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设计原则与实践范例

本文探讨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课程定位模糊、内容难度分化、教师专业知识不足。提出了人工智能课程设计的三大原则:关注基础性知识、强调内容横向联系和区分度进阶性。并以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智能垃圾分类和表情自动识别为例,展示了如何依据这些原则进行课程设计,旨在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CN10-1490/G4)系教育部主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教育专业期刊,主要服务于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校长,以及师范院校师生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本公号是刊物“纸数联动”的支撑平台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人工智能教育,以培养适应智能社会的创新型人才。美国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启动了美国K-12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英国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需要让学生对人工智能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理解。欧盟发起“1%的欧盟公民掌握人工智能基础”倡议,并建立“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在线课程。我国也高度重视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18年4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2019年2月,教育部发布《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指出要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一些省市也积极开展了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探索。

但这些探索还较多停留在政策制定、课程整体架构以及课程实施策略等理论层面。为从实践层面提升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质量,本文给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范例,为中小学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提供科学可行的示范性路径。

当前我国中小学

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北京、广州、深圳、天津等多个城市相继设立实验校并建设了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积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定位较为模糊

由于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普遍缺乏对人工智能学科的清晰认识和深刻理解,容易将其与编程教育、创客教育或机器人教育等混淆。很多学校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只是将原有的图形化编程课程或机器人课程进行简单修改,其中大量的课程内容和实践活动甚至完全一样。课程定位的模糊化导致了教学内容背离了人工智能知识体系,也难以体现人工智能学科本身的基本思想和重要概念,有悖于国家倡导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初衷。

(二)教学内容的难度分化较为严重

有些学校的课程设计,将人工智能学科大量的抽象模型和理论直接引入课堂。然而,学生很难具备所需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易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对人工智能知识的学习兴趣。有些学校的教学内容则只强调体验式学习,大量进行简单的实践活动。这类活动通常可以在课堂活动中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但人工智能知识的学习却停留在浅层水平,学生很难在此过程中体会和学习到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知识和基本思想。

(三)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储备,缺少相应教学策略

人工智能学科的专业性特点对中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