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模型——土壤水分模型及根系吸收

橙蜂智能公司致力于提供先进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优化运营并实现技术潜能。公司主要服务包括AI数字人、AI翻译、埃域知识库、大模型服务等。其核心价值观为创新、客户至上、质量、合作和可持续发展。

橙蜂智农的智慧农业产品涵盖了多方面的功能,如智能化推荐、数据分析、远程监控和决策支持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应用获得个性化的作物种植建议、实时的生长状态监控以及精确的灌溉和施肥指导,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一、土壤水分模型

        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多孔介质体,其中固体颗粒构成的土壤骨架,固体颗粒间形成空隙,水分和空气填充土壤空隙。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土壤具有储存水分的空隙和保持水分的能量。由于土壤水分所具有的能量不同,水分所具有的形态和对作物的有效性也不尽相同。根据水分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将水分分为气态水、固态水和液态水。气态水主要以水汽形式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特别大孔隙成为气态水存在的主要空间;固态水主要以冰、化合水和结晶水形式存在;液态水与作物生长关系最为密切。根据液态水存在形式,可将土壤中的水分分为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1)吸湿水。吸湿水是土壤中固体颗粒表面直接从空气中吸取的水分。在绝对干燥的空气中,吸湿水含量很小。在饱和水汽条件下,吸湿水达到最大值。吸湿水含量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溶质含量等有关。吸湿水紧紧被束缚在土壤颗粒上,不能自由运动,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2)薄膜水。土壤颗粒吸附水汽分子达到最大吸湿量以后,土壤颗粒吸收更多液态水分,并使颗粒间水膜相互连接形成连续的水膜,包在吸湿水外部的水膜称为薄膜水。薄膜水吸附在吸湿水外部,受到土壤颗粒吸附力较小,可以从水膜厚的地方向水膜薄的地方移动。薄膜水也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

(3)毛管水。当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分子持水量后,土壤水分继续增加并充填土壤的毛管孔隙,保持在土壤的孔隙中,称为毛管水。毛管水受力较小,具有较强移动能力,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4)重力水。当土壤中的水分超过毛管力作用后,水分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大毛管而向下移动。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水分称为重力水。重力水具有液态水分的基本特征,因此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但由于受重力作用而自由移动,不易保持在作物根区,大多数重力水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二、根系吸水过程

        水分经土壤被植物吸收并最终散发至大气之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是植物根系吸水过程,即土壤水分向根系运动,并通过根膜进入植物体内的过程;其次是水在植物体内的输移过程;最后是植物体内的水分经叶片向大气损失和散发过程,即蒸腾。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90%以上都消耗于蒸腾,植物体中所含的水分及植物代谢作用所需要和消耗的水分均十分有限。

        植物主要依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及溶解于水中的其他营养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的需要。植物根系之所以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主要原因在于:植物体内的液泡膜(又称原生质膜)为半透膜,液泡膜内的细胞液含有多种成分溶质,其势能比纯自由水体低(两者间的这种势差称为溶质势或渗透压势)​,从而使得水分能从土体进入根系细胞,产生根系吸水;另外,对于幼嫩植物或某些条件下蒸腾作用受到强烈抑制的成年植物而言,根压也可使根系从土壤中主动吸水。所以,根系吸水的动力可分为水势梯度和根压两种,所导致的吸水过程可分别称为被动吸水和主动吸水

(1)被动吸水。蒸腾作用将导致水分不断从叶细胞中损失,造成细胞液浓度升高,以及溶质势和压力势减小,从而形成从土壤→根→茎→叶逐渐减小的水势分布。在这种水势梯度作用下,水分不断进入植物体,经根、茎导管至叶面并最终散失至大气中,补充因蒸腾而损失的水分。此时,植物体主要充当水分运动的通道,一旦蒸腾停止,则根系吸水会随之减弱,以至停止。因此,一般称蒸腾作用下由于水势梯度存在所导致的植物根系吸水为被动吸水。

(2)主动吸水。植物根系内的生理活动使根系从土壤中吸水并从根部上升的压力称为根压。根压可将根部的水分压到地上部,甚至能使水分沿植物体上升到几十米的高度。根压的存在使得土壤中的水分不断补充到根部,从而形成根系的主动吸水。植物幼小阶段,其细胞尚没有液泡化,无法形成溶质势产生被动吸水,只能通过原生质胶体吸胀作用从土壤中主动吸水;在某些极端条件下,当成年植物的蒸腾作用受到极大抑制时,由于根压所导致的生理主动吸水是主要的。

三、根系模型对吸水的影响

        植物种类、生长阶段与状况、根系的数量与分布等均会影响根系吸水。由于根系是主要吸水器官,根系吸水应首先取决于根系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多少,故根系吸水模型都建立在根系特征参数之上,以根长密度(单位土体中根的长度)和根重密度(单位土体中根的质量)最为常用。

        作物根区范围内,并不是所有根或根的所有部位都具有吸水能力,根与根之间以及根的各部位之间其吸水性能并不完全一致,随着根龄的增大,根系吸水将逐渐减弱甚至完全丧失。一般认为,距根尖1.5~20.0cm处的根系吸水性能最强,根的最大吸水区通常位于根尖到距根尖5cm处的区域之间。因而根区内各位置处单位长度根系的吸水性能会存在较大差异。为此,部分研究者(Molz,1981;邵明安和黄明斌,2000)提出了有效根长密度(即吸水根系的根长密度)这一概念,并且将根系吸水速率表示为有效根长密度分布、潜在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函数。

四、滴灌策略与根系模型关系

       如果在滴头位置往下切一个剖面,你就会发现,用滴灌的方式,水在土壤里会形成一个不标准的球体,而滴头位置就是这个球体的顶端。土壤的质地会影响球体的形态,一般来说沙土里的湿润球会更“瘦高”一点,壤土和粘土里的湿润球会更“矮胖”一些。而在同样质地的土壤里,如果滴头的流量不一样,同样也会影响球体的形态。从作物的视角出发,每种作物的根系也有其独特的形态,

        当根系和湿润球的空间位置比较吻合的时候,就意味着滴灌系统传输的水和肥都尽可能多地停留在了根系周围,能够被根系吸收,既不会在地表形成径流,也不会在地下形成渗漏,造成浪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滴灌的水肥利用率是所有灌溉方式中最高的原因。

        每一块土地上的滴灌系统都是上述各种变量的综合体,其中任意变量的改变都会改变最终的灌溉效果,我们要做的是基于作物需求,寻找出一个最优组合,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实现作物品质和产量的最大化。目前在滴灌应用市场,大部分使用者更多地是靠个人经验或随大流来使用滴灌系统,需要更多的科学灌溉知识来帮助他们提升滴灌应用水平。以下为影响滴灌水分模型的重要指标。

滴头流量

定义:滴灌管上单个滴头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水量,常用单位为升每小时(L/h)。通常我们把在水温23±3℃时,额定工作压力下的单个滴头每小时的出水量,称为滴头的额定流量。

滴头间距

定义:指滴灌管上两个滴头之间的距离。

滴灌管的间距

定义:滴灌系统中,两根相邻滴灌管之间的距离。

一般滴灌管的铺设方式都是根据作物的种植模式来确定的,有时候一根滴灌管可以兼顾多行作物,就会铺设在多行作物中间的位置,如果一根滴灌管只负责一行作物,则会铺在靠近作物根部的位置。比如“40+70”大小行种植的玉米,我们通常会将滴灌管铺在两小行的中间,两根滴灌管的间距就是1.1米。而90厘米间距的高垄单行种植的马铃薯,滴灌管就铺设在垄的中间,则两根滴灌管的间距就是90厘米。

滴灌管壁厚

定义:滴灌管管壁的厚度,单位为毫米(mm)。

管壁越厚的滴灌管耐用性越高,但成本会相应地提高,同时其重量也会提高,增加铺设回收的劳动强度。在大田单季作物上,一般推荐0.15毫米壁厚的滴灌管,可以满足大部分种植场景的需求。

滴灌管的额定工作压力

定义:设计条件下的最大允许工作压力,单位为千帕(kPa)。100kPa即我们通常所谓的1公斤压力,也即1.0bar或0.1MPa。。

管道内的压力是滴灌系统最重要的参数指标之一,却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问题。滴灌系统要稳定的运行,压力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压力太小,大部分时候会导致滴头流量偏差较大,出水不均匀,设计运行时间内的实际出水量满足不了作物需水量;而压力太大,则容易导致滴灌管爆裂漏水。0.15毫米壁厚的滴灌管在平地条件下设计时,靠近阀门的第一条滴灌管入口处压力可以达到1公斤。

设计流量偏差率

定义:一个阀门控制的灌水小区内滴灌管上滴头的最大、最小流量之差与滴头设计流量的比值。这是检验灌水均匀度的一个直观参数。

滴头及滴灌管的生产工艺水平以及管道内的压力情况会影响滴头的实际流量,进而影响灌水小区的流量偏差或灌水均匀度。而灌水均匀度的水平决定了作物能否获得更均匀的水肥供给,从而影响最终的品质和产量。《微灌工程技术标准》(GB/T50485-2020)中要求微灌系统灌水小区内灌水器设计允许流量偏差率应小于等于20%

滴灌管最大铺设长度

定义:保证单条滴灌管上滴头流量偏差率在10%以内时,滴灌管允许铺设的极限长度。

在平地状态下,以16毫米管径,0.15毫米壁厚,滴头间距30厘米,1.1升/小时流量的滴灌管为例,在滴灌管入口压力为1公斤的情况下,其最大铺设长度为136米,而其他参数一致时,0.75升/小时流量的滴灌管最大铺设长度则达到172米。由此看出,在同样条件下,滴头流量越小,最大铺设长度越长。

五、小流量滴灌的价值

        过去传统的滴灌管单侧铺50米左右,如果铺得再长,出水均匀度就大幅降低,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而以16毫米管径,0.15毫米壁厚,30厘米滴头间距,0.35升/小时流量的滴灌管为例,滴灌管入口压力1公斤的情况下,在平地上单侧最大铺设长度可达280米(10%流量偏差),这意味着田间减少了大量支管道,铺设的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各种连接部位减少,跑冒滴漏导致的后续维护工作也减少很多。最重要的是,可以同一时间进行浇灌的面积变大了,阀门总数变少了,管理人员操作阀门的次数大幅减少,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传统的灌溉理念就是要大水大肥,生怕作物吃不饱,哪怕是用滴灌也是如此,这种理念再加上大流量的滴灌管,导致我们经常在地里看到的是地表都已湿润连片,甚至形成水洼,挖开之后可以看到水分也已经下渗到离作物根部很远的区域。这种情况下,地表的以及下渗到深处的水(肥、药)都不能被作物根部吸收,都被浪费了。这一部分可以借助小流量滴灌技术以及科学的“小水勤浇”的滴灌方式得到显著改善。

        滴灌方式下水分会在土壤中形成“湿润球”,也就是说水分既会向下方扩散,也会横向扩散,通过观察与研究发现,跟大流量滴头相比,小流量滴头在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下,水分横向的扩散性更好,而向下的渗透深度会更少一些,也就是说水分会在横向范围内形成更好的连续分布,减少了下渗造成的浪费,这就意味着水、肥、药的利用率都会得到提升,相应的使用量自然就可以得到降低。另外,滴灌系统通常是由水泵提供压力,而水泵是通过电力驱动的,总的用水量下降了,耗电量也会同比例下降。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