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天体物理》P0

之前开的系列《球面天文学与天体力学引论》(后称《球天引论》)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更新了,一方面是那本书更偏于理论的推理和计算,而非全面的对天文或者天体物理进行讲解,所以只是一种提升推理能力的内容;另一方面是真的有点难,虽说枯燥的书讲的一般都是硬核知识,但是这也太硬了,特别是最近参加比赛也临近考试周,实在没时间去花太多时间去抠,所以那个系列更新会慢一点。

以下是之前的篇章,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球面天文学和天体力学引论》天体力学引论学习记录_现代天体力学导论-CSDN博客icon-default.png?t=N7T8https://blog.csdn.net/Blindbaby123/article/details/131611920?spm=1001.2014.3001.5502《球面天文学和天体力学引论》83节及1*节_球面天文学题目-CSDN博客icon-default.png?t=N7T8https://blog.csdn.net/Blindbaby123/article/details/131731687?spm=1001.2014.3001.5502《球面天文学和天体力学引论》番外1 历史简述——行星运动-CSDN博客icon-default.png?t=N7T8https://blog.csdn.net/Blindbaby123/article/details/131871996?spm=1001.2014.3001.5502然后最近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新的书,陆埮老师的《现代天体物理》,读了之后发现要比《球天引论》要全面不少,难度也骤减,相较于《天体物理学》也更生动一些;或者换句话说,它有着科普书的生动性和全面性易懂性,但是也有着教材书的条理性和学术性,我觉得是很值得读一读的书。

所以再开一个系列,专门用来记录我学习这本书的过程,把读到的内容进行凝聚,把核心要点更有条理更清晰地讲出来,也把我自己的理解加入其中,最后拼成属于我自己的《现代天体物理》。如果你亲自看《球天引论》,会发现其实我写的东西百分之七十都和原书差不多,但是如果是这本,我觉得属于我自己的东西会更多吧。还是希望各位能自己去看一看,买的话确实有点贵,上下册一本就一百多,还是建议图书馆借一下。

那么前言就说这么多,这次就当作是整个系列的引言,或者说是整个系列的P0吧。


本文用于记录本人在《现代天体物理》的学习,所以思路会同原书大致相同,但是会加上本人的其他推导与思考,希望能向读者传输一些思想与经验,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更新时间不定,主要看有没有空余时间

所以,让我们开始吧

目录

近代天体物理发展

暗物质与暗能量

暗物质与以太

重子与反重子


近代天体物理发展

揭示极小粒子与及大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规律是目前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人们仰望星空,常常会向天发问: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又是如何构成,他是怎样起源和演化的?我们观察到的物质世界包括我们自身,其最基本的组元是什么,他们遵循什么样的运动规律,基本粒子质量和物质-反物质不对称又是怎样起源和产生的?长期以来,这些基本问题一直是人类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驱动力。(取自1.1.1引言第一段)

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为黑体辐射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黑体,一种理想模型,能吸收所有到达其表面的电磁辐射,并将其转换为热辐射,其光谱特征只和其温度有关。
而在辐射频率趋向无穷大时,能量也会变得无穷大,这种结果被称作为“紫外灾变”。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说白了,就是一个用来验证“以太”的实验,其基本原理为光行差现象
即运动的观测者观察到光的方向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静止的观测者观察到的方向有偏差
通过这个实验,他们能得到地球与以太的相对速度
但是最后的结果,始终是零

而前者为我们带来了“量子论”,后者为我们带来了“相对论”,成为了我们近代物理的重要基石。

随后,20世纪以来大量积累的天文观测和不断发展的物理理论,特别是和理论,粒子理论和量子场论,超弦理论和统一场论,热力学理论和统计物理等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成为研究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演化的基本理论,为现代宇宙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29年哈勃观察到河外星系的距离与其红移成正比,表明了宇宙正在膨胀

1932年安德森在宇宙线观察实验中发现了正电子,验证了狄拉克相对论电子理论,成为了粒子物理发现的第一个反粒子。

这边简单介绍一下狄拉克相对论电子理论的狄拉克之海(空穴理论)
狄拉克假设整个世界都在一个电子海洋中,而电子海洋中的电子分为负能量电子与正能量电子
由于负能量电子的能量更低,那么根据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会趋向向负能量发展
若负能量电子已经充满了狄拉克之海,那么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剩下的电子就只能带有正能量了
而正能量电子,正是能让我们观测到的“正常”电子
根据狄拉克的猜想,如果从海中除去一个负能量电子,海洋中就会留下一个空穴
由于空穴还是海洋的一部分,所以这个空穴还是拥有惯性,就像它拥有丢失的电子一样的质量一样
并且空穴也拥有与该负能量电子等量相反的电荷
这就成为了我们能观测到的正电子
也不难看出,想要把一个负能量的电子激发成正能量电子,就需要付出双倍能量
最终得到一个负能量空穴和一个正能量电子,即正负电子
当正能电子坠入负能空穴,便会释放两者所有能量,即双倍能量,回归低能态

同年,查德威克在用α粒子轰击硼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并很快得出中子星的概念

1964年,盖尔曼等提出了粒子物理的夸克模型,粒子物理研究表明,物质的基本组成包括六种夸克和六种轻子以及传递其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并在其基础上建立起由量子规范场论描述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宇宙中所有可见物质与物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夸克和轻子通过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形成的

百度挖到一张图,省的我再打字了,这个很清晰了

1965年贝尔实验室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观察到由伽莫夫等人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而预言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一直被认为是宇宙学的标准模型

暗物质与暗能量

这些基于大爆炸理论的宇宙学标准模型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人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宇宙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时期及其物理现象,包括:电弱相变时代,强子时代,轻子时代,中微子脱耦,电子对湮灭,核合成时代,轻核素生成及复合时代,光子-重子退耦,微波背景辐射等。

而在近年来的天文观测表明,由夸克和轻子组成的所有已知物质,即重子物质或原子物质,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整个宇宙的组分中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还有绝大部分的宇宙组分我们并不清楚。目前,不同尺度的天文观测均显示宇宙中的绝大部分物质是由一种在宇宙年龄时间尺度上稳定,不发光,非相对论性运动的有质量的粒子构成,我们称之为暗物质

不仅如此,高红移超新星巡天告诉我们,宇宙正在加速膨胀,但是这与爱因斯坦引力理论所预示的“宇宙膨胀将因收到引力作用而逐渐减慢”矛盾,这或许就说明宇宙重存在另一种物态,其具有负压强,成为了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燃料,我们称之为暗能量

由此表明,我们现在的宇宙模型不再是通常的大爆炸宇宙学标准模型,而是先经过了大爆炸,之后又经过了一个快速暴涨的过程。在当前的宇宙组分钟,暗能量占73%,物质占27%,而在这27%物质中,又有85%左右为暗物质,这就说明我们可观测到的重子物质只占物质组分的15%,换算到整个宇宙,我们所观察到的重子物质只占宇宙组分的4%左右

暗物质与以太

倘若保守来看,这样一个相对作用较弱,可存在间接的弱相互作用,非相对性,有质量的物质,似乎成为了新时代的“以太”,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解决科学家所讨论的部分难以用现有理论体系解释的问题。

虽然确实如此,但是以太是为了修正理论而被引用的,所以更加理论化也更加理想化;它不仅象征绝对空间的存在,且除了荷载电磁振动之外,不再有任何其他的运动和变化。这使其成为抽象化的东西,被淘汰也是难免的了。而后来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也是为其宣判了死刑。

而暗物质是为了对实验及观测中出现的各种奇异现象而产生的猜想,且在其余地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验证,所以其不再是纯粹的抽象,而是有了一定的具象,可以用在各项天文学的现象解释中

2006 年钱德拉 X-射线望远镜观测到两个星 系团的合并,发现星系团中发光的热气体(由 X-射 线像确定其位置)和两个星系的质量中心(由引力 透镜观测确定其位置)并不重合。这一现象被认为 是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这是因为可见的重子 物质之间由于摩擦力而互相黏滞,但暗物质粒子 可以相互通过,从而造成星系团中暗物质和重子 热气体在空间上分离成两团。这个结果引起了学 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这基本排除了通过修改引力 理论来解释所观察到的异常现象的途径---引自《暗物质粒子探测:意义、方法、进展及展望》常进

所以站在历史角度上看,暗物质和以太并不相同;但是若是站在物理角度探索角度上看,它们其实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我们对现有理论的修正或者说是拓展,用于解决当下无法解释的问题,它们都象征着我们在科学路上的摸索成果,不论是否正确,都为我们解释了当下的问题,也能给广大学者科研人员一些新的审视万物的角度。

咳咳,扯远了

重子与反重子

另一个重要的宇宙学前沿课题就是,为什么宇宙中的重子物质远远多于反重子物质

目前的观测显示宇宙中的重子数与反重子数的差异与光子数的比例为

这说明宇宙中的重子数要远远超过反重子数,说的极端一点,宇宙中几乎没有反重子。

之前对物质与反物质的讨论我们提过,当正能电子落入空穴就会导致两者湮灭,并释放所有的能量,所以如果重子和反重子数量始终相等,那么最终也留不下什么了,能让现在重子数量远大于反重子数量的原因也许就是双方从宇宙诞生之初数量就不对等,且重子偏多,随后长时间积累导致了如今的现象。

苏联科学家萨哈罗夫提出了物质-反物质不对称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1.存在破坏重子数守恒的相互作用

2.电荷共轭-空间反射联合(CP)对称性破缺

3.宇宙演化过程存在热力学非平衡的相变,或者说偏离热平衡

我前文提到过说也许宇宙诞生之初双方数量就不对等,但是这种说法缺乏证据,而且在目前流行的“宇宙膨胀”理论下行不通。而正是第一个条件解决了这个问题,哪怕原初的数量对等,但是在后续发生相互作用使物质与反物质之间能互相转化也就实现了不对称。如果物质和反物质完全对称,则重子数守恒会在两边对等发生,仅仅剩下统计学意义上的多余量,也就是只剩下一点点,这显然不可能,所以第二个条件就说明粒子与反粒子之间有细微的不同,或者说对称性破缺。第三个条件则保证不对称宇宙的结果不被大爆炸产生的炙热宇宙中粒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热平衡还原为对称宇宙,如果用原书的说法就是

最终要产生非零的净重子数(即粒子与反粒子反应后剩下的,或者说两者的差),体系还必须偏离热平衡。偏离热平衡的因素可以是宇宙的膨胀,但是宇宙的膨胀速率只在宇宙早期时较快,因此对应的物理过程往往在很高能标,比如大一统能标等,而且温度下降时由于电弱量子反常导致的重子数破坏过程长期处于准热平衡,会抹掉相当数量已经产生的重子数不对称。

原书中有相当笔墨用来写关于希格斯粒子及其相关内容,包括上述提到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问题。

这方面我确实了解还不够,之前有买第一推动丛书的《寻找希格斯粒子》但是一直在家里,我本人也因为比赛等原因一年多没回家就一直没看完。所以相关内容就不在本次给出了,等我深入学习了解后再专门开一篇番外之类的讲述这部分。

本次涉及内容:第一章1.0诸论,1.1.1引言,1.1.2部分内容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瞎某某Blinder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