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组率
入组率是代表病案首页质量的关键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入组率=入组病例数/分析病例数,其中分析病例数=病案首页上报病例数-住院天数大于60天病例数-重复无效病例数。同时入组率=入组病例数/(未通过病案质控的病例数+未入组病例数+入组病例数)
- DRG组数
DRG组数是指该医院治疗病例所覆盖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数量,每个DRG表示一类疾病。出院病历覆盖的DRG范围越广,说明该医院能够提供的诊疗服务范围越大。
- MDC数量
诊断相关组(DRG)共覆盖26个MDC,该指标作为评价医院学科发展均衡性的学科范围。如果医院没有收治26个MDC组中的某一组病例,则定义为“专业缺失”;如果医院有“专业缺失”,说明该医院临床学科发展均衡性不佳。
- 总权重
权重是一个相对概念,DRGs-PPS相对权重反映该病组相对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复杂程度,计算公式为:各病组的权重是每一病组的平均费用与全部病例的例均费用之比。总权重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医院的服务产出。
- 病例组合指数(CMI)分析
CMI值是医院的例均权重,国际上将CMI值作为评判医疗服务技术难度的重要指标,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医疗机构治疗此类病例所耗费的医疗资源较高,说明治疗此类疾病的难度较大。
- 时间与费用消耗指数分析
“住院服务效率”可通过“治疗同类疾病医疗费用高低和住院时间长短”来反映。具体而言,是把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经过DRG标准化变换,构建出费用消耗指数和时间消耗指数两个指标来评价医疗服务效率。
时间与费用消耗分布图中,横纵坐标轴用“X=1”和“Y=1”两条直线把医院分入4个象限。按照上述费用消耗指数和时间消耗指数的定义,处于第一象限属于服务效率较低,因为收治同类的疾病,其费用较高,住院时间较长。相反的,处于第三象限的医院效率较好,因为他们收治同类的疾病,费用较低,住院时间较短。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医院,效率问题分别出现在住院日较长和费用较高。
- 医疗质量与安全
利用各DRG病例的住院死亡率对不同DRG进行死亡风险分级。经过“死亡风险评分”以后,风险评分为1分、2分、3分和4分的DRG分别称“低风险组”、“中低风险组”、“中高风险组”和“高风险组”。在本次评估中,低风险组死亡率用于度量医院住院服务的安全性。
医院低风险组死亡率=医院所有低风险组病例的死亡病例数/低风险死亡组所有病例*100%。低风险组是疾病本身导致死亡的可能性极低的病例类型。因此,低风险组的死亡率,提示临床或管理过程可能存在问题。
二.DRGS指标计算方式
1、入组率
入组率:充分反映医院的管理水平,入组率太低会明显降低总权重。
排除病例数 = 住院天数大于60天 + 住院费用小于5元
未入组病历数 = 未进入DRGS组的病例数
入组率计算公式如下:
入组率 = 入组病历数/(病例总数-排除病例数)*100
2、DRGS组数
诊断相关组数:某机构或区域,分到的DRG组个数,代表了医院收治病例所覆盖疾病类型的范围。
3、DRG权重(RW)
DRG权重(RW): 根据医疗费用越高消耗的资源越多,病情相对越严重的总体思路,计算每个DRGs组相对全省次均费用的权重,综合反映各DRG组的疾病严重程度和资源消耗情况。
DRG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某DRG的权重=该DRG病例的平均费用或成本/本地所有病例平均费用或成本
4、总权重
总权重:反映医院服务总量,医院服务能力的评价标准之一。
总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总权重=∑(某DRG费用权重×该医院该DRG病例数)
5、CMI(病例组合指数)
CMI:是某个医院的例均权重,跟医院收治的病例类型有关,值高被认为医院收治病例的评价难度较大。
6、 时间、费用消耗指数
利用费用消耗指数和时间消耗指数评价医院的绩效,如果计算值在1左右表示接近平均水平;小于1,表示医疗费用较低或住院时间较短;大于1,表示医疗费用较高或住院时间较长。
计算步骤:
①计算区域各DRGs的平均费用、平均住院日
②计算医院各DRGs的平均费用、平均住院日
③计算医院与区域DRGs各组比
医院DRGs各组费用比 = 医院DRGs各组平均费用 / 区域DRGs该组平均费用
医院DRGs各组平均住院日比=医院DRGs各组平均住院日 / 区域DRGs该组平均住院日④
7、中低风险死亡率
死亡风险评分如下:
①死亡风险评分为“1”分,属于低风险组,表示该组 DRGs 的病例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②死亡风险评分为“2”分,属于中低风险组,表示住院死亡率在低于负一倍标准差。
③死亡风险评分为“3”分,属于中高风险组,表示住院死亡率在平均水平与正一倍标准差之间。
④死亡风险评分为“4”分,属于高风险组,表示住院死亡率高于正的一倍标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