠可致尿赤灼痛。
- 与脾胃协同:脾胃运化依赖小肠受盛化物,小肠功能失常则脾失健运。
3️⃣ 病理表现
- 虚证:小肠虚寒→腹痛喜温、腹泻完谷不化。
- 实证:湿热下注→小便灼痛、舌红苔黄腻。
二、考研高频考点
✅ 功能定义:
-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内涵及临床意义(必考名词解释)。
- “利小便以实大便”的治法依据(案例分析高频点)。
✅ 脏腑关联:
- 心与小肠表里关系的生理病理表现(如心火下移证)。
- 小肠主液与膀胱、肾的关系(易考多选题)。
✅ 经典应用:
- 《医宗金鉴》治小肠湿热用导赤散(考点:方剂配伍原理)。
三、历年真题示例
1️⃣ 选择题:
“患者腹泻、尿少,治则首选?”
A. 健脾止泻 B. 利水渗湿 C. 清热燥湿 D. 温肾固涩
答案:B(体现“利小便实大便”原则)。
2️⃣ 名词解释:
- 泌别清浊:小肠将食糜分为精微与糟粕,调节水液分布的功能。
- 小肠主液:强调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时对津液的输布作用。
3️⃣ 论述题:
“试述小肠与脾胃在消化吸收中的协同关系”
答:需从受盛化物→脾运化、泌别清浊→水谷精微生成两方面展开。
四、必背条文
经典理论:
-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小肠泌别清浊,水液渗于前,糟粕归于后”(《类经》)。
临床治则:
- “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景岳全书》)→ 强调利水止泻。
脏腑关系:
- “心热移于小肠,则小便赤涩”(《医学入门》)。
五、复习策略
1️⃣ 重点记忆:小肠三大功能定义、与心/脾胃的关联、湿热/虚寒证表现。
2️⃣ 真题强化:近5年考研中“小肠主液”相关考题出现率超40%。
3️⃣ 思维导图:构建“结构-功能-病理-治法”框架,结合病例分析(如腹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