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无人驾驶,开年即释放出融资好消息。
近日,L4级无人驾驶商用车厂商新石器无人车宣布完成1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将率先交付万台无人驾驶车队,迭代无人驾驶端到端模型能力,推动无人物流规模化发展。
据了解,新石器专注于物流场景的L4级无人驾驶,尤其是城市配送场景,其产品包括3款无人车——X3、X6和X12,全面覆盖三轮车、面包车、轻卡的无人化升级,可满足电商快递、生鲜冷链、商超快消、批发市场等多种场景的物流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已成为顺丰、京东、中国邮政等直营快递体系在无人车领域的最大供应商,订单份额均超过90%。
这也是继港口、矿区等场景的无人驾驶实现商业正循环,另一大重要的商用车自动驾驶场景——末端配送迎来新里程碑。
一方面,除了新石器,矿山无人驾驶企业易控智驾、无人城配企业白犀牛等去年也相继获得融资。资本的肯定态度,也意味着封闭或半封闭场景下的无人驾驶,拥有更成熟的场景验证和商业模式,正在加速迈入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化阶段。
另外,从自动驾驶的三要素:感知、规控、执行来看,技术升级带来的市场新机会亦在突显。
以摄像头传感器为例,为了保证无人驾驶的全天候、全时段、全场景感知能力,尤其是在扬尘、污泥较多的露天矿区等场景,通常要求其具备自清洁能力。
对整个智驾供应链而言,机会或许比想象中更多。
尤其是过去几年在乘用车自动驾驶传感器、AI芯片、线控底盘等领域,已经拥有成熟产品的国产零部件供应商,若能利用其技术共通性,再从工程角度,与矿山、城配、港口等细分场景深度耦合,有望在这一波无人驾驶商用车大规模应用中抢得红利。
01
商用车无人驾驶大规模铺开,头部供应商抢市
诚然,得益于关键零部件的快速降本,以及利好政策引领,封闭场景下的商用车L4自动驾驶落地时间更早,其技术成熟度、商业化成熟度更高,盈利模式也更多样化,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块市场极具吸引力。
尤其是随着封闭场景常态化无人驾驶运营走向正轨,以及经济模式得到初步验证,各细分场景无人驾驶正在迎来新的放量拐点,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增长。
但其背后的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包括定位、感知、规划、控制、决策、线控执行等,仍然是各玩家比拼的焦点之一。
比如,矿区无交通标识的非结构化道路较多,不仅坡度大、弯度大,还常需面对颠簸、泥泞等特殊路段,因此对车辆的控制要求更高,包括线控方面的技术能力。
而早在无人驾驶开拓初期,国内已有不少线控底盘玩家,凭借快速响应、性价比高等优势,在商用车领域打下了坚实的线控技术,未来有望随着各细分场景的无人驾驶规模化加速,迎来新的红利期。
例如,成立于2016年9月的汽车智能底盘供应商同驭汽车科技,产品覆盖集成式电子液压制动系统(iEHB)、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等。
值得一提的的是,同驭汽车在商用车线控制动EHB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其线控电子液压制动产品EHB,最大推力可达12000N、响应时间显著优于传统制动助力系统,踏板感觉优秀,显著提升能量回收效率,缩短制动距离,支持AEB、ACC等智能驾驶功能。
该产品可适用于3吨至10吨的微客、皮卡、轻卡、轻客、微公交,并且可以通过自研的制动系统组合方案将载重拓展到12吨,进一步满足中型卡车、中型客车等车型使用需求,目前已为一汽解放、江铃股份、三一重工、北汽福田、徐工集团、宇通集团等数十家国内商用车企业提供专业方案及配套产品。
针对商用车无人驾驶的应用需求,同驭可提供L2-L4级的制动系统全冗余智能解决方案,具有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控制精度高、噪音小等产品优势,并已经与美团、京东、菜鸟、九识、厦门金龙、易咖、长沙行深、酷哇等达成合作,未来有望在该领域实现更大规模量产。
不难发现,综合近两年封闭场景下的商用车无人驾驶市场的融资情况、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拥有无人驾驶商用车规模化落地的企业,大多“左手融资右手大订单”,2025年将是这波企业及其供应链的大规模商业化关键元年。
比如,新石器通过深度耦合物流场景的地图系统、调度需求及装卸工具,高效打通了“无人车+自动化装卸”,带来了件均派送成本50%以上的降幅,助力客户通过无人车成功实现了利润的翻倍增长。
接下来,这家企业将基于快递场景的商业化成果,在生鲜、冷链、商超、快运等场景快速完成验证,预计2025年下半年进入爆发期。
值得警惕的是,迈过野蛮生长周期,随着市场竞争焦点指向“细抠经济账”,即谁能在安全智能的前提下为客户带来最多经济效益,也将加速催化新一轮市场洗牌,头部效应亦会更加明显。
02
开放场景智能重卡,无人拐点逼近
对比封闭场景,干线物流等开放场景的重卡无人化来得更晚些,目前正从“辅助驾驶”逐步过渡至“无人驾驶”阶段。
一方面,包括小马智行、主线科技、卡尔动力等玩家,通过L4级的单车智能和车间感知共享、协同控制等方式,旨在利用自动驾驶卡车编队模式破局无人重卡,并初步探索高价值的商业闭环。
例如,继今年1月成为全国首家获准开展编队自动驾驶跟随车主驾无人测试的企业,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卡车编队,将进行“1+N”编队自动驾驶后车主驾无人测试,持续推动实现自动驾驶卡车大规模商业化目标。
目前,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卡车已经完成了从道路测试到示范应用,从商业化运营到编队自动驾驶无人化,下一阶段将在不断推进编队自动驾驶全车无人技术的基础上,持续推动自动驾驶卡车大规模商业化进程。
在此基础上,小马智行还与中国外运深化战略合作,联合加大对双方合资公司青骓物流的科技研发与运营投入,持续扩大可控运力规模。截至2024年底,小马智行与青骓物流总货运量超8.6亿吨公里,总运营里程超5700万公里,自动驾驶运营里程超500万公里。
与此同时,部分拥有商用车自动驾驶底色的智能驾驶公司,现阶段更关注智能重卡能撬动多大的效益,并借鉴乘用车ADAS的成功经验,致力于最大化商用车ADAS的经济价值。
今年初,福田卡文VAN车上成功搭载宏景智驾IPM2.0——单J3智能摄像头一体机,这也是商用车首次应用中央集中式架构L2+级自动驾驶,可实现自动紧急制动、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车道居中保持、车道保持辅助、横向穿行预警、横向穿行制动、并线横助等辅助驾驶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宏景智驾提供科技降险的智驾运营解决方案,大大提升了新能源商用车的行驶安全性,不仅降低了事故率,还解决行业的上险难保费贵赔付高的问题,为车厂、运营车队、司机和保险公司创造了极高的经济价值。
另外,其为新能源重卡提供的ADAS产品解决方案,既符合中国的强标要求,还可支持客户出海至欧盟等高价值目的地市场。宏景智驾表示,立足欧盟法规、TCO节能、平台化迭代升级等,将提供持续性价值输出,包括以精准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智驾升级至L3及L4。
可见,包括宏景智驾在内的这部分ADAS供应商,不仅在智能重卡领域实现了自我造血,还通过积累海量数据不断反哺其智驾系统,进而为客户创造更高经济价值,同时做好L3及L4级商用车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储备。
而随着更上游的软硬件供应商,以最新产品和技术打造的系统级方案重塑无人驾驶卡车,不断缩小商用车与乘用车之间的自动驾驶技术差,无人卡车的量产拐点也在临近。
有消息称,近日英伟达(NVIDIA)与自动驾驶技术公司Aurora、汽车供应商大陆集团(Continental)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计划大规模部署无人驾驶卡车。
其中,Aurora的自动驾驶系统AuroraDriver将集成英伟达DRIVE Thor芯片平台,同时英伟达还通过DriveOS操作系统集成了AI算法、深度学习模型和实时操作系统,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软件基础,大陆集团则主要负责提供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关键硬件。
这种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或将大大缩短无人驾驶卡车的开发周期,加速其商业化进程。根据计划,DRIVE Thor的量产样品将于2025年上半年推出,而无人驾驶卡车的量产则计划于2027年进行。
不难发现,2025年商用车自动驾驶在技术、市场、资本等方面都迎来了利好开局,各细分应用场景的无人驾驶全面铺开是定局。
但随着乘用车自动驾驶供应链的快速整合入局,商用车的智能化竞争势必更加激烈,市场格局未定,谁先占山为王值得期待。