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生物传感器要点解析

前言

压电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高灵敏的压电传感器与特异的生物反应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生物分析方法,这一方法不需要任何标记,且仪器构造简单、操作方便,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逐渐成为生物传感器领域中的一项研究热点。本文就压电免疫传感器及压电基因传感器在微生物、蛋白质及基因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作一综述。压电生物传感器将在分子生物学、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开发、司法鉴定等领域具有很大开发潜力。

1 压电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1880年雅克•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兄弟首先发现了石英等一些晶体的压电现象,后来1959年Sauerbrey 推导出气相中有关晶体表面所载质量与谐振频移的Sauerbrey方程:

v F = KF2 v M PA

v F:晶体吸附外来物质后振动频率的变化(Hz)

K:常数

A:被吸附物所覆盖的面积

F:压电晶体的基本频率(MHz)

v M:被吸附物质的质量

从方程可知,石英晶片在气相中振荡时,v F与v M 呈简单的线性关系。如果设法让晶体选择性地吸附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便能制成压电生物传感器。后经研究发现:在液相中,石英晶体不仅对质量敏感,而且会受到温度、气压、液体密度、粘度、介电常数等多因素影响,但其中质量负载和粘性耦合是导致压电石英晶体频率变化的两个主要作用机理。因此根据检测原理的不同,压电生物传感器分为质量响应型和非质量响应型,它们在免疫学、微生物学、基因检测、血液流变、药理研究以及环境等科学领域具有重要运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2 压电生物传感器的基本构成

压电晶体具有一定的谐振频率,如9MHz、27MHz等。最常用的为石英晶体,按AT方式切割。石英晶体片夹在两片金或银电极之间,成为夹心形。质量响应型压电传感器则在石英晶体层表面固定有某种生物分子识别物质。一般来说理论上可允许检测10-12g级的痕量物质。

压电检测系统一般设置两个振荡电路,一个是晶体检测振荡电路,一个是晶体的参比振荡电路。参比电路是为另外校正温度、气压、粘度、缓冲体系以及其它一些干扰的影响,消除误差。

压电晶体的谐振频率以及频率的改变由频率计数器完成,再由经电脑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

3 压电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如前所述,根据检测原理的不同,压电生物传感器一类为质量响应型,即晶体表面质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微小改变将引起频率的改变,通过测定vF 可知vM。由于此类传感器对质量改变非常敏感,因此有人亦将之称为石英晶体微天平QCM( Quarts Crystal Microbalance)。另一类为非质量响应型,利用电导率或粘度等变化引起的频率改变来进行检测,有人曾报道用此类压电传感器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沉。由于目前关于质量响应型的压电传感器研究较多,以下主要介绍此型的应用。

用于微生物的检测:

白色念珠菌的检测

第一个报道用压电微质量法检测微生物的是Muramatsu 等人。他们用C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处理石英晶体,然后用特异性抗体包被。检测时,将压电芯片浸入可疑样品液中,由于免疫吸附念珠菌,晶体表面的质量增加,测得谐振频率减少,并获得了线性范围。而且在相同的混合液中对酵母菌无响应,因而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肠道菌的检测

Plomer在1992年介绍了一种可以检测食物以及饮用水中的所有肠道细菌压电免疫传感器。他们通过蛋白A将抗肠道细菌共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包被在10MHz的石英晶体表面。实验中以大肠杆菌为例,菌液浓度在106~ 109个Pml范围内可引起晶体频率有意义改变。这样通过频率的变化可以测出肠道细菌的数量。

此外还可用于爱滋病病毒、胰岛素、免疫球蛋白检测等。

压电基因传感器:

压电基因传感器属于质量响应型传感器,是基于压电石英谐振对其表面质量变化敏感的原理,在晶体表面固定大量特异的寡核苷酸序列,利用其与溶液中互补的核酸序列发生杂交反应,导致晶体表面微质量改变来检测特定的靶基因序列。

迄今为止压电基因传感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988年Fawcett等首先利用压电谐振器检测晶体电极表面固定的聚尿苷酸与溶液中的聚腺苷酸的互补杂交。1993年Naomi等人详细报道了其研制的压电基因传感器。

后来随着液相压电传感器技术的成熟,通过现场监测杂交过程,使压电基因传感器更为简便和快捷;同时也可进行表面杂交过程动力学的研究,并为基因传感器的优化提供依据。这方面率先开展研究的是Okahato实验室,他们测定了10~30个碱基的寡核苷酸双链互补结合的平衡常数,结合及解离的速度常数等动力学参数以及表面的杂交结合量;通过改变探针的固定方法,探针和靶基因的长度、错配的碱基数、杂交温度、杂交液离子强度等因素,详细研究了传感器表面杂交过程的动力学特性。

小结

压电生物传感器以它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体积小、易于携带等特点,在分子生物学、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开发、司法鉴定等领域具有很大潜力,尤其对于医院检验工作,将取代繁琐的操作,庞大的仪器和众多的实验室。基于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片技术而建立的微缩实验室( Integrated Laboratory on Chip, ILC)将会使一滴血就能在病人床旁检测出大量疾病信息的愿望成为现实,因而具有可观的开发前景。但作为一个新技术新方法,要使其真正成为常规分析仪器,还要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

本文转自中国知网,作者:汪江华,府伟灵。

更多科研干货教程,可以点击下面链接获取哦~

生物检测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制造业工厂中两条交叉轨道(红色和紫色)上的自动导引车(AGV)调度问题。系统包含2辆红色轨道AGV和1辆紫色轨道AGV,它们需完成100个运输任务。文章首先介绍了AGV系统的背景和目标,即最小化所有任务的完成时间,同时考虑轨道方向性、冲突避免、安全间隔等约束条件。随后,文章展示了Python代码实现,涵盖了轨道网络建模、AGV初始化、任务调度核心逻辑、电池管理和模拟运行等多个方面。为了优化调度效果,文中还提出了冲突避免机制增强、精确轨道建模、充电策略优化以及综合调度算法等改进措施。最后,文章通过可视化与结果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调度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和对自动化物流系统感兴趣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及学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适用于制造业工厂中多AGV调度系统的开发与优化;②帮助理解和实现复杂的AGV调度算法,提高任务完成效率和系统可靠性;③通过代码实例学习如何构建和优化AGV调度模型,掌握冲突避免、路径规划和电池管理等关键技术。 其他说明:此资源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代码实现和理论分析,还包括了可视化工具和性能评估方法,使读者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AGV调度技术。此外,文章还强调了任务特征分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基于任务特征的动态调度策略,以应对高峰时段和卸载站拥堵等情况。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一个使用MATLAB编写的基于FDTD(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仿真系统。该系统采用了ABC(吸收边界条件)和正弦脉冲激励源,并附有详细的代码注释。文中首先介绍了关键参数的选择依据及其重要性,如空间步长(dx)和时间步长(dt),并解释了它们对算法稳定性和精度的影响。接着阐述了电场和磁场的初始化以及Yee网格的布局方式,强调了电场和磁场分量在网格中的交错排列。然后详细讲解了吸收边界的实现方法,指出其简单而有效的特性,并提醒了调整衰减系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描述了正弦脉冲激励源的设计思路,包括脉冲中心时间和宽度的选择,以及如何将高斯包络与正弦振荡相结合以确保频带集中。此外,还展示了时间步进循环的具体步骤,说明了磁场和电场分量的更新顺序及其背后的物理意义。 适合人群:对电磁波传播模拟感兴趣的科研人员、高校学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FDTD方法及其具体实现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教学演示、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等领域,旨在帮助使用者掌握FDTD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阅读建议:由于本文涉及较多的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建议读者提前熟悉相关背景知识,如电磁理论、MATLAB编程等。同时,可以通过动手实践代码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