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ADAS国产化道路上,业绩波动正在成为一部分公司的常态,关乎市场战略调整、下游客户波动等诸多因素,还有芯片供应短缺等短期因素。
一直以来,视觉技术是国产ADAS突围的主要选择切入点,其中就包括一批从手机AI视觉领域转战汽车行业的公司。
公开材料显示,手机业务起家的虹软科技(688088)在2018 年智能手机视觉业务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将业务进一步延伸至智能汽车领域。
背后支撑的是,手机软件业务的高毛利。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虹软科技实现营业收入约4.13亿元,净利润约1.42亿元,产品综合毛利率达到90%以上。
2020年,该公司实现手机业务营收5.99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0.25%,毛利率仍保持增长,同比增加0.11个百分点至94.93%。
按照该公司的说法,汽车行业经济总量比手机行业还要大,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除手机业务之外的一个发展中的“主战场”。
一、一季度汽车业务收入断崖式下跌
公开信息显示,虹软科技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DMS(驾驶员监控)解决方案,并计划以算法为主,逐步提供软硬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虹软科技实现汽车等IoT产品营收367.95万元,其中,汽车(包括人脸识别)业务披露客户为上汽等,收入为220.21万元。
2019年度公司智能驾驶业务快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1605.66 万元,实现大幅增长。同时,开始布局完成了一系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ADAS)功能的研制。
这个过程中,除了前装业务,公司也提供客户带有摄像头的软硬件一体化视觉解决方案, 以及应部分客户为运营服务的特殊需求而进行部分视觉功能定制的产品。
按照2019年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2020年虹软计划加速车载视觉业务的突破,目标是相关的解决方案能够覆盖到大部分主流国产汽车品牌以及部分合资汽车品牌。
在该公司看来,计算机视觉算法技术具有通用性和延展性,可以快速应用于开发包括智能汽车领域在内的新产品或新行业应用,使公司大幅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
同时,其判断未来DMS变成标配的发展速度会比ADAS更快一些。根据不同功能配置,单车价格会比手机高很多,一台车从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
不过,DMS进入前装的市场规模增速仍然受限于搭载率基数低的问题。同时,竞争也异常激烈,不完全统计,在全球范围内仅仅是单一DMS视觉算法供应商就超过15家。
相关供应商的经营状况仍处于早期亏损阶段。以Smart Eye为例,2019年该公司营收为600万美元左右,息税前利润为亏损近1250万美元。2020年,公司营收增长至785万美元,不过仍亏损约640万美元。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市场新车(合资+自主品牌)搭载视觉DMS上险量仅为13.65万辆。未动科技、地平线、Smart Eye、Seeing Machines、Cipia(原Eyesight)等几家公司是乘用车前装主要玩家。
对于收入模式,虹软科技表示,如果是前装,还是软件授权许可使用。主要是计件模式,也有部分采用固定费用模式。采用何种模式,主要是市场策略的考虑,目前客户还是比较接受计件模式。
这意味着,短期内前装市场开发周期长、客户量产导入如果规模较小,意味着按照计件模式,收入增速会受到影响。
这个过程中,虹软科技选择同步在后装市场开始发力。这也直接体现在产品毛利率指标的数据变化上。
公告显示,2018年度,虹软科技智能驾驶业务收入很小,并且以销售软件产品为主(前装);2019年度,智能驾驶业务在销售软件产品的基础上,还销售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后装为主),同时,智能驾驶业务毛利率开始下滑。
数据显示,2019年上述业务毛利率为43.19%,较上一年度下滑32.46个百分点;2020年为39.88%,下滑3.31个百分点。
在该公司对外的公告中这样写道:准前装市场和后装市场的技术门槛不像前装市场那么高,但市场对于虹软的产品依旧有较大且迫切的需求,我们也正因为此获得了部分收入。
我们选择进入这一市场,目标之一是提升在全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从稳定队伍、占有市场并获得收入、获得经验并提升技术水平的角度看,我们都有进入准前装市场和后装市场的动力。”
按照虹软科技的说法,该公司陆续聘请了业内顶级销售人员和市场人员加盟,并通过与该领域的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充分发挥虹软算法优势及对方的行业背景、市场开拓能力,共同开拓这一市场。
就前装市场而言,从和客户开始对接、合作开发以及到出货,一般时间周期比较长,大约需要1-2年的合作开发周期。后装市场的产品周期相对来说比较短,从对接到开始出货大约持续3-6个月。
准前装市场是个能够让虹软快速进入市场、贴近市场的机会,可以更快地、更及时地触摸到市场真实需求,获得海量数据,对于虹软相关算法会有比较大的提升。
效果也是立马显现。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虹软科技实现智能驾驶营收3495.74 万元,相较于2019全年实现倍增。而去年全年数据更是亮眼,上述业务实现营收6592.99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0.61%
公告称,其智能驾驶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后装市场DMS驾驶员监控系统(主要应用于商用车以及渣土车、网约车等行业用车),智能驾驶业务相关团队超过100人。
对此,虹软科技表示,目前来说公司智能驾驶前装业务收入较少,前装车、乘用车相关的车载产品,从定点到获得收入的周期比较长,预计前装领域实现规模量产并最终完成终端销售要三年左右。
细节方面,公司披露,第一个定点是在2018年底拿到的,更多的前装定点项目是在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取得,后续具体要看项目进展,客户什么时候最终量产。
不过,好景不长。
自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虹软科技智能驾驶业务进行了商业模式上的调整,同时受到后装市场客户业务波动及产业链芯片紧缺影响。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实现智能驾驶营业收入188.43万元,而上年同期为1700.76万元。显然,该公司当初设想的后装业务收入增长出现断崖式下跌。
对此,该公司表示,今年开始将更多精力、资源投入到前装,加大在前装的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客户服务、集成平台优化上的投入。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公司正在与客户定点开发中的车型已超过37款。不过,该公司多次强调,前装领域实现规模量产并最终完成终端销售要三年左右。
二、DMS竞争加剧,ADAS突围不易
那么,前装市场是否如预期般增长?
首先,早期视觉DMS前装量产方案得益于较高的溢价能力,部分供应商获得了一些市场红利。但近年来,市场竞争加剧,方案成本也在逐年快速下降。
高工智能汽车了解到,在DMS系统中,来自算法部分的成本仅有5-10%。从去年到今年的价格趋势来看, DMS系统的价格已经大幅下降约30%。
而行业的横向整合也已经开始启动。
近日,来自瑞典的DMS方案供应商Smart Eye宣布,以7350万美元收购Affectiva的全部业务,目的是加速汽车舱内感知市场业务拓展,同时涉足广告媒体AI数字化分析市场。
和虹软科技相比,Smart Eye现有业务订单包括与全球20家最大的oem厂商中的12家签订了84份量产合同,包括宝马、通用、奔驰、奥迪、捷豹路虎和保时捷等车企。
截止目前,Affectiva在波士顿和开罗的办公室有100名员工,除了汽车业务,用于媒体分析的情绪检测软件业务也是本次并购的一部分。
由于现金流吃紧,Smart Eye此次收购仅支付600万美元现金,其余大部分资金则采用新股增发的方式进行支付。
从行业现状来看,大多数早期的DMS算法供应商多数是依附于传统Tier1进入主机厂的采购体系。Tier2的角色,意味着本身不具备足够的溢价能力。
与此同时,对于芯片厂商来说,也是可以标准化的功能算法模块。这其中最典型的量产案例就是地平线。
以长安汽车量产的第一款车型长安UNI-T为例,地平线仅仅在2020年下半年就实现超过6万辆的前装AI芯片及DMS功能的标配搭载。
去年,Seeing Machines公司宣布与高通达成合作,为高通骁龙™汽车平台推出嵌入式集成系统解决方案,完全兼容支持、集成的驾驶员监控系统套件。
按照披露的公开信息,该套件将支持DMS方案集成到信息娱乐或集中式ADAS系统,同时包括优化的系统参考设计摄像头、ADP接口板和软件算法。
按照Seeing Machines公司的说法,新的嵌入式战略,目标是“快速扩张的基于摄像头的驾驶员监控市场份额”。而对于高通来说,数字座舱和自动驾驶两条产品线都需要DMS的加持。
据知情人士披露,Mobileye即将推出量产的下一代EyeQ6计算平台,也将预置搭载嵌入式视觉DMS算法,这意味着目前第三方DMS纯软件方案商面临巨大的降本压力。
为此,虹软科技也在布局其他细分市场,比如,从DMS到OMS(后座及乘客监控)、ADAS前视以及环视等功能。
对于DMS方案商来说,OMS也是未来的一个新的增量市场空间。按照行业人士给出的数据,预计OMS的方案成本将在DMS的基础上增加40-80元左右。
不过,市场需求仍处于不确定性阶段。此前,国内外部分品牌车企已经开始尝试基于超声波或者毫米波雷达来实现类似功能。比如,特斯拉就申请启用毫米波实现儿童车内监控。
而ADAS前视以及环视市场,也早已是竞争白热化状态。相比于DMS而言,企业进入前装市场的周期更长(DMS还只是预警,ADAS目前已经从预警进入到控制功能的争夺战)。
这个市场目前有两条战线,其一为应用层功能算法。大部分供应商采取的软硬一体战略,主要面向高性价比L2及以下辅助驾驶市场需求。
这意味着,视觉智能纯算法供应商很难借助所谓的“软件定义汽车”概念来抢占市场份额,更多是为Tier1或者部分主机厂提供软件开发外包业务。
其二则是进入高阶自动驾驶量产阵地,结合全新的汽车电子架构(比如,域控制器)来提供底层及中间件软件赋能。
目前,包括未动科技、国汽智控、映驰科技等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并陆续拿到量产项目。
比如,已经在乘用车前装DMS市场拿到规模化订单的未动科技,正在深度视觉算法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中间件等基础软件能力,这也被视为自动驾驶落地升级极为关键的一环。
公司目标是快速打造适合全功能自动驾驶的软件架构,实现导航高速自动驾驶、自主泊车、驾驶员监控等L3+自动驾驶功能,为主机厂提供更完整的服务。
大陆集团首席执行官Nikolai Setzer表示,即使大众戴姆勒等汽车制造商巨头希望开发自己的定制软件,也会依赖供应商提供更标准化的“中间件”。
而对虹软科技这类算法供应商来说,不仅需要要有核心技术优势与量产经验,未来随着成本的快速下探,主机厂对应用软件的进一步掌控,利润空间与话语权恐怕还将被进一步压缩。
接下来,虹软科技仍需要持续加大力度投入技术研发和汽车前装市场的业务开拓,毕竟错过任何一款车型前装项目,对公司的未来营收增长都是不小的挫败。
就在今年3月,在宣布股东减持计划提前终止后,虹软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提议上市公司以自有资金回购股份。
截止6月23日收盘价,虹软科技股价已经从最高峰的99.25元跌至47.11元,几乎腰斩,公司最新市值196.7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