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团队感悟----跳槽,创业与个人发展
本文作者:sodme
本文出处:http://blog.csdn.net/sodme
前记:
友说:“大宝,我要辞职了”
我说:“为什么?”
友说:“没有个人发展空间,本来那个位置应该是我的,但是现在被其他人占了”
这样的对话,我重复过不止一次两次,虽然每个人每次的情况都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却是同一个,那就是:技术人员的个人发展问题。
对于个人发展空间,我们常常狭隘的理解为:哪个当官的位置我可以作?哪个重要的职位我可以升?但是,一个团队中,官位总是有限的,你坐了,人家便没了机会,而人家坐了,你也肯定没了机会。如果我们仅仅把个人发展空间理解为官位,那确实是非常有限的。
到底什么才是所谓的“个人发展空间”?是不是,只有当了官,才叫拥有了个人发展空间?
这是一篇有关“技术人员个人发展”的作团队感悟,其核心思想是:只有一起想着把产品这块饼作大了,个人才能谈得上更大的发展,在想着索取之前,先想想自己可以为产品作好作大贡献什么。一个技术出身的人,如果想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基于本职的相关技术技能外(这是基础),还必须要掌握一些跨专业、跨公司甚至是跨行业的能力(更多的可能是非专业能力),有了这些能力,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心里都不会慌,因为你已经找到了正确作事的感觉、方法和状态。在我看来,所谓的“个人发展空间”,是说你是不是有足够的自由度去拓展自己想拓展的能力,这些能力可能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进度把控能力,与人交流能力,时间规划能力等等等等。如果给了你充分的自由度,让你可以去充分拓展这些方面的能力,那要不要那个官位又有什么区别呢?难道仅仅为了一点点虚荣心,就非要谋个一官半职吗?再者,只要把这些“当官”的能力锻炼出来了,即使在当前项目中没有发挥的空间,那在项目发展壮大了以后,或者,干脆在别的项目里,也早晚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重要的,不是能不能当官,而是在于有没有机会去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没有自己通过个人成绩去争取过这样的机会。在我看来,个人发展空间,是自己通过成绩争取来的,而不是别人恩赐给你的,“当官”,是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作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结果,而不应该成为追求的目标。
引入正文----
01年,我大学毕业,7年的时间里,先是在一个学校老师办的公司里作网络教学软件开发,后来创了一次业并最终失败,再后来,从成都北上,想在北京寻找自己的未来,但几经辗转,最终到了广州。我想,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我的经历,“走南闯北”,也许真的蛮合适。
但是,也正是因为自己经历过这许多,自己内心的感悟才会更深刻。我想,我心中从不放弃的一个信念就是:我相信,而且,是当成信仰一样的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我也一定会亲手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明天。
每个人,都有选择更美好生活的权利,所以,我从不避讳与团队成员谈及跳槽、创业乃至个人发展的问题,如果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绝不阻拦,特别是团队核心人员,也绝不挽留,就象我曾经的一位老大哥对我一样,他把我从北京放走,跟我说的也是同样的话,我至今感激他。
无论是跳槽,还是创业,或者是在团队内部,涉及到个人发展的大问题,这样的决策,每一次,可能都会是命运的转折点,所以,选择一定要慎重。那么,每次面对机遇来临,我们该如何处理和面对呢?
个人发展,从方向上来看,可以分为在内部发展和在外部发展两种。前者是说在当前团队和项目内的发展,后者是说离开现在的团队,跳槽出去或者创业自己干。不到万不得已或者水到渠成,我不赞成轻易离开现在的团队。因为,每个公司,每个团队,每个项目,都会有自己不完美的地方,与其花时间去找另一个不完美,不如在现在的环境中尽自己的力量去把当前的东西作得更完善。换工作,绝不能仅仅只看薪水多少,更大程度上,还要考虑你在现在的公司已经积累的同事信任,上下级关系这些人脉资源以及你的项目经验等等,一旦换了一个新环境,这所有的东西,都需要重新积累。
之前,我也一直困惑,我们这些作技术的,是不是到了三十岁以后真的就没人要了,没法活了?我们的职业,真的是吃青春饭吗?
现在,我弄明白了:
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能力真正的锻炼出来了,无论到什么时候,在什么单位,都有用武之地。这里所说的“能力”,不只是狭隘的专业技能,它更大程度上,还包括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细致观察,缜密思考,把握人的心理”等等与技术无关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常常是跨专业、跨公司甚至是跨行业的。只要真正的学会了这些能力,将来即使是去开个小面馆当个小老板也同样能派上用场,作得很好。
但是,很可惜的是,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作技术作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因为他们只顾埋着头作技术本身,而忽略了去有意识的培养这些跨专业、跨公司或者跨行业的能力。应该说,作技术的人,都还是比较聪明的,他们之所以欠缺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因为他们学不会,而是因为他们从不曾意识到,从不曾留意过,也从不曾努力过。
有时,我们会开玩笑的说“书读得越多,人就越傻”,现在想来,觉得还真有点道理,书读得多了之后,就不知不觉的被绕进去了,就不知道从哪里能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了,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一个本科毕业甚至是更低学历的,却可以作一个博士的老板的原因吧?因为老板看人看问题总是看得更透,行动也更务实。
说到团队内部的个人发展,团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去自主拓展自己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下意识的安排一些需要组织、协调的工作给一些想拓展团队组织方面能力的同事,还可以下意识的安排一些性能调优,架构优化等技术含量高的工作给专心研究技术本身的同事,等等。从团队成员来说,也应该主动表达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同时,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努力证明自己具备这方面的基本条件,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团队就会考虑到你。
说到创业,也许,是我现在作事太过务实了,我基本很反对只靠一腔热血就准备出去创业的观点。有的人,是因为发现了一个市场机遇而去创业;有的人,是因为受不了公司的氛围而去创业;有的人,甚至是因为见着自己的上司不爽而选择去创业。很多人,可能连“自己为什么要去创业”这个问题都没想清楚就去创业了,这就更不应该了。
如果连一点基本的隐忍都学不会,还想在复杂得多的创业过程中有所成就吗?创业不是儿戏,除了你自己,还需要考虑到家人和其他更多依靠着你的人。
在我看来,创业,更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当你的技能、人脉、资源,以及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创业便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你的身边也会自然而然的聚集一批志同道合者,对市场的观察以及对商业模式和商业前景的判断,也会自然而然催生创业的想法。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时间太长,受不住在这之前漫长的积累时间,等不了,他们甚至会反问:比尔-盖茨不是大学还没读完就开始创业了吗?国内几个门户的大佬创业时不都年龄不大吗?
我想说的是,创业,重要的,不在于年龄,不在于年龄大或者年龄小,而在于你自己可以把握的东西有多少,不能你认为一个创意好,就冒然决定创业,要知道,你认为的创意,于市场和用户而言,可能根本就没有你想像中的那么有用,而没有用的产品,又怎么能指望用户来喜欢呢?马云35岁才开始创业,还不是一样弄出了一个阿里巴巴?牛根生45岁时才开始创业,还不是弄出了一个蒙牛?他们之所以这么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成功之前积累了很长时间,所谓“厚积薄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什么叫作事业?
什么又叫作创业?
是不是只有当自己拥有了一家独立的公司,才叫创业?
是不是只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规划来作,才叫事业?
不是,完全不是!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事业,可以时时处处开始,只要你认为你是在作事业,你从现在开始就可以是在作事业,尽管那可能不是你的公司,不是你的产品,甚至,不是你的团队,但你一样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去积蓄自己作事业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这绝不是自欺欺人,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创业观。在我早前那篇有关“抛开技术作技术”的访谈中,我就曾经说过:带着作事业的心态去作你现在的事,有百利而无一害,也更容易成功。
这个公司不是你的,这个产品不是你的,这又有什么关系?纵使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你的,人家也没有阻挡你在这个公司,在这个产品上发挥你的才能,积累你的经验呀!把可能并不是你的公司或者并不是你的产品当作你自己的事业,绝不是犯傻,在享受成功之前,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漫长的积累,各方面能力和资源的积累,都必然要经历失败、痛苦和彷徨的挣扎,这是一个创业者所必备的素质,多点耐心,多点韧性,一切,就会在不自不觉中沉淀并最终爆发。
话说回来,对于一个初出校门的学子来说,无论是基于经验,还是基于对行业的把握,都不应该奢求太多,要能潜下心去,用三四年的时间去积累,去沉淀,去观察,而且,最好是呆在同一个公司里,因为对一个公司和一个行业的理解,没有三四年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来说,技术所起的作用,真的很有限,我们需要锻炼和把握的,往往是更多技术之外的东西,比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对行业本质的分析,对中国国情现状的把握,以及,对所服务用户心理的把握,这些东西,没有一个与技术相关,但却是决定你产品是否成功的关键。
自己作老板,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虽然得到的更多,但可能失去的也不少,虽然表面光鲜,但是,真正的郁闷只有自己知道,那么,问一问你自己,那样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无论是否假日,也无论是否周末,你的心里永远都得装着公司,装着产品,永远都得考虑下一步怎么走,永远都要考虑风险如何规避,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作老板的。当然,也并不是只有当了老板,才能作一些事的,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当老板的,是给公司所有员工打工。
当然,如果你非要坚持现在就去创业,那我有几句话送给你:
1. 最好从一开始就能小有赢利,赢利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可以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2. 慎用别人的投资,不用投资最好,特别是,当你已经具备了第1个条件后;
3. 不要让家人参与公司运作,否则,麻烦会比正事多;
4. 不要搞股权分立,要一个人可以把握公司核心资源,要拥有话语权和决策权;
5. 不要跟学校的教授合作,也不要跟业内图有虚名的“资深人士”合作,要找,就找那些实实在在作事的人;
6. 不要跟不正干或不走正道的人合作,没必要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这个世界的阴暗,是你所无法想象的;
7. 不要怀着拉投资的心态去创业。你创业是为了什么?把自己的事业全寄托在拉到投资这唯一的“关键”问题上,是不是太幼稚了?太傻了?
创业要自主,要靠自己。
本文出处:http://blog.csdn.net/sodme
前记:
友说:“大宝,我要辞职了”
我说:“为什么?”
友说:“没有个人发展空间,本来那个位置应该是我的,但是现在被其他人占了”
这样的对话,我重复过不止一次两次,虽然每个人每次的情况都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却是同一个,那就是:技术人员的个人发展问题。
对于个人发展空间,我们常常狭隘的理解为:哪个当官的位置我可以作?哪个重要的职位我可以升?但是,一个团队中,官位总是有限的,你坐了,人家便没了机会,而人家坐了,你也肯定没了机会。如果我们仅仅把个人发展空间理解为官位,那确实是非常有限的。
到底什么才是所谓的“个人发展空间”?是不是,只有当了官,才叫拥有了个人发展空间?
这是一篇有关“技术人员个人发展”的作团队感悟,其核心思想是:只有一起想着把产品这块饼作大了,个人才能谈得上更大的发展,在想着索取之前,先想想自己可以为产品作好作大贡献什么。一个技术出身的人,如果想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基于本职的相关技术技能外(这是基础),还必须要掌握一些跨专业、跨公司甚至是跨行业的能力(更多的可能是非专业能力),有了这些能力,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心里都不会慌,因为你已经找到了正确作事的感觉、方法和状态。在我看来,所谓的“个人发展空间”,是说你是不是有足够的自由度去拓展自己想拓展的能力,这些能力可能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进度把控能力,与人交流能力,时间规划能力等等等等。如果给了你充分的自由度,让你可以去充分拓展这些方面的能力,那要不要那个官位又有什么区别呢?难道仅仅为了一点点虚荣心,就非要谋个一官半职吗?再者,只要把这些“当官”的能力锻炼出来了,即使在当前项目中没有发挥的空间,那在项目发展壮大了以后,或者,干脆在别的项目里,也早晚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重要的,不是能不能当官,而是在于有没有机会去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没有自己通过个人成绩去争取过这样的机会。在我看来,个人发展空间,是自己通过成绩争取来的,而不是别人恩赐给你的,“当官”,是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作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结果,而不应该成为追求的目标。
引入正文----
01年,我大学毕业,7年的时间里,先是在一个学校老师办的公司里作网络教学软件开发,后来创了一次业并最终失败,再后来,从成都北上,想在北京寻找自己的未来,但几经辗转,最终到了广州。我想,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我的经历,“走南闯北”,也许真的蛮合适。
但是,也正是因为自己经历过这许多,自己内心的感悟才会更深刻。我想,我心中从不放弃的一个信念就是:我相信,而且,是当成信仰一样的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我也一定会亲手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明天。
每个人,都有选择更美好生活的权利,所以,我从不避讳与团队成员谈及跳槽、创业乃至个人发展的问题,如果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绝不阻拦,特别是团队核心人员,也绝不挽留,就象我曾经的一位老大哥对我一样,他把我从北京放走,跟我说的也是同样的话,我至今感激他。
无论是跳槽,还是创业,或者是在团队内部,涉及到个人发展的大问题,这样的决策,每一次,可能都会是命运的转折点,所以,选择一定要慎重。那么,每次面对机遇来临,我们该如何处理和面对呢?
个人发展,从方向上来看,可以分为在内部发展和在外部发展两种。前者是说在当前团队和项目内的发展,后者是说离开现在的团队,跳槽出去或者创业自己干。不到万不得已或者水到渠成,我不赞成轻易离开现在的团队。因为,每个公司,每个团队,每个项目,都会有自己不完美的地方,与其花时间去找另一个不完美,不如在现在的环境中尽自己的力量去把当前的东西作得更完善。换工作,绝不能仅仅只看薪水多少,更大程度上,还要考虑你在现在的公司已经积累的同事信任,上下级关系这些人脉资源以及你的项目经验等等,一旦换了一个新环境,这所有的东西,都需要重新积累。
之前,我也一直困惑,我们这些作技术的,是不是到了三十岁以后真的就没人要了,没法活了?我们的职业,真的是吃青春饭吗?
现在,我弄明白了:
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能力真正的锻炼出来了,无论到什么时候,在什么单位,都有用武之地。这里所说的“能力”,不只是狭隘的专业技能,它更大程度上,还包括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细致观察,缜密思考,把握人的心理”等等与技术无关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常常是跨专业、跨公司甚至是跨行业的。只要真正的学会了这些能力,将来即使是去开个小面馆当个小老板也同样能派上用场,作得很好。
但是,很可惜的是,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作技术作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因为他们只顾埋着头作技术本身,而忽略了去有意识的培养这些跨专业、跨公司或者跨行业的能力。应该说,作技术的人,都还是比较聪明的,他们之所以欠缺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因为他们学不会,而是因为他们从不曾意识到,从不曾留意过,也从不曾努力过。
有时,我们会开玩笑的说“书读得越多,人就越傻”,现在想来,觉得还真有点道理,书读得多了之后,就不知不觉的被绕进去了,就不知道从哪里能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了,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一个本科毕业甚至是更低学历的,却可以作一个博士的老板的原因吧?因为老板看人看问题总是看得更透,行动也更务实。
说到团队内部的个人发展,团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去自主拓展自己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下意识的安排一些需要组织、协调的工作给一些想拓展团队组织方面能力的同事,还可以下意识的安排一些性能调优,架构优化等技术含量高的工作给专心研究技术本身的同事,等等。从团队成员来说,也应该主动表达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同时,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努力证明自己具备这方面的基本条件,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团队就会考虑到你。
说到创业,也许,是我现在作事太过务实了,我基本很反对只靠一腔热血就准备出去创业的观点。有的人,是因为发现了一个市场机遇而去创业;有的人,是因为受不了公司的氛围而去创业;有的人,甚至是因为见着自己的上司不爽而选择去创业。很多人,可能连“自己为什么要去创业”这个问题都没想清楚就去创业了,这就更不应该了。
如果连一点基本的隐忍都学不会,还想在复杂得多的创业过程中有所成就吗?创业不是儿戏,除了你自己,还需要考虑到家人和其他更多依靠着你的人。
在我看来,创业,更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当你的技能、人脉、资源,以及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创业便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你的身边也会自然而然的聚集一批志同道合者,对市场的观察以及对商业模式和商业前景的判断,也会自然而然催生创业的想法。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时间太长,受不住在这之前漫长的积累时间,等不了,他们甚至会反问:比尔-盖茨不是大学还没读完就开始创业了吗?国内几个门户的大佬创业时不都年龄不大吗?
我想说的是,创业,重要的,不在于年龄,不在于年龄大或者年龄小,而在于你自己可以把握的东西有多少,不能你认为一个创意好,就冒然决定创业,要知道,你认为的创意,于市场和用户而言,可能根本就没有你想像中的那么有用,而没有用的产品,又怎么能指望用户来喜欢呢?马云35岁才开始创业,还不是一样弄出了一个阿里巴巴?牛根生45岁时才开始创业,还不是弄出了一个蒙牛?他们之所以这么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成功之前积累了很长时间,所谓“厚积薄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什么叫作事业?
什么又叫作创业?
是不是只有当自己拥有了一家独立的公司,才叫创业?
是不是只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规划来作,才叫事业?
不是,完全不是!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事业,可以时时处处开始,只要你认为你是在作事业,你从现在开始就可以是在作事业,尽管那可能不是你的公司,不是你的产品,甚至,不是你的团队,但你一样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去积蓄自己作事业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这绝不是自欺欺人,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创业观。在我早前那篇有关“抛开技术作技术”的访谈中,我就曾经说过:带着作事业的心态去作你现在的事,有百利而无一害,也更容易成功。
这个公司不是你的,这个产品不是你的,这又有什么关系?纵使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你的,人家也没有阻挡你在这个公司,在这个产品上发挥你的才能,积累你的经验呀!把可能并不是你的公司或者并不是你的产品当作你自己的事业,绝不是犯傻,在享受成功之前,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漫长的积累,各方面能力和资源的积累,都必然要经历失败、痛苦和彷徨的挣扎,这是一个创业者所必备的素质,多点耐心,多点韧性,一切,就会在不自不觉中沉淀并最终爆发。
话说回来,对于一个初出校门的学子来说,无论是基于经验,还是基于对行业的把握,都不应该奢求太多,要能潜下心去,用三四年的时间去积累,去沉淀,去观察,而且,最好是呆在同一个公司里,因为对一个公司和一个行业的理解,没有三四年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来说,技术所起的作用,真的很有限,我们需要锻炼和把握的,往往是更多技术之外的东西,比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对行业本质的分析,对中国国情现状的把握,以及,对所服务用户心理的把握,这些东西,没有一个与技术相关,但却是决定你产品是否成功的关键。
自己作老板,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虽然得到的更多,但可能失去的也不少,虽然表面光鲜,但是,真正的郁闷只有自己知道,那么,问一问你自己,那样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无论是否假日,也无论是否周末,你的心里永远都得装着公司,装着产品,永远都得考虑下一步怎么走,永远都要考虑风险如何规避,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作老板的。当然,也并不是只有当了老板,才能作一些事的,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当老板的,是给公司所有员工打工。
当然,如果你非要坚持现在就去创业,那我有几句话送给你:
1. 最好从一开始就能小有赢利,赢利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可以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2. 慎用别人的投资,不用投资最好,特别是,当你已经具备了第1个条件后;
3. 不要让家人参与公司运作,否则,麻烦会比正事多;
4. 不要搞股权分立,要一个人可以把握公司核心资源,要拥有话语权和决策权;
5. 不要跟学校的教授合作,也不要跟业内图有虚名的“资深人士”合作,要找,就找那些实实在在作事的人;
6. 不要跟不正干或不走正道的人合作,没必要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这个世界的阴暗,是你所无法想象的;
7. 不要怀着拉投资的心态去创业。你创业是为了什么?把自己的事业全寄托在拉到投资这唯一的“关键”问题上,是不是太幼稚了?太傻了?
创业要自主,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