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业务介绍及指引

回顾30多年历程,公司一直专注光学领域,不断深耕,目前公司多项产品已位于世界前列,车载镜头市场占有率连续6年世界第一,手机镜头及模组居世界第二。目前万物互联,创新应用层出不穷,光学潜力巨大,公司目前一方面深化光学,加快现有业务成长,孵化新业务,培育舜宇新业务增长点。另一方面我们将持续完善培育人才机制,继续推进企业文化精神,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舜宇目前已加入恒生成份股,这是大家对我们的肯定,感激投资人。我们很重视这次与各位投资人交流的机会,希望我们的交流能够使各位对公司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能提供宝贵的意见,帮助舜宇实现持续的成长。

公司于1984年成立,目前有4个生产基地:第一个在上海,主要负责生产手机镜头;第二个在河南信阳,负责生产玻璃球面镜片、棱镜和蓝玻璃;第三个总部余姚,主要生产镜头、模组、车载镜头和仪器,手机模组,有一个新基地主要用来筹划未来长期发展;第四个是中山基地,负责CCTV镜头和无人机镜头等。

公司里程碑历史介绍:95年时抓住商业趋势,进入了光学行业;03年开始做手机照相模组;04年开始做车载镜头;07年在香港上市;12年在美国和韩国成立子公司;13年配售;15年时,在杭州成立了智能光学公司,16年又成立智能研究院;18年,发出6亿美金的美元债。

公司业务主要分三个部分:

1)光学零部件业务:消费电子,安防,车载等等。其中还包括红外产品,工业镜头,3d交互镜头。

2)光电产品:智能手机,AR/VR,智能车载的产品,生物识别产品,虹膜,单摄,双摄,光学防抖模组,环视前视等车载摄像头模组,3d结构光。

3)光学仪器:主要是显微镜,包括荧光,体视显微镜(国内最大)等。

1、手机镜头

我们看到智能手机的发展,越来越会取代数码相机以及单反的功能:

第一个趋势是大光圈。大光圈的好处:1)增加光的通透量,在暗光的环境下,在细节方面会表现更好,比如F1.5的大光圈比F1.8的光圈要大,那么显示的照片效果是更好一些;2)实现特殊效果,比如虚化,现在F1.7 1.8的光圈是比较多的,未来将朝着1.5甚至1.4的发展。我们17年是F1.65已经量产。

第二个趋势是小型化小头部镜头的应用:1)现在的机型是全面屏的趋势,全面屏的尺寸大小是12:9到16:9到18:9这样一个趋势;2)前置镜头的像素也越来越高,现在是2400万像素,甚至更高的像素的要求,所以对于镜头做到更小的需求更加旺盛。我们的小头部也是在行业内比较领先的,直径在4.0向3.7向3.5的越来越小的趋势,目前我们3.7mm的已经量产。

第三个趋势是更大的视场角。一般来讲,手机镜头视场角在80度以上是广角,超过100度以上为超广角。广角之后需要对像差做纠正。这个用途有几个方面:1)第一是用于自拍,传统镜头拍的效果可能比较狭窄的视场,那么随着FOV视场角的扩大,自拍的效果会更好;2)第二是光学变倍在双摄这一块的应用,FOV用于这方面的用途,那么目前来看是两大类型:一种是两颗都是广角的,视场角可能不一样,这样的镜头的组合,实现光学变倍的功能,目前很多产品还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变焦的倍数也不是很高。另外一种是广角+长焦,来做一个整合,实现倍数可能会高一点。随着像素的增加,长焦的尺寸和高度会受限。它可能形成一个折叠式,或者前凹式的模组。当然也包括三摄,也是这个应用,可以实现更高变倍的应用;3)最后一个是AR/VR的使用,也是FOV的一个用途。结合TOF获取景深信息,实现实时3D建模的图像。

这张ppt显示是我们手机镜头的出货量及产品结构表现。我们的目标还是和之前一样,成为全球第二,大陆第一大的镜头生产商。目前我们维持我们出货量指引,全年是30%-35%增长。在产品结构方面,右边那个图可以看到千万像素以上的成长是非常快的。今年的目标是50%以上占比。像素增高,对镜头毛利率会有拉动作用。

2、车载镜头

这里显示的是车载镜头的应用。车载镜头讲的是关于成像相关的功能。车载镜头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安装,比如说:1)放在后面的倒车镜头;2)装在车里面的人机交互、识别、脸部监控;3)前车镜头,比如前车防撞系统,包括航道偏移、智能远光灯的控制以及防超速的提醒;4)还有一个是测试的镜头,包括360度环视全景的,也包括远红外相机。镜头的个数将越来越多,用于不同的应用,特别是未来朝着智能驾驶的趋势去发展。

美国汽车工业协会对自动驾驶的分类,L0-L5的分类,目前L3是2-5颗摄像头,L4可能是6-8颗摄像头。在镜头里面倒车镜头的门槛还不是很高,但对于前置摄像头,门槛是特别高的。特别是在ADI系统,包括自动驾驶方面,它的工作时间会非常长,所以对于一致性、持久性、以及耐高温度都是有很多的要求的。前置摄像头的数量也在增加,从1颗增加到2颗甚至3颗。这一块的应用会比较多,它的像素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从500万、800万到1000万,去年已经完成500万、800万车载镜头的出货。另外一个是HUD抬头显示,也属于车载镜头类别。舜宇已经可以做一些这块核心的部件。AR技术应用到抬头显示,目前公司已经跟林肯合作,全球第一款的AR-HUD的产品,也是目前行业内亮度最高、视场角最大的产品。第二个是挡风玻璃HUD,这块我们也提供一些核心的部件,主要是为一些新能源汽车,包括国内的自主品牌。

这个展示的是车载镜头的出货量。车载镜头多年来一直保持全球第一大的地位,而且每一年都超过行业的增速,在不断的拿到市场份额,未来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今年的指引是30%-35%的出货量增长(维持指引)。

3、手机摄像头模组

这块是模组,关于手机模组的技术的发展。这里只讲一下出货量以及产品的结构。产品结构来看,今年千万像素的占比将在70%以上。

最后一个图是关于公司的定位。我们目前做的比较多的还是基本的光学部件和基本的模组,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像算法方面,可以跟硬件进行结合,形成整个的解决方案。提供整个的系统给客户。

下面具体展开介绍一下摄像头模组的发展情况。第一页是主要的品牌的出货能力,这里罗列了全球最大的几家,包括三星,包括苹果,也包括舜宇主要合作的国内的四大家。从出货指引的角度来讲,三星会有些波动,苹果在Q4会强劲上升。从国内四大家各个季度的出货情况应该是稳步上升的情况,这个可以从跟客户的交流,他们下半年的预算能体现出来。(除中兴这一块,估计可能不太准确)

上半年的业务分析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汇报:1)上半年的产能受制于部件,包括VCM、电容、传感器和镜头,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2)第二,今年的发展看CMOS厂商的差距,感光芯片厂商的差距在拉开,这样使得索尼、三星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3)第三,最近大家可以陆续看到新机型的发布,整体上半年手机的同质化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最近OPPO和Vivo都推出了可伸缩的镜头,可以说有一些创新,但预计更大的创新应该会在下半年和明年出现;4)最近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随着AP算力提升,双摄像头对对准精度的要求下降,双摄像头行业红利同比下跌。

接下来介绍6大类新产品,以及3大类主要技术:三摄、潜望式相机、10倍光变双摄、结构光、TOF、大孔径产品

新产品:

1)三摄会非常流行,三摄主要的作用,一个是暗光下效果会更好,一个是它已经可以突破3倍以上的光学变焦,到19年我们认为大于5倍(5-10倍)的光学变焦肯定会出来,到2020年的话,我们预计大于10倍的光学变焦产品会出来。

2)结构光和TOF,从现在来看,在正常的时间轨道上,今年Q3到Q4,结构光和TOF整个会进入规模量产阶段,今年还不会有巨大的量,但今年Q3,Q4开始到明年,会有比较大的规模。

3)大光圈。现在讲一下单摄里非常大的趋势,大光圈。现在已经量产最大的光圈F1.6。大光圈的作用是什么,我举个形象的例子,F1.6和F1.5的区别是什么,F1.6相当于1.25微米像素尺寸的芯片,变成接近于1.4微米,它的性能差别非常大。目前F1.55大家都认为非常有挑战,下一步可能到F1.4。F1.55后具体是F1.5、F1.4、F1.35请大家拭目以待。它的好处在暗光下效果很好,而且天生具有防抖的效果,因为曝光时间可以很短。

三个新技术:

1)IOC封装。去年我们发展了MOC的技术,去年在出货模组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也取得了很好的盈利效果。今年在MOC的基础上发展IOC(IR-CUT ON CHIP)技术。技术主要特点,相同尺寸上的芯片的基础上,通过和光学公司镜头上的联合创新,加上封装的能力,高度可以减少0.4mm,这样高度的减少是非常非常惊人的。用Flip Chip封装的话和常规COB最大的差异仅可达到0.25mm。随着屏下技术的产品对摄像头的高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个技术对屏下技术的流行有非常大的帮助。

2)WLT技术。设备自主权是舜宇自主研发的。最大的特点是32个摄像头可以同时做全制程的测试。后面会向更高的数量发展。现在业界常用的还是3个一起测试和反复取放,我们现在是一次性排版,全部测完,取放一次。我们智能装备业务也在继续发展。这是我们典型开发的一个产品。这个我们今年大规模铺开了,去年还在研发阶段。

3)AA技术,我们是第三代技术,主要特点是比业界单头的效果还是比较高的,大约是20%-30%,第二是可以做到两个摄像头同时AA,尤其是做双摄的时候,第三,切机效率非常高,因为我们使用标准展距,所以它可以离线进行展距的方调。业界切换的时间非常长(2天),我们可以实现快速切换(0.5h)。后续的AA技术也还在研发当中。

二、Q&A环节

Q1、微小化需求是不是会随伸缩式镜头增长,还是说伸缩式对微小化的需求没那么大?另外,关于IOC技术,微小化M模组是否会增加对AA的需求?

A:伸缩式肯定是需要微小化的,伸缩式对摄像头提出更小尺寸的要求。IOC肯定是会增加对AA的需求,IOC本身是无螺纹式的装置,无螺纹式的装置,传统的调焦是很难做的,一定要用AA去做,这里的AA是看情况的,一种是主动式AA,一种是测量式AA,这是和分辨率相关的。如果分辨率低一点,1300万以下的,焦距值很大的,口径小一点,这个可以用测量式的AA。如果分辨率很大,1300万以上的,要用主动式AA

Q2、结构光跟TOF未来的竞争态势,未来会从后置还是前置开始?TOF需要AA吗?

A:TOF单体本身是不需要AA的,但接收和发射之间是需要用到AA。AA的方式跟传统AA略有不同。现在来看,结构光和TOF的趋势,TOF要更加明朗,随着TOF对近距离拍摄的精度的解决以及分辨率的提高,TOF已经慢慢不存在非要前置还是后置,前置后置都有机会。结构光从当下的产品规划看,分辨率结构光还是比TOF高,所以结构光还是会如期上市。

Q3、车载镜头跟模组跟指引的差距比较大,现在公司最新指引有没有新的看法?未来两三个月有没有看到国产机趋好?

A:车载镜头出货量的指引,目前看不需要做任何修改。手机未来几个月的需求我们会按照出货指引去努力完成。

Q4、我们要用什么产品或角度去看公司未来5到10年的发展?

A:我们目前发展跟智能手机的发展是相关的。目前智能手机需求增长放缓,不会有太多的增长,但是我们看到光学在智能手机的应用会持续发展。从单摄到双摄再到三摄以及3D,光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现有业务还是有继续成长的空间。汽车我们会努力达到预期,我们是全球连续6年第一位的份额,未来争取更高份额。自动驾驶发展方面,我们还有激光雷达,模组。HUD等等都是跟光学有关,它们的需求量更大,ASP还更高。我们还有智能装备、智能产线等业务,这个又是一个有高壁垒的大市场。

Q5、3D Sensing下半年无论是结构光还是TOF都有产品出来,3D Sensing对公司的贡献有多少?是否有垂直整合?

A:3D Sensing一定会成为未来很大的一个动能,不管是手机还是其他领域,从光学感知的角度而言,是重要的视觉传感器。技术跟现有的有点不一样。我们在物理光学,或者新的光学感知都有一些布局。VCSEL、DOE、算法我们做好了准备,整个生态我们会做完成。

Q6、无孔式成为趋势,是否会限制镜头数目的发展?这个如果做四颗、五颗摄像头难度是不是会比较高?另外想问未来的竞争态势?

A:无孔式的设计对光学的提高进一步提升,只有要求提高我们的优势才会越来越大。镜头数量不会限制。无孔式跟多摄不会冲突。苹果的说法是一部手机会有9个摄像头。我们主要的是把技术不断提高。摄像头的需求大家可以充满期待的。机器与机器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对摄像头提出了新的需求。

现在消费者对OV的运动式还是有担心,所以无孔还是会成为趋势。关键是真正在屏下面,透过率还够不够,高度还够不够,这块又回到我们的技术上面。三个摄像头慢慢会成为趋势,这不仅仅是暗光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光学变焦的问题。现在手机真正好的光学变焦还没有出来,之后5倍以上的光学变焦出来的话,三摄是毋庸置疑的,这个增长非常显性的能够看得到。舜宇的优势就是光学和模组技术紧密相结合,特别是长焦镜头,对于长焦镜头我们的能力,认为是非常有自信可以跟同行竞争的,这是我们的强项。变焦的话,光有长焦是不够的,还得有广角。100度以上属于大广角,我们现在在120度左右。双摄最终要解决的还是变焦问题。最近三摄出来更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Q7、 明年三摄可能会有很大的看头,国产机在摄像头上可能比苹果还要更激进,预计有多少是三摄的?现在是否有TOF?未来是否有三摄和TOF结合的方案?

A:这涉及到产品定义的问题,后面融合式应用的趋势,在手机里面把高倍率的光学变焦和3D感测融合是趋势。目前来说还是主要强调一个主功能,还不会两个都强调。

Q8、我们看到模组的数量越来越多,我们今年或下半年镜头的产能是否会增加更多?有的公司模组产能从无到30-40kk,有的从30-40KK到60KK,现在很多过去没有做的公司现在也开始做,未来如何加强和竞争者的关系?我们怎么看待未来的竞争?是否有专利布局?

A:正在建设。我们认为明年会是模组和镜头的大年。手机镜头的门槛是越来越高,不是越来越低。2M、3M、5M的厂商正在逐步地退出,主要原因是这些公司原来做副摄为主,现在对副摄像素要求很高,另外现在尺寸要求很小,对电流敏感,有些的难度变得比主摄更难。导致原来主要做副摄这些厂商退出。主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是相对孔径,原来是F2.0左右,现在到了1.5甚至1.4,这样带来的镜头的压力很大,主摄能够做好的公司越来越少。现在有的公司是比较有钱,能够产生更高利润的业务比较好,所以投得很多。至于对手扩大产能,我认为未来蛋糕会变大,而能够进来的人会越来越少,不是越来越多。如果说未来大家都在投的话,肯定会有人做不好。专利舜宇布局的比较早,当初和柯美合作主要冲着专利去的,跟柯美合作20多年,对方觉得我们比较靠谱,和我们继续合作。除了专利,最终拼的还是高端的人才。所以我们今年招了8个博士,150多个硕士,人才的层次在不断地提升。在这方面我们要像华为学习,华为有这么多人才盈利能力还这么强。

Q9、镜头的专利的到期日?在关键的零部件在中美贸易战是否有可控的措施?

A:手机镜头出现的比较晚,专利的保护期一般是20年,我们目前都还在专利保护期内。但我们不能只靠跟柯美合作获得专利,我们现在每个月申请的专利数和竞争对手相当,特别是现在新的,柯美没有的专利,包括大光圈,大广角,我们都在及时的申请。中美贸易战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少。

Q10、三摄会在安卓端率先明年爆发?还是会等国际大客户引领后在2020年后再看?

A:摄像头国内顶尖品牌的创新还是走在前面的,它本身的创新对更前面的公司是推动的作用,对后面的友商也有拉动的作用。一个产品能不能流行,一方面看大品牌的引导,另一方面是是否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目前大家还是非常认可三摄的流行。我们认为Q4就会开始有一波,明年三摄就会非常流行。

Q11、CCM摄像模组是否有相关的技术门槛维系当前客户?门槛太低以后会不会打价格战?

A:随着AP算法的提升,双摄红利在下降。三摄如果继续延用AP算法进行校正,实际上对硬件提出更高要求。三摄对模组的要求比双摄提高很多。其次,手机空间非常有限,用了三摄对其他空间也有挤压,所以要把三摄的尺寸做得更小,比如MOC、IOC等技术在三摄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在这一方面,公司拥有相关专利260多项。我们辛辛苦苦发展了3年技术,就是为了通过专利把自己保护好。三摄虽然大家可以做,但是要做得精度高、紧凑、尺寸小,还是有一定难度。至于价格战,这是不能避免的。关键还是提升创新能力,把自己的品牌发展好。

Q12、未来是否在三摄之上还会有四摄,甚至更多摄像头?还是三摄将成为摄像头数量发展的瓶颈,未来将在其他方面进行提高,比如更大的光圈,而四摄不会很快推出?

A:在摄像头数量方面可能存在这样的发展瓶颈,但核心问题还是在用户体验。如果不能提升用户体验,消费者也不会购买这些产品。

Q13、上半年双摄红利下降,这对毛利和ASP有什么影响?在汽车车载模组方面有什么更新?之前已获得一个第一梯队厂商的认证,目前有没有更多第一梯队厂商跟公司合作?

A:上半年摄像模组的毛利率跟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下半年在研发方面会有明显突破和创新,这将影响下半年、明年甚至后年的毛利率。未来有更大的技术突破,这是模组方面毛利率能力持续提升的支撑依据。手机镜头业务的毛利率一直在提高,车载镜头的毛利率也在提高。在车载模组方面,我们拿到了第一梯队客户,目前就专注做好这个客户,得到好的反馈后才考虑其他。

Q14、IOC是否只有舜宇自己的镜头能做?

A:项目首发是用我们自己的镜头,因为前期需要很长时间进行磨合,后续我们也不反对用其他友商的镜头,可供应给品牌厂商选择。我们这么多年内外部镜头都使用。这个对镜头设计的要求提高,把后焦做短并不容易。

Q15、今年上半年车载镜头增速放缓,现在对车载镜头市场有何展望?

A:上半年车载镜头增速放慢存在两个因素,一是库存,二是上量的项目在延后。2018年所有的变化不是因为我们丢了项目,而是行业或者客户端的调整。我们现在研发的都是2020年及以后要量产的项目,周期比较长。所以目前的预测来看,下半年车载镜头会比上半年高。

Q16、研发经费当中,模组和镜头大致的比例是多少?二是下游手机厂商集中度提升,光学模组龙头企业市占率较低,未来模组市场竞争趋势怎么看?集中度是否也会越来越高?

A:研发收入占比5.2%,手机镜头占比相对高些,但是没有具体占比数据。我们认为也没太大必要对模组和镜头分别的占比进行限定,一般都是根据当年的需求确定。我们认为未来手机市场集中趋势会加剧和变明显,伴随经营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高端,专利逐渐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的加剧,未来在智能手机平稳增长的基础上,用原来积累的专利扩大市占率是我们的目标。最近小厂商压力,特别是台企的压力越来越大。大企业的规模效应在未来两三年会出现。

Q17、怎么看玻塑混合技术的空间?舜宇是否有相应准备?在智能制造市场有什么布局,是否会把设备卖给友商?对未来前景有什么看法?

A:玻塑混合主要有两方面应用,一方面我们在韩国企业中推出了F1.5的大孔径镜头,已经大规模量产。大孔径镜头有利有弊,一方面折射率高,另一方面重量重,所以对马达会有一些挑战。另外的应用是在3D结构光方面,VCSEL有热量,全塑料不够耐热,这方面是有一定刚需的。

Q18、智能制造的能力,公司在市场中有何布局,主要卖产品还是针对汽车等专门市场做业务?产能规划情况?

A:公司并非传统自动化设备公司,还是基于公司的光学背景,包括车载模组、光学零部件、光学系统检测设备等方面,主要是实现智能装备平台化。是基于显微光学检测设备,而非组装设备。核心是设备中嵌入深度学习模型,核心层面是有用的大数据和行业沉淀下来的模型。

Q19、3D感测明年在行业的占比有多少?

A:关于整个行业的渗透率能有多少,现在仅仅是做这些东西是不够的,包括人脸支付,这是不够的,可以参照早期的指纹识别。

Q20、TOF是否会超过结构光?

A:TOF在长距离会更有优势,但是TOF现在看主要优势是分辨率的提高,以及未来会相对高效率。TOF应用在3D扫描和空间建模,能够让手机成为更好的AR平台。结构光远距离测距确实有一定困难。我认为大规模的应用还没有出来。

Q21、7P应用爆发的时间点是不是会比较靠后?

A:小型化是一个相对概念。Sensor还是要求用三分之一的概念。小型化要做到sensor最大,尺寸最小。7p的镜头不一定比6p的大,7p镜头也可以做得小。相同尺寸下,我们在z轴方向比同行业小10%,xy方向比行业平均水平小20%是可以做到的。7p在更大的相对孔径方面是有应用的。倒是不是因为多了一片才变大,没有直接关系。比如长焦镜头,5p的可能比7p还要高。

Q22、公司未来在软件会有怎样的布局?

A:我们是硬件公司,所以我们说的软件并不是一下子就跨到硬件上去,我们软件的功能只是为了把信号获取得更优更好。我们更好地获取信号后,后面还有大量的公司做应用算法。算法需要跟硬件进行紧密联系。硬件提高一点可能对算法有很大帮助。可能我们的布局是在特定的领域,整个行业还是会有分工的。

Q23、VCSEL是自己投资还是研发? 之前提到用边发式。原本说VCSEL比较好,现在又开始说边发式比VCSEL更好。

A:投资。VCSEL上来主要是苹果用了。我们认为未来VCSEL的优势会很大,不一定会在手机上,很多领域都会用到VCSEL。有好标的的话,边发式公司也会考虑投资。

Q24、未来激光雷达是不是不可或缺的?公司对此有什么定位与布局?

A:激光雷达一方面很贵,另一方面又是大量的自动驾驶必须要应用的。激光雷达分很多种类型,目前也没有定未来商业化哪种方案更好。最终选择哪一种取决于应用的效果与成本。激光雷达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块产品,除了车载摄像头以外很重要的一个感知模块。某种程度上讲是具有互相可替代性,公司有战略性布局,已经有2-3年跟踪。目前不管技术还是市场前期教育、储备还是非常足的,行业发展来看,我们认为激光雷达的光学零部件的在我们公司的销售业务上会超过车载镜头。

Q25、在车载镜头模组方面,除制造能力和客户关系以外,是否有其他竞争力和技术趋势,存在其他特别机会带动业务发展?

答:自动驾驶的Level越来越高,深度学习应用越来越多,对于像素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原来车载模块对像素要求很低,现在慢慢也到了百万甚至千万的要求。第二是希望能够拿到深度信息,双目、双焦的技术需求较大。第三是车和人交互,人机交互,疲劳监控等。

Q26、车载方面扮演什么角色?有什么布局?

A:现阶段,我们不会把第一梯队取代,我们非常明确自己的定位。我们在手机里面做的东西的技术跟在汽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迁移的,底层是相通的。我们目前是希望牢牢把握第一梯队公司去做。

Q27、18年到19年三摄是不是会比3D Sensing起来得快?2020年10倍变焦是潜望式还是其他的实现方法?

A:10倍变焦潜望式肯定会是必然选择,不采用潜望式肯定是做不出来的。潜望式可以很好地解决高度的问题。三摄的中间是一颗nomo视场角,同时有一个长焦的小视场角。我们认为潜望式是必然选择,同时广角也是做高倍变焦的必然选择。我们认为19年Q1能比较大规模地开始。

Q28、目前看是不是三摄比结构光的确定性更高一些?

A:从快速上规模来看,我们觉得两个技术的发力点时间差不多,都是今年Q4到明年Q1。我们认为光学变焦是刚需,而3D感测还得看。

Q29、模组的策略是怎么样? 量价上如何取得平衡?

A:舜宇做到这个规模,全球所有大客户都是公司目标客户。

Q30、潜望式跟双摄、三摄的关系?

A:要是实现三倍或五倍的变焦潜望式用双摄就可以了,但要达到五倍以上的变焦必须三摄潜望。

Q31、F1.5、F1.4往更大光圈看,实现方式是不是要用玻塑混合?

A:玻塑是一种解决方案,7P也是。各有优劣。7P重量较轻。玻璃非球面没有剪切口,影响角度,所以这也影响了玻塑混合的一些应用。我们公司目前也在研究一些新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玻璃的折射率高、稳定性好,所以在车载里面现在基本是玻塑。用在车上,主要是最靠近外面,或者承担比较大压力,既要考虑性能也要考虑成本,而对透过率方面的影响是有限的,毕竟只有一片。

Q32、今年下半年毛利率提升能够提到什么样的水平?

A:下半年提升多少的话还不方便透露。

Q33、7p镜头最近的进展?目前客户对7p镜头应用的意愿如何?

A:量产可能会在下半年。7p镜头的要求比6p高一些。我们认为7p会不会成为明年的趋势,主要看大光圈是否有比较快的普及。在大光圈方面,目前韩国客户是走得比较快的。随着大光圈手机普及,可以期待7P成为新的趋势。

Q34、从几何光学发展到物理光学业务是否有顺延性?有哪些核心特点?

A:我们所谓物理光学,微纳米光学,主要是衍射的特性,不像原来几何光学对成像的判断。因此目前的资源能够用一部分,但是需要新的设计方法、软件、制造设备和检测设备。一部分是外购的,一部分是自己开发的。微纳米光学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业务领域,因为他的尺寸和使用场景跟几何光学有比较大的区别。未来没有手机,会用什么技术达到手机的功能?就像手机替代相机,塑料的大量使用。而原来相机是大尺寸的玻塑混合。但是未来比如用眼镜取缔手机,塑料玻塑面还不够小,所以可能会用物理光学,往光波导的方向去走。在微纳米光学方面,是做了集团化的战略部署。

Q35、另外关于信号雷达,很多是从光通信或者光模块团队过来做的。那么我们团队的主要优势在哪些方面?

A:激光雷达的关键光学零部件是摄影器材中光学的延伸。主要应用在车上,客户资源可以延伸。车载激光雷达要实现商业化,达到车规级的大批量生产还有很多路需要走,目前已经积累了一些企业经验。

Q36、未来客户集中度不断提高?客户未来两三年竞争格局会有什么变化?

A:手机而言,未来可能会被打掉。手机的核心问题在于显示存在问题,所有显示都需要显示屏。应用光波导 3D成像,屏不一样,手机不一样,现有手机市场会变化极大。格局方面,不存在因为苹果把高利润机子拿掉,把价格压力传递给我们。无论如何都会有价格压力,我们的溢价能力来自差异化。

Q37、智能装备和传统业务不一样,有什么发展策略,哪些具体业务,在客户开发上有何策略?

A:智能装备基于现有光学设计能力,进入的行业都是国产化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尽可能做通用化、平台化的产品,对手以日韩为主,基于自身光学方面的理解+设备/视觉层软件能力。目前要实现硬件上模块化、软件模块化。行业应用集中在高门槛高端的检测。

来源:智通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