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应用

荧光分光光度法基于分子吸收特定频率辐射后发射荧光的原理,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这种方法涉及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适用于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定量测定,包括元素分析和生物有机化合物分析。荧光分析法因其试样量少、可提供多种物理参数而被广泛使用,但应用范围相对有限。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荧光分光光度法原理

  1. 分子荧光的产生

(1)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 单重激发态S:电子自旋方向和处于基态轨道的电子配对。

三重激发态T:电子自旋方向和处于基态轨道的电子平行。

 

(2)分子能级与跃迁

基态(S0)→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速度最快、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1. 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1)荧光的激发光谱曲线 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发射波长),化合物发射的荧光(磷光)强度与激发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I ) 。激发光谱曲线的最高处,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最多,荧光强度最大;

(2)荧光光谱

固定激发光波长, 化合物发射的荧光强度与发射光波长关系曲线(图中曲线II)。问题:荧光(磷光)的激发光波长如何选择?Stokes位移: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差值。发射光谱的波长比激发光谱的长。

 

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的关系

(1)定量依据

 

  1. 荧光、磷光分析方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

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为什么?

分光光度法所检测的是两个较大的信号的微小差别,荧光光度法检测的是很小背景值上的荧光强度。

(2)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吸收光谱;

(3)试样量少

(4)可提供比较多的物理参数

缺点:应用范围小。

二、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测量荧光的仪器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激发光源、样品池、双单色器系统、检测器。特殊点:有两个单色器,光源与检测器成直角。基本流程如图: 单色器:选择激发光波长的第一单色器和选择发射光(测量)波长的第二单色器; 光源:氙灯和高压汞灯,染料激光器 检测器:光电倍增管

 

三、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1. 无机化合物的分析

与有机试剂配合物后测量;可测量约60多种元素。

铍、铝、硼、镓、硒、镁、稀土常采用荧光分析法;

氟、硫、铁、银、钴、镍采用荧光熄灭法测定;

铜、铍、铁、钴、锇及过氧化氢采用催化荧光法测定;

铬、铌、铀、碲采用低温荧光法测定;

铈、铕、锑、钒、铀采用固体荧光法测定

  1. 生物与有机化合物的分析,见表 :

 

 

本文转自百度文库D粇,链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fc59a757bed5b9f3f90f1c9f.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