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人在阅读方面一向缺乏耐心,讨厌长时间的阅读。最近开始思考暴躁的原因是什么,是真的读不下去,还是说缺乏一些阅读的技巧呢?因为如果阅读不是发自内心,强迫自己机械性的阅读,只会让自己不爽。
何必呢,找到原因,解决问题。
原因和解决方案如下。
问题 | 解决方案 |
---|---|
读完觉得花了时间但是什么都没留下。知识穿脑过,怨气心中留。 | 需要有一个好的总结方式。 |
总结的位置五花八门,work,zotero,在线文档,飞书哪哪都有,最后和不到一块。还要重新读,效率极低。 | 集中总结在一个文档中,总结的规则就是,有朝一日要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可以直接的调用/使用他们。 |
阅读耐受度有限,一般来说看两个小时就已经开始烦躁想换事情去做,超过四个小时的阅读就会觉得是在自己麻痹自己,消磨时间。 | 少量多次的连续的,坚持的阅读,好过一次性的填鸭式阅读。有一个朋友会在地铁上阅读论文,原来觉得不至于,后来意识到这就是一种碎片化的方式,阅读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习惯。 |
新鲜感,如果文章的内容对我来说是新的,且有趣的我会很乐意阅读 | 明确自己需要得到什么信息,以及对什么信息感兴趣,而后再去阅读。 |
自我提升方面没有进步,阅读完,对方的方法我学到了多少呢?我甚至都没注意过,确实阅读的目的要明确,不仅仅是获得信息,还有学习对方绘图,思路,文献总结和创新的各个方面。 | 在每次读论文时候,都要思考能够拿到哪些对自己有用的素材。 |
综上,我们来找一找合理的解决方案。将输入尽可能的转化为输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paper reader。
参考网站
罗勇锋教授科研团队关于研究生该如何读论文的总结思考:https://www.x-mol.com/groups/yfluo/positions/11221
参考工具
1.阅读整理论文:Zotero
2.进一步的表格整理:飞书在线表格
一、读文献的目的性
- 找选题,找点子
- 为了写毕业论文的综述部分服务
- 获得实验数据/获得源代码/获得一些公式推导
- 为了写综述/论文而服务
- 通过别人学习如何写作
二、阅读论文的分类
综述是森林,而单篇的论文是树木,一个一个知识点是叶子。我们先看到森林,而后看到树木,而后找到我们要的叶子。最后枝枝蔓蔓形成自己的一棵树。
因此要根据自己想成为的一棵树选择以下的阅读方案:
- 综述
- 单篇论文
- 单篇论文引出的文章
- 单篇论文引出的一个组,组内的论文阅读
- 单篇论文引出的一个作者一个作者对应的所有文章
及时止损&力气使在刀刃上
-
泛读
这会是我们读论文大部分时间的状态。关系不大的文章就直接看摘要,看图,然后不懂的地方直接ChatGPT。大概确认一下是不是我们需要的。看多论文后,还可以根据刊物,人名确认是不是我们要查看的文章。确定一两篇精华后,才是我们要精读的部分。 -
精读
选好周期,比如一周精读一篇文章。这也是一个好的习惯。
引用罗教授的话:
好的文章、直接相关的文章就要精读,除了理解具体的意思,还需要搞清楚实验是怎么进行的,如何得到一张张的图,这些图是怎么一回事,怎么从图到具体的结论,数据是怎么分析的,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问题。
额外的,我还想要进行代码,数据,方法的提炼,加一下我自己的叶子。
产生交流输出,实现闭环
-
总结交流
总结的目的出了给自己用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呢?
那就是交流,向上汇报,和老师交流,得到指导意见。和同学交流,得到一些思路和了解的检验。 -
输入输出相结合
继续引用罗教授的话:
读文献只是“输入”,光有“输入”而没有“输出”是没有用的。关键是找到一个“切入点”,就是找到文献的一个“缝”,一下子钻进去,找到你可以开展的一个课题(或者实验点子),然后把时间投入进去。读文献后,能够用电脑建模的就在家里建模,不能建模的就把做这个课题所需的文献看好,一边看一边把“思想的火花”记录在小本子上,甚至开始写文献综述,可以作为学位论文的绪论部分,也可以作为开题报告。通过写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绪论部分),你不但能梳理思路,而且能节约你在毕业那年的2个月时间,等于是把毕业那年的2个月提前到现在。
这部分我觉得写得特别好,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多的找到输入,而不是浮光掠影的阅读而在输出部分反复重复和浪费时间。
总结
今天先给自己了一套方法论,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我应该还会探究出更多的方法和巧思,我会接着总结。下一篇预计会整理一个精度的表格出来,形成我自己的笔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