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星友提问:
最近跟一个top4直博的同学聊天,计算机专业,他才博一,透露现在就年薪15~20w了,我感觉他日子也挺轻松的,还学吉他、健身。
感觉心里好柠檬,我觉得我有机会有能力做到的,但是呢因为自己比较懒惰,没有那么深爱代码,导致现在不高不下的水平,学校top,水平一般。
综合比较感觉还是考公是自己最优选择,如果我要是他们组的女生,肯定看不上公务员20几万的工资了。
我其实有点疑惑,现在的女权追求男女平等,我觉得女生也应该去发展事业,追求高薪。但我心里又觉得其实男生找对象而言,绝对是身材长相>能力,我也准备搞好身材变更漂亮,我是被世俗思想荼毒了吗?
其实就是有点忧伤,丧失了高薪的机会。
回答:
先谈高薪好不好赚。
目前众所都知的高薪行业,非互联网和金融莫属,你学计算机的,咱们就说互联网,实际上互联网行业的高薪岗位比金融行业要多1-2个数量级。
我以前提到过,朋友圈里,有个同一级校友,毕业后去了国内某二线互联网公司,一年后跳槽到当时才几十名员工的字节跳动,目前管理两三百人规模的团队,身价超5亿。
也提到过两个12年13年毕业,就进入阿里巴巴,30岁晋升到P8,目前带5到10人团队,年薪总包超过150万的同学或师弟。
这几位,都来自普通的农民或职工家庭,完全靠自身努力和踏中历史进程,在北京和杭州买房定居,娶妻生子,工作上顺风顺水。
这是励志的故事,下面说几不那么顺利的真实故事。
故事一,前几天,网友A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想听听我的看法。
A本硕985,10毕业进入业内头部芯片公司做程序员,一干就是4年,14年跳槽到are you OK手机公司,18年跳槽到某创业公司,当时还问过我对这家公司的看法。
A年19年底被裁,年后来了某当红短视频公司,现在又收到了阿里某事业群P7的offer,两边都是大头兵,待遇差不多,前者多几万。
他比较倾向于去阿里,理由是现在的公司整体年轻化,身边同事包括直属领导都是90后,他32岁,感觉没什么优势,阿里毕竟老牌公司,各方面比较正规,也能得到锻炼,最主要的,年龄结构应该正常点。
他特别强调了年龄结构。
在提倡年轻化的IT公司,身边同事,就自己年龄最大,但又不是领导,这种感觉着实不妙,经历过的人都懂。
其实这位朋友读书挺早,20岁就大学毕业了。
我说你这年龄优势太大了,他说年龄小劣势很多啊,初入社会,因为年龄小情商低不扛事,错过了许多机会,工作前几年都是浑浑噩噩过的,现在有些着急了。
故事二,同学B,毕业去事业单位干了两年,因为工资低看不到立足北京的希望,跳槽去了百度,一干就是4年,18年年初跳槽到某当红短视频公司,19年下半年,有天晚上10点多打我电话,他说刚下班,一个小时后到家,问我方不方便聊聊,那次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
B说他当时带一个七八人的小团队,其中有个老家西北地区的小伙子,985硕士毕业,在这家公司干了两年,得到了一份西北某省会城市一所211大学计算机机房的老师工作,非教职,事业编,月薪五六千。
小伙子跟B说,他思考了很久,北京虽然工资高,但除了通勤上班加班就是睡觉,完全没有生活。行业红利吃尽,身边同事背景类似,出头概率不高,北京买房是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娶妻生子等人生大事。
迟早要离开的,小伙子反复权衡之后,决定趁这个机会回去,买房娶妻生子都能早一点落实,这两年赚的钱,够在省会首付一套房子,月供压力也能接受。
B当时也算混的不错,加上期权年终奖,税前年薪过百万,他当时也是32岁,对未来依然充满忧虑,这事给了他一个不小的冲击。
当然,他找我不仅仅是说这个小伙的事情,而是当时他有个转岗机会,跟对方部门领导都谈好了,那边是核心部门,正缺人,但过去就意味着转换业务方向,原来的方向已经做了5年,不是什么热门方向,也没了热情,但终归熟悉,难以割舍。
另一方面他觉得这是个更上一层的机会,这对他非常重要,但过去了能不能成功融入团队,也是一个疑问。风险和收益,方方面面,我们讨论了很多。
最后,他还是转岗过去了。
故事三,原百度同事C,这老哥985本硕,做事靠谱,性格随和,任劳任怨,没有太强烈的事业心。
C毕业后在华为和IBM一共干了五年,11年去了百度,那年他大概30岁,给的职级是T4(百度应届生入职定级T3)。
曾跟他聊过,我说你刚进百度怎么定级这么低,以你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至少得T5,才比较合适。
他说当时搞不清百度的级别,不想继续在原来的公司干了,11年百度还是BAT三巨头里最闪亮的那颗星,能进百度,职级offer啥的都没有讨价还价就过来了。
C进来后,换了几次部门,都是比较边缘的项目,有些还做死了,花了4年时间从T4晋升到T6,跟阿里的P7差不多。
16年部门重组,阴差阳错被划到一个核心产品线,17年两次晋升答辩,都没能通过,在部门已经不好混了,那时他已经陷在一个做好了算本分,做不好要背锅的项目里,新入职的应届生都不愿意跟着他干这项目。
这倒也不能怪应届生,哪个职场新人不是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出成绩,升职加薪更上一层呢。背井离乡北漂住出租房平时充电加班不就是为了奋斗出个前途么,无益于自身快速成长的投入,都耗不起啊。
这项目继续干一年也晋升无望,C找上线经理交涉,无果,后来经理也在部门调整中被边缘化。
我不是17年来杭州了吗,当时跟他交流还挺多,就建议他出去看看机会,快手和字节都还在大量招人,都需要他那种业务经验的候选人,算是一个机会,他当时36岁,再不出去以后就更不好出去了。
C准备了一番,面试了好几家,包括前面提到的两家,都没能通过。
后来听他说,不打算折腾了,混着吧,尽量保住工作,业余时间开始琢磨股票和理财。
他说换位思考,他现在的部门,也不会招一个他这个年纪一线干活的程序员,也就是说如果他出去,就进不来了。
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平和了许多,少了几分抱怨,多了几分对现任东家的感激。
C说的没错,虽然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但换了好个业务方向,之间没有太强的关联,原来开发那些产品和业务都被更新的东西取代了,那些经验也就不再需要了,最近干的这块业务,当时的实际经验其实不超过两年,也就是说,他在这个业务上的经验,跟一个毕业2年,入行就干这个的二十七八的计算机硕士差不多,而人家精力充沛,也要价更低。
你是老板,你要谁呢?
一年多没联系C,不知道现在什么情况,百度未来的营收还会进一步受到头条的冲击,裁员将不可避免。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三个故事里都提到了当事人的年龄,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因为互联网等IT行业,真的是一个年轻人的战场,中美两大IT大国都是这样。
我特意查了下,美国排名前五的IT公司,除了Facebook,其他四个市值都曾经超过万亿美金,他们的创始人首次创业的年龄,都不超过26岁。
1、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创建苹果时分别21岁和26岁;
2、盖茨创建微软时20岁;
3、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时20岁;
4、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办Google时25岁;
5、贝佐斯创办亚马逊时31岁,更早之前他第一次跟别人合伙创业时26岁。
中国99年前后创业的互联网大佬:
1、丁磊创办网易时26岁;
2、李彦宏创办百度时32岁;
3、马云创办阿里巴巴时35岁,他辞去教师职位首次全职创业时31岁;
4、马化腾创办腾讯时27岁;
5、刘强东创办京东时25岁。
2009年后创业的互联网新贵大佬:
1、王兴31岁创立美团网,他首次全职创业(校内外)时24岁;
2、张一鸣29岁创办字节跳动,他首次独立创业(九九房)时26岁;
3、程维创办滴滴打车时29岁;
4、黄峥35岁创办拼多多,他首次全职创业时27岁。
为什么这些服务个人消费者的巨头公司都是在创始人很年轻的时候创立的?
原因很多,我想到几点:
第一,一个公司要成长为巨头,一般刚开始是在某个巨头看不上的非主流领域,或者以非主流的方式来满足原有用户,这种非主流被慢慢接受,成了主流,站稳了脚跟,比如今日头条。
因为,新入局者很难以领导者定义的游戏规则来打败原来的领导者。
就像中文通用搜索领域的百度,腾讯360搜狗长时间在这个领域厮杀,都没占到什么便宜,反而牵涉过多精力,错过了更大新兴领域的增量机会。
第二,这些公司起家的产品,都是先在年轻人里打开市场。
中老年人的世界观和生活习性已经定型,不容易受到影响,年轻人更喜欢尝鲜,等这些年轻的用户成长起来,他们用到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成了主流。
QQ的初始用户是中学生,Facebook的初始用户是大学生,美团外卖的初始用户是大学生和写字间白领,快手的初始用户是小镇青年,抖音的初始用户是城市青年。
年轻人更懂年轻人,年轻人更能做出年轻人喜欢的产品。
实际上,一些大用户量的产品基本都是在公司早期阶段推出或者收购的,
Google的搜索、gmail邮箱、chrome浏览器、地图、YouTube、Android都是在公司早期自研或者收购的。
百度搜索,百科,知道、贴吧等明星产品,都是公司创立前三四年推出的,后面几乎没有推出过受大众欢迎的产品。
大公司强在工程技术和资金,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来催熟叫好但短期难以盈利的产品。
正如YouTube和Android,正是Google源源不断的投入,终于打造成了新的印钞机。
以前写过不少自己跳动的文章,为什么看好字节跳动,因为上万人规模的公司里,这家公司有着最年轻且能打的管理层,为什么说百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因为他的管理层老龄化太严重了,且看不到改善的迹象。
2019年,46岁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双双卸任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CEO和总裁职务。
同年,55岁的马云在阿里20周年庆典上退出管理层,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已经传承到了第三任负责人,阿里的30多位合火人里面有了5位80后,其中掌管淘宝和天猫,占整个阿里八成营收的蒋凡,85年生人。
阿里巴巴内部一直在推动管理层的年轻化,去年IT人的微信群里一条消息疯传:蒋凡要求尽快实现P8全员35周岁以内。
舆论一时哗然,虽然阿里有出来辟谣,并没有扭转方向。
一个10人规模的团队,理想化的健康结构可能是,1个P8做管理,负责对外沟通和协作,2-3个P7带着6-7个P6、P5干活(阿里应届生入职定级P5)。
华为和阿里等公司,在公司业务发展比较平稳的时候,每年每级别进行考核,一边重奖“火车头”,让优胜者脱颖而出,快速晋升到管理层,同时严格淘汰末尾10%的“平庸者”,由此保持团队的年轻化,类似的制度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里实行。
网友们经常调侃: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
面试造火箭是为了网罗到将来的火车头,入职拧螺丝钉,P6 P5足够胜任,每一个业务团队,都是脏活累活多,根本没必要养那么多高P高T。
站在老板的角度,成本是一方面,团队活力是另一方面,每年例行考核+重奖火车头+严格末位淘汰,是维持这种健康结构的不二大法。
前不久,脉脉上有很多内部员工爆料,数字公司某部门裁员15-20%。
公司回应:没有裁员,系合理优化,某些岗位还在大量招聘。
这也是常态,裁掉实际上干着低级别员工活的高级别员工,不就可以招更多的低级别新鲜血液。
写了这么多,并不是想劝退各位。
相反,我想告诉大家,目前互联网是高薪行业,但从业人员的平均职业生命不一定比小姐们更长,进来之前多了解,三思后行。
这个行业,特别适合聪明,贫穷,渴望致富,又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来完成原始积累,起薪高,前期涨得还快,用不着送礼走后门,能不能进来关键在自己,来了就要争取做火车头。
也有残酷的一面,一定的年龄到不了一定的级别,就意味要被迫离场,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基本35岁到顶,后面多干一年是一年,类似职业运动员。
平均每个玩家有10年左右的机会窗口期,该跳槽跳槽,该换方向换方向,不要浪费时间,努力向上爬,爬得越高,就可以干多越久。
话说回来,是不是其他国家也这样?
还真不是。
有朋友在东京,他说那边的各行各业都缺人,尤其缺程序员,那边的程序员没有中年失业问题,干到50岁都没问题,加班氛围也没有国内严重。
当然,那边程序员的工资,并不比社会平均工资高出太多,“高薪”并不明显。
放眼世界,几乎所有普通家庭背景的年轻人能进入的高薪行业,都是高强度高淘汰,硅谷的码农,华尔街的金融民工,都是如此。
回到题主的问题,我们得先承认,任何一个稳定的社群,其结构,不分种族,无论古今,都是从上到下,分为多个阶层,好比金字塔,上面的人少,下面的人多,上层的人比下层的人掌控更多的社会资源,职场也是如此。
出人头地,意味着要向上爬一层或者几层,除了自身实力和超越群体的努力,运气不可小觑,因为向上的路,挤满了同样优秀又努力的人,而能更上一层的,毕竟是少数幸运儿。
跟题主一样的985/211毕业生,都是同龄人里的幸运儿,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一路过五关斩六将,PK掉99%的同龄人,才能上一个末流985,PK掉97%的同龄人,才能上一个末流211。
能上211,就是同龄人里超过两个标准差的优秀。
985或者211毕业生,已经足够幸运,但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把拥有当做理所当然,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因为物以类聚,身边都是这种背景的人。
幸存者偏差,大家关注到的都是各行各业的成功者,与之较劲的多是身边起始条件跟自己差不多,但当下表现比自己出色的幸运儿,而不是那些掉队者。
面对那些暂时的优胜者,以为自己也可以,正如题主所说“我觉得我有机会有能力做到”,但又有提到“自己比较懒惰,没有那么深爱代码”,导致现在不高不下的水平,学校top,水平一般。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本科,你跟这位直博的同学都没拉开距离,人生是马拉松,这你中点还没到,因为自己的懒惰和没有那么深爱代码,后半程可能就被他甩开了。
进入职场,比如互联网,竞争依旧激烈,群体内各人的表现,仍然符合正太部分,一个标准以内,也就是68%的人,5年内就会明显掉队……
你提到这位同学博一年薪就能到15-20万,还能玩吉他和健身,可见这位同学头脑灵活,且精力充沛执行力一流,这都是有助于出人头地的重要特质。
不要小瞧这种一正一负的差异,排除运气成分,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在强调重奖“火车头”和淘汰“平庸者”的职场里,一个“比较懒惰,没有那么深爱代码”的985/211科班男,都很容易掉队。
更不要说题主是一位女性选手,跟相同背景的男同事竞争起来天然不具备优势。
所以,不建议题主进入这个行业,干不长久。
作为一个追求男女平等的新时代女性,你觉得放弃高薪,有点忧伤,其实完全没必要。
上面3个故事里的主角,都或多或少踏到一点移动互联网红利,才有了现在的表现,他们才是头部公司里,985/211毕业生,这个群体的大多数。
现在行业红利吃尽,工程师红利依旧(大量的毕业生排队等着入场),刚入行的年轻人预期适当放低一点,有益生心健康和做出正确的长期决策。
985/211毕业生群体,也只有小部分幸运儿,能在职场初期,过关斩将,进入头部高薪公司。
顶着名校名企的光环,一个个自以为是小甜甜,不加警惕,温水煮蛙,8到10年转眼过去,猛回头大部分人成了牛夫人,后续的职业生涯难以为继,钱也没有赚够,这就是多数IT人的尴尬。
这个时候,公务员的优势就出来了。
疫情过后,大片大片的公司,裁员的裁员,降薪的降薪,你听说公务员有裁员和降薪的吗?
只要不违法乱纪,公务员不裁员也不降薪,稳定,哪怕不升职,也可以慢悠悠干到退休。
稳定有多重要,去银行申请一次贷款就知道了,银行为什么偏爱贷款给公教医群体,因为稳定,不怕失业还不上款。
另外,关于公务员,你看世界各地的政商家族,普遍都是祖上经商,富有之后,子弟从政,权生钱钱生权,政商两条腿走起来,稳稳当当,这些名门望族可不傻。
中部地区某贫困县一个普通的2万人口乡镇,财政所所长干到退休,老家住着百万的别墅,高中毕业当兵转业回来话都说不太利索的儿子,在他的运作下,35岁左右就坐上了县里某非实权部门局长的位置,房车(县城)更是不在话下,生活质量也比北上深杭一线互联网大厂一线码工强多了。
不必说一二三线大城市,中东部地区县一级的政府采购、建设、交通、规划等部门,一个小领导,所掌控的资源,和由此产生的隐形收益,大家自行上网了解。
当然,公务员也分三六九等,部门跟部门,地区跟地区差异很大,这个要仔细了解。
高薪的职场岗位,就在那么五六个大城市,那里房价同样畸高,哪怕高薪的互联网从业者,也难以留下来。
题主top学校硕士,20万的公务员岗位,可选的二三线城市一大把,公务员路线是一个更优选择。
“但我心里又觉得其实男生找对象而言,绝对是身材长相>能力,我也准备搞好身材变更漂亮”,有这个想法,说明你已经能从市场需求出发,来反推自己的生存策略,这是难得的现实感,完全不必自责,说明你成长了。
最后总结一下:
有人说人的成长分三个阶段:承认父母是普通人,接受自己是普通人,允许孩子是普通人。
能看到这篇文章的都是普通人,特别优秀和特别差劲的都没必要看。
能考上985/211的,都是同龄人里超越两个标准差的优胜者,985/211毕业生群体里,两个标准之内的都是普通人。
作为一个普通人,找到一份足够养家糊口的工作,照顾好家人,不给社会添乱,必要的时能回馈社会,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不是每个人都合适进入高薪高强度高淘汰的行业,也没有必要,看长远一点。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职业规划就规划如何更加优雅,更加长期,赚更多的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衣食无忧了,才能去实现更高形式的需求。
家庭传承是一场接力赛,上一代决定下一代的起点,结婚就是给自己找个队友,共同对抗世界的不确定,跑好自己这一棒。
提高自己身上的利他属性,能找到更好的队友。比如,男的提升赚钱能力,女的搞好身材边漂亮,都是利他点,相反,烘焙旅游之类的爱好,就不是啥利他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